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平面全耗尽绝缘衬底上硅(FD-SOI)MOSFET
虽然PD-SOI和FD-SOI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发展,但直到SOI技术成熟,才使得高品质SOI晶圆中氧化埋层厚度缩减到10nm成为可能。早期的FD-SOI具有厚的氧化埋层,且导通电流Ion较大(这是由于厚氧化埋层上薄的FD-SOI体引起的栅衬底电荷耦合所产生的),如图1.5a所示。然而,在工艺特征尺寸Lg进入纳米级阶段的早期,由于迁移率饱和、氧化埋层二维效应、电场边缘效应(见图1.5b),以及tSi缩减的技术瓶颈,SOI技术并没有快速的发展,所以CMOS工艺仍然是工艺的主流技术。随着SOI晶圆技术的发展,许多工程师认为,与FinFET相比,具有薄氧化埋层的FD-SOI MOSFET的工艺相对简单、短沟道效应容易得到控制、电源电压较低,且阈值电压和功耗也可以通过背栅进行调节。在这一小节中,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与厚氧化埋层和薄氧化埋层有关的器件特性,之后对厚氧化埋层FD-SOI MOSFET缩放规律进行分析,并描述源于薄氧化埋层和背栅(衬底)设计和偏置的独特性能及可扩展性。
图1.5 a)具有厚氧化埋层的单栅FD-SOI nMOSFET结构
b)电场边缘效应的等值线和电场矢量的数值模拟(厚氧化埋层FD-SOI nMOSFET,Leff=0.2μm;tSi=100nm;tBOX=350nm)
1.2.1 采用薄氧化埋层的原因
对于FD-SOI MOSFET,薄的氧化埋层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但之前讨论过的多种优势仍然使其成为纳米级CMOS器件的重要组成。比如,具有地平面的薄氧化埋层增强了对短沟道效应的控制,并使得阈值电压可控,但也使得工艺材料和过程复杂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荷耦合效应,降低了CMOS器件的工作频率。
1.厚氧化埋层的电场散射
厚氧化层中(对于传统SOI MOSFET,tBOX大约为100~200nm)的电场散射(见图1.5b)是阻碍FD-SOI向100nm以下尺寸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存在厚的氧化埋层(同时存在地衬底),在纳米级FD-SOI MOSFET中,一维横向电场完全淹没在漏极/源极产生或散射的二维电场中。从物理角度看,这个电场源自源/漏极耗尽电荷,并终止于SOI的体/沟道中。该电场不但会增强SOI体中二维效应引起的短沟道效应,还会增加亚阈值电流。
为了模拟氧化埋层电场散射,并了解其影响,我们结合超薄体中的二维泊松方程[式(1-1)]对FD-SOI MOSFET进行亚阈值分析。
而氧化埋层中的拉普拉斯方程为
我们求解式(1-2),假设两个偏微分不是强关联的,并从解中定义一个有效背栅偏置电压VGbS(eff)来近似式(1-1)中的背栅边界条件,就可以定量分析电场耦合效应,也就可以得到:
将式(1-2)中的解用于式(1-4),从而得到式(1-4)中ϕ(x,y)的解:
该解定义了弱反型区中的电流。在式(1-3)中,Ey0为超薄体-氧化埋层界面处(x=tSi),靠近源极一侧(y=0)的横向电场,它取决于式(1-1)的解。此外,对于式(1-2)的解,κ和γ用于定义与x无关的有效横向边界条件(在y=0和y=Leff处)的小于单位1的加权因子,它们只和tBOX有关。数值模拟表明,当tBOX=100nm时,κ≈0.9,γ≈0.7,而且它们随着tBOX的增加而降低。
我们注意到VGbS(eff)>VGbS,这意味着在超薄体中存在反型的趋势。且对于长沟道Leff和薄的tBOX,VGbS(eff)趋近于VGbS。同时,当tSi变薄时,Ey0和电场散射开始降低。由于氧化埋层的电场散射,式(1-3)中的Ey0和VDS都会增强短沟道效应,除了减薄tBOX和tSi。需要注意的是,通过降低VGbS(eff)和阈值电压的耦合和增加沟道的前栅控制,减薄tBOX则会直接降低氧化埋层电场散射对短沟道效应的影响。
2.减薄氧化埋层厚度的益处
基于之前对模型的讨论,我们知道减薄氧化埋层是抑制氧化埋层电场散射最直接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幅度减薄tBOX。对于纳米级Lg,二维数值器件的模拟结果显示,要有效降低短沟道效应影响,必须使得tBOX小于25nm。
对于具有地衬底和薄氧化埋层的FD-SOI MOSFET,二维数值器件模拟结果表明我们需要将Leff/tSi的比值控制在3.5~4,才能将短沟道效应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而传统的厚氧化埋层FD-SOI MOSFET则需要。所以,由于tSi=5nm和突变源/漏结的下限限制,薄氧化埋层FD-SOI MOSFET的特征尺寸可以缩小至Lg=18nm,这个尺寸突破了传统厚氧化埋层设计所认为的Lg=25nm的下限。虽然减薄氧化埋层可以抑制氧化埋层的电场散射,但这种抑制作用不是提高薄氧化埋层FD-SOI MOSFET对短沟道效应的主要因素。数值器件模拟结果表明在亚阈值情况下,由薄氧化埋层和地衬底定义的非对称性,使得器件的体中具有较大的空间常数Exc。而且,当Lg按比例缩小时,与厚氧化埋层器件中可忽略的横向场(见图1.6)相反,该电场通过将主要电流或者最大的泄漏源/漏通路限制在(前)栅表面,有助于抑制超薄体中的二维效应。此外,超薄体中大的Exc直接意味着氧化埋层中存在较高的横向电场,这也有助于抑制氧化埋层的散射效应。换句话说,在薄氧化埋层MOSFET中,超薄体中较小的横向电场二维效应,以及减小的氧化埋层散射效应实现了对短沟道效应更优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较大的Exc值可以通过对厚氧化埋层加载大的衬底偏置电压来实现,也就意味着可以实现更优的短沟道效应控制。
图1.6 薄氧化埋层和厚氧化埋层FD-SOI nMOSFET的电势变化(电势斜率为Exc)
3.薄氧化埋层的设计挑战
减薄氧化埋层厚度会增加电荷耦合系数,从而增加有效体电容Cb(eff)。Cb(eff)定义了低电压VGS时的本征栅电容。反过来,降低tBOX会增加长沟道系数[S=(kT/q)lg(1+r)],降低Ion。由较大Exc引起的载流子迁移率下降,也会进一步降低Ion。同时,相比于厚氧化埋层结构,由于存在更大的Cb(eff)和更小的Ion,薄氧化埋层会产生更大的传播延时。实际上,在厚氧化埋层结构中,因为。同时,薄氧化埋层结构的传播延时也要大于双栅FinFET结构。这是因为双栅FinFET中,低VGS时的栅电容可以忽略,这使其具有较大的速度优势。事实上,随着氧化埋层厚度逐渐减薄到tox,所有有益的电荷耦合效应都会受到影响。事实上,薄氧化埋层会产生更大的寄生源/漏-衬底电容CS/D,进一步降低器件的工作速度。有仿真表明,由于较大CS/D的影响,薄氧化埋层FD-SOI环振的延迟时间比厚氧化埋层大20%以上。
此外,具有薄氧化埋层的衬底性能也会影响FD-SOI器件的特性。对于典型的低掺杂SOI衬底,衬底耗尽倾向于加剧薄氧化埋层的电场散射。虽然采用地平面的重掺杂衬底可以缓解这种影响,但我们需要选择性地掺杂NMOS和PMOS器件的衬底,这会使得工艺复杂化,从而进一步增大CS/D,降低工作速度。最后,因为传统SOI结构的衬底都需要接地电位,所以对于pMOSFET的共模衬底-源偏置VGbS=-VDD。在薄氧化埋层结构中,这种连接会增加泄漏电流。
1.2.2 超薄体中的二维效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纳米级FD-SOI MOSFET的缩放和设计理论,我们回顾了准二维器件解析分析、二维数值器件模拟以及纳米级单栅FD-SOI MOSFET的器件仿真。厚氧化埋层结构的仿真结果表明了为什么通过沟道掺杂的Vth控制不是超大规模FD-SOI CMOS的可行选择,以及因此为什么必须采用非掺杂沟道和具有调谐功函数的金属栅。如果没有采用薄氧化埋层,对于短沟道效应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需要有tSi<100nm,Leff<50nm。然而,超薄tSi的载流子量化效应增加了隐含的制造负担,使得tSi的实际极限约为5nm。在具有超薄体的超大规模FD-SOI器件中,源/漏串联电阻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诸如无注入、分面凸起的源/漏区域优化已经证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模拟结果还表明,tSi的适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能量量化会显著地影响工艺缩放技术的性能,因此在最优FD-SOI MOSFET设计中必须适当地加以考虑。
我们知道,减薄tSi可以有效抑制短沟道效应。但一些文献的仿真结果表明,当tSi极薄时,通过减薄tBOX来控制氧化埋层散射效应的功能就会减弱。因此,对于具有超薄体的FD-SOI MOSFET,超薄体中的二维效应是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在厚氧化埋层器件中也同样存在。
1.反亚阈值斜率(S)
为了简化说明超薄体中的电势(ϕ)是如何响应所施加的栅极偏压,我们将叠加原理应用于二维泊松方程。当VDS=0V时,电势表示为ϕ0(x,y)=ϕ1(x)+Δϕ1(x,y),如图1.7所示。通道中的位置y=ys表示纵向电场Ey1远小于Ey1(y=0),且电势接近最小值的坐标。VDS的增加使得二维电势受到更多的扰动影响[ϕ0(x,y)=ϕ1(x)+Δϕ1(x,y)],这会导致最小电势进一步增加,从而定义了漏致势垒降低效应。其中,ϕ1(x)为一维解,Δϕ1(x,y)表示由于二维效应产生的电势增量,在弱反型区满足:
图1.7 当VDS=0V,电势表示为ϕ0(x,y)=ϕ1(x)+Δϕ1(x,y)时,长沟道和短沟道MOSFET超薄体中,深度(x)处的静电势
通过近似,我们可以得到式(1-5)的解:
其中,η1为空间常数。沿着沟道,满足ΔEy1(ys)<<ΔEy1(0),从源(y=0)开始到y=ys对式(2-6)进行积分(其中ΔE为二维效应产生的电场变化),得到:
此时,沿横跨薄膜,即x方向对式(1-6)的一次积分,可以得到前向和后向表面横向电场之间的关系。而两次积分则耦合了前表面(sf)和后表面(sb)电势之间扰动的影响。最后,我们对前表面和后表面应用高斯定理,忽略反型电荷,可以得到:
从式(1-9)中可以看出,Δϕ1(sb)>Δϕ1(sf),但是任一扰动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各自表面上的总电势。
反亚阈值斜率基本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ϕ0(max)表示源-漏通路的表面电势。在式(1-10)中,m=dVGS/dϕ1(max)=1+(CbCoxb)/[Coxf(Cb+Coxb)],对于具有厚氧化埋层的FD-SOI CMOS器件,Coxb<<Coxf,m≈1,而由前表面或者后表面定义的ϕ1(max)则可以表示为
其中,Θ(f)是海维赛德阶跃函数(如果f为负数,则Θ(f)为0;如果f为0或正数,则Θ(f)为1),它定义了具有最高电势的表面通路。海维赛德阶跃函数表明,如果ϕ0(sb)>ϕ0(sf),那么反亚阈值斜率由Δϕ1(sb)决定,反之则由Δϕ1(sf)决定。显然,这种转变在精确表征中是渐进的。而Θ(Δϕ0(sb)-ϕ0(sf))由超薄体掺杂密度NB决定,包括最优值NB=0的情况。
采用式(1-11)可以近似得到反亚阈值斜率为
其中,K表示式(1-11)中除了η1以外的其他项,式(1-12)还假设,(Δϕ0s为源电势和yc电势的差值),。式(1-12)中的负号表示随着VGS的增加,二维效应减弱。最终,将式(1-12)代入1.10,同时εSi/εox≈3,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式(1-13)成立的前提是假设式(1-11)符合厚氧化埋层的条件。在薄氧化埋层,二维效应对于反亚阈值斜率的影响有所下降,但由于电荷耦合因子r的降低,反亚阈值斜率的值也有可能更高。
2.漏致势垒降低(Drain-Induced Barrier Lowering,DIBL)
为了简单表示漏致势垒降低特性,我们将电势重写为ϕ(x,y)=ϕ0(x,y)+Δϕ0(x,y),其中,ϕ0(x,y)为VDS=0V时的电势值,Δϕ0(x,y)为漏极偏置产生的电势增量,在弱反型时满足:
与式(1-6)类似,将两个偏导数分离,得到:
其中,η0为另一个空间常数。如果源极扰动的纵向场ΔEy0远小于平均横向场VDS/Leff,沿着沟道进行积分,将边界条件Δϕ0(y=0)=0和Δϕ0(y=Leff)=0代入,可以得到。这里Leff表示有效电子沟道长度,决定了超薄体沟道中的二维效应。
与式(1-8)和式(1-9)类似,忽略反型电荷,从式(1-15)中得到:
其中,Δϕ0(sf)和Δϕ0(sb)为最小表面势的扰动值。对于FD-SOI器件,式(1-16)表明Δϕ0(sb)>Δϕ0(sf),这意味着后表面远离栅极,受到栅极的控制较小。所以,后表面控制了漏致势垒降低特性。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具有厚氧化埋层的FD-SOI MOSFET,且,从式(1-16)和式(1-17)中得到:
利用反亚阈值斜率模型(S),由于VDS增加或者漏致势垒降低导致的阈值电压降低,可以表示为
其中,Θ(r)为海维赛德阶跃函数,这近似解释了漏致势垒降低效应与ϕ0(sb)或ϕ0(sf)的关系。式(1-19)也是基于式(1-18)符合厚氧化埋层的条件,对于薄氧化埋层,ΔVth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