王珂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医四诊

中医的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称为中医的“四诊”。通过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变、现在的症状,以及脏腑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综合分析,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一、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神、色、形、态,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通过看舌的变化进一步了解疾病的性质。对于小儿,还可以通过指纹了解病态。
1.望一般状态
(1)精神内容:
一个人的精神内容可以反映体质的好坏和病变的所在。例如,精神不好,日久无神,表情呆滞,面色晦暗无光,表示正气已伤;面色苍白,唇色淡,提示血虚;如午后发热,两颧潮红,则为阴虚内热;舌唇发青色,多为肝病。小儿发热,目直视,斜向上吊,为肝风内动,如哭无泪、无涕,则为重病。
(2)形态:
人体消瘦,四肢倦怠,皮肤干枯为气血两虚;体胖食少无力,为脾虚。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黄疸,色深如橘、发热为阳黄;色淡如烟熏、无热为阴黄(慢性)。水肿情况,也要区别突然水肿和经常反复水肿,以及面部、全身、下肢不同部位的水肿。出现疹斑(点状为疹、片状为斑),多为内热炽盛所致,鲜红为轻,晦暗为重。
2.望舌
舌诊为中医诊断的独特方法,中医对舌诊察得特别细致,在临床上可以助于诊断,同时可以早期发现患者的变化。
(1)舌质:
是指舌体的本身,舌与五脏关系密切,可以在舌的部位上提示相应脏器的病变。大致的分法为舌尖部对应心肺,舌边对应肝胆,舌中部对应脾胃,舌根对应肾。在临床上主要从舌的颜色、润泽、形态、活动来观察。
1)舌的颜色:
正常舌为淡红而润泽。如果舌色比正常的淡,为血虚、阳虚或寒证,色淡无苔为气血两亏;淡而润滑为寒,也叫白舌;色泽鲜红而干,是阴虚;鲜红无苔是阴虚火旺,叫阴虚舌,如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多出现阴虚舌;舌红绛(深红)属实热证,一般是舌红深热亦深;急性传染病患者、严重感染引起毒血症之患者均可出现红绛舌;舌色由绛转紫而干是热病转入血分的主要标志,多在呼吸循环衰竭时出现;紫而黯多为血瘀。
2)舌的形态和动态:
主要观察舌体的胖瘦、老嫩、干润、裂纹和活动。舌体胖嫩,舌色淡红,舌边有齿痕为虚寒;舌胖大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舌胖大而深红为心脾有热;舌体瘦薄而淡红为气血亏虚;瘦薄而绛为津伤;坚敛苍老为实热;舌生芒刺见于热郁内结,如高热、猩红热、重症肺炎多见;舌上裂纹可见于阴虚营养不良或高热脱水,以及个别的先天性舌裂;舌伸时震颤多见于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舌歪多见于中风;舌强直多见于中风、抽搐。
(2)舌苔:
舌苔是由胃气形成,正常舌苔应为薄白,光泽而润,病时就会发生变化,主要是颜色、津液、薄厚的变化,但要排除假象,即染苔的情况。
1)白苔:
属寒、虚,如薄白而滑为外感,白嫩而滑为里虚寒,白滑而腻为内有湿痰,白如积粉是温病。热病发现白中带黄为病邪化热入里。
2)黄苔:
属热证,黄色越深热越重。微黄薄黄为外感风热,黄厚干燥为胃热伤津,黄厚腻为湿热或胃肠积滞。
3)黑苔:
多属里症,一般表示病情较重,如舌苔黑而润滑,舌色淡为寒;黑燥为火盛津枯;黑燥裂芒刺高起为肾气已绝的危症。
3.望指纹
指纹是小儿食指掌桡侧的表浅小静脉,幼儿皮肤薄嫩易看。由于小儿脉动短小,哭闹不安,不易反映脉象真实性,故对3岁以下的患儿以指纹助切诊。小儿指纹主要观察颜色、充盈度。把食指分成三节,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辨指纹的要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二、闻诊
闻诊分闻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1.闻声音
即听患者的讲话、呼吸、咳嗽、呃逆的声音。语低断续、少气懒言多属于虚证、寒证,声高有力、烦躁多言多为实证、热证;突然嘶哑是风寒实证,渐渐嘶哑多为肺阴虚;呼吸短促、长吸气后感舒服多为虚证,呼吸急、粗,呼气后舒服多为实证、热证。但不能一概论之,还要与其他诊断结合,否则容易误诊。咳嗽无力为肺气虚;咳声重浊白痰为外感风寒;咳声清亮,痰难咯出多为肺热。呃逆有力、声高,脉见滑实的多为实证,如有烦渴脉数则为热证;无力声低为虚证;在重病患者或头痛患者如发现呃逆,为危险的征兆。
2.闻气味
包括身体、口腔及各种排泄物的气味。如一见到患者发现有腐败的气味,可能身体上有溃疡疮面;有特殊的臭味,可能有瘟疫(传染病)、肝病、肾病;口臭、口气臭秽多为胃热;酸臭为有宿食。痰腥臭为肺热,臭甚而痰呈脓样为肺痈。另外还有大小便、月经、白带的气味,可参考问诊。
三、问诊
问诊是四诊中重要的环节,通过细致的问诊可以找出疾病的线索。问诊的内容大致与西医相同,但中医有独特之处。古人将问诊总结为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这是我们可以参考的内容。
1.寒热与汗
要问清有无发热、恶寒,寒热的程度和特点,以及出汗的时间、性质、多少。
(1)疾病新起,发热怕冷多是外感表证,发热轻、怕冷重、无汗多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如发热重、怕冷轻、有汗多是外感风寒表虚证。
(2)寒热往来,如发病时间较短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多为半表半里证。
(3)发热不怕冷、有汗、口渴、便秘多为里实热证。
(4)慢性病有下午低热、平时怕冷、气短无力、自汗多为阳虚。
2.头身、胸腹疼痛
主要问清病痛部位、时间、性质。
(1)头痛、头晕:
头痛不止,痛在太阳穴,兼发热怕冷,多为外感;时痛时止兼晕,无寒热,多为里证内伤;偏头痛多为内风血虚;白天痛,劳动过度时痛多为阳虚;夜间疼痛多为阴虚;午后头痛多为血虚;突然头晕多为实证,久眩多为虚证;头痛闷胀如裹多为湿重。
(2)身痛:
全身疼痛,发热怕冷多为外感;久病身痛多为气血不足;腰部疼痛多属肾虚;四肢、关节、肌肉酸麻胀痛,有时痛无定处,多为风寒湿痹。
(3)胸部:
胸痛发热,咳吐脓血多为肺痈(肺脓肿);胸痛潮热,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多为肺痨(肺结核);胸痛向肩背放射,胸骨后刺痛,心区压迫感常为胸痹(心绞痛、心肌梗死);胁痛多为肝气不舒。
(4)腹痛:
上腹痛,干呕,吐清水涎沫,遇冷加剧多为胃寒;上腹胀痛,嗳腐吞酸多为食滞;脐周痛,时痛时止,可扪及包块,多为蛔虫;腹痛,发热,便脓血多为湿热下注;腹痛缠绵,大便稀,怕冷,四肢凉多为寒湿。总的规律是:暴痛为实,久痛为虚;食后加重为实,食后痛减为虚;疼痛剧,部位固定,拒按为实,隐痛,无固定部位,喜按为虚。
3.饮食
要问清患者的食欲、食量、味觉、食后的反应、口渴情况。
(1)饮食如常为胃气未伤;不欲食、嗳气多为胃有积滞;多食易饥多为胃中实火(胃热消谷善饥)。
(2)口渴喜冷饮,多为胃热伤阴;口渴喜热饮,多为胃阳不足;口淡不渴,常是表未传里或阳虚里寒;口干不欲饮,多为脾虚有湿。
(3)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为胃肠积滞;口甜为脾有湿热;口淡为虚。
4.大小便
主要问大小便性质、次数,有无疼痛或出血。
(1)大便秘结:发热、大便燥结常属热证、实证;久病、产妇、老人便秘多为气虚津亏。
(2)大便稀:便前无腹痛,多为脾胃虚寒;黎明腹泻称为五更泄,多为肾阳不足;水样便而有热感,常是胃肠热;便臭有泡沫,泻后腹痛减轻多为食滞。
(3)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多为湿热下利。一般大便黑如胶漆为远血,便有鲜血为近血。
(4)小便清长多为虚寒;频数、失禁多为气虚;赤痛、尿少多为湿热;尿血、尿痛多为淋证;口渴、饮多、尿多为消渴病;无尿而膀胱潴留多为癃闭。
5.睡眠
夜难入睡,心悸健忘多为心脾两虚;虚烦不眠,盗汗,舌红少津多为阴虚;少睡易醒,心烦,口舌生疮多为心火盛;失眠多梦多为肝火旺;梦中惊呼常是胆气虚;梦呓语多属胃热。
6.耳聋耳鸣
暴聋多为肝胆之火;久聋多为肾虚;耳鸣、心悸、失眠、头晕多为虚证;耳鸣、胸闷、胁痛、口苦、便干、呕吐多为实证。
7.妇儿特点
(1)育龄期女性:
应问婚否、月经情况(期、量、色、质)、白带情况及生育情况。月经提前,经血多深红而浓,口干,舌红多为血热,经血紫黑有块多为实热;月经后延,经量少,淡红而稀,面萎黄多为血虚,伴肢冷多为虚寒;血紫黯成块,下腹剧痛,多为气滞血瘀;经血有臭秽之气多为热,有腥臭之气多为寒;白带清稀常为虚寒,黄稠常为湿热。
(2)小儿:
要问发育史,病史,囟门闭合、走路、讲话的迟早。是否经过预防接种,是否得过麻疹、水痘,哺育情况如何。
问诊的内容是很多的,但是在问患者时要灵活机动,有助于自己的诊断,不可墨守成规、逐条问答,这会引起患者的反感。应该重点的细问,次要的少问,不用的不问。医生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对患者要体贴,认真负责,否则患者不与医生配合,对诊断造成困难,并且容易导致误诊,给医患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切诊
包括对脉搏和四肢胸腹的触诊,此处仅介绍前者。
切脉
中医对脉象的辨认是非常细致的。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洪、实、细、虚、长、短、促、结、代、革、牢、微、芤、弦、濡、弱、散、伏、动、疾、紧、缓。
1.切脉的方法
部位在腕关节掌面桡动脉搏动处(称寸口脉)。将这一部分分为三部,称为寸、关、尺。相当于桡骨茎突水平为关部(中医称之为高骨),关下为寸,关上为尺。诊脉要求:患者的体位舒适,精神安静,如患者活动较大应该休息片刻后再诊。诊时患者掌心向上平放,医生先以中指端放在关部,然后食指放寸部,无名指放在尺部。一般情况下小指稍靠拢,如体高臂长的应该适当分开。小儿可用一指候三脉。诊时的指力有“举、按、寻”的手法,寸、关、尺的脉反映不同脏器的病变。
寸、关、尺对应的意义一般为: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门)。
2.脉象的特点
脉象的特点主要包括高低、频率、节律、强弱、大小、势态,用以辨别不同脉象。
正常的脉为一息(呼吸一次)平均脉搏4~5次,相当于72~80次/min,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均匀和缓,称为缓脉(有时因气血被湿所阻困,也见缓脉,但此时亦兼有其他病脉)。
取法:
(1)数:
至数,辨其迟、数、疾、促、结、代、动、缓。
(2)形态:
辨其长、短、洪、大、细。
(3)脉体流利性情况:
辨滑、涩。
(4)诊其力量:
辨弦、紧、濡、弱、微、虚、实。
3.脉象
(1)浮脉类的分类取法及主病
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多主表证。
洪——浮而有力,来盛去衰,主阳盛火亢。
虚——浮大而迟,按之无力,主气血虚。
芤——浮大中空,主亡血伤阴。
濡——浮而柔细,主阴虚,髓竭精伤,也主湿邪。
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主寒盛中虚,半产崩漏。
散——散大无边,按之即无,主肾气衰败,危险之脉。
微——浮取极细,沉取如绝,主亡阳、气血大虚。
(2)沉脉类的分类取法及主病
沉——重手按压至筋骨乃得,主里证,气滞。
伏——重按着骨乃得,主邪伏在里,阴邪阻郁阳气,痛急。
弱——沉而无力,其细如线,主阳衰久病,精血虚弱。
牢——沉弦实大而长,主寒极腹痛,积聚。
细——沉数极细,如丝不断,主气血虚,诸虚劳损,亦主湿侵腰肾。
(3)迟脉类的分类取法及主病
迟——一息三至,主阳气不足,气血虚寒。
缓——一息四至,无病主胃气,为平脉,有病主湿。
结——脉来缓而时一止复来,主积滞内凝。
代——缓而时止不能还,有定数,主脏器衰败,心脏有疾病者。
(4)数脉类的分类取法及主病
数——一息六至,主热,主虚。
疾——一息七至,主阳气盛极,阴气欲绝,元气将脱的险证。
促——数而时止,主火证气阻,亦主痛肿。
动——数见关中,主痛,主惊,亦主崩中脱血。
(5)长脉、短脉类的分类取法及主病
长——过于本体,主有余,气逆火盛。
实——浮沉皆得,大而长,主邪实壅滞、火盛。
牢——沉弦实大而长。
短——应指而回,不能满布,主元气虚弱、不足之症,如有力则为气郁。
(6)滑涩脉类的分类取法及主病
滑——如珠应指,往来流利,主痰饮、宿食、实热、蓄血、妊娠。
涩——迟细而短,往来难,主血少精伤,气滞血瘀。
(7)弦脉、紧脉类分类取法及主病
弦——如按琴弦,主肝病、痰饮、气滞。
紧——举如转索,切如绳,主寒邪、疼痛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