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史话
俄罗斯民歌——俄罗斯风情
引言
在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人民的艺术创作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远在书面文学出现之前,口传文艺就已经产生了,尤其是歌和诗。
俄罗斯国家的扩张和巩固,大战鞑靼军队、征服西伯利亚、拉辛和布伽乔夫的农民起义、拿破仑入侵、日俄战争、十二月党人起义、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卫国战争乃至于农村电气化、伏尔加-顿河运河的开通、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等等——俄罗斯人民用自己的歌曲艺术记载了几乎全部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斗争的历史。俄罗斯民歌成了一代传一代的独特的“艺术编年史”。高尔基说:“俄罗斯民歌——俄罗斯的历史。”
歌曲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歌曲表达人民对历史事件和故乡祖国命运的关注,歌曲帮助人们在专制制度压迫下保持尊严,并且起而与社会不公正抗争,歌曲鼓舞人民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在民歌中,我们还可以了解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体验。
经受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刚毅、纯朴、勇敢、正直的品格,人的尊严感,豪爽乐观以及对祖国故乡的热爱,对自由、光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在俄罗斯民歌里有着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精神意志的完美体现。
俄罗斯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生动的、直接的创作。几个世纪来,它不断地变化发展,不断地更新手法,不断地扩展诗意形象和音乐表现力的范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类品种:游吟歌手弹唱的叙事歌曲、风行在广大农村的抒情歌曲(“曼调长歌”)、庆典歌曲、婚礼歌曲、环舞歌曲、舞蹈歌曲、诙谐和讽刺歌曲;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兴起的城市歌曲;十九至二十世纪的浪漫曲、士兵歌曲、追忆历史事件的爱国歌曲、反映城市手工业者和工人们沉重命运的生活歌曲、抒情的或诙谐讽刺的快口唱、革命歌曲和颂歌,最后还有群众歌曲,等等。
与歌曲基本样式形成的同时,俄罗斯民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在旋律特性、调式调性和节奏等方面最重要的风格特点,别具一格的多声部咏唱和曲调结构的独特形式。
许多世纪以来,在人民群众中间形成了民歌演唱的稳定的传统。民歌主要是群体在唱,人人参与。其中总有一些出众的歌手,具有良好的声音、乐感和音准。他们通常是群体合唱中的领唱,仿佛是这种场合的歌曲演唱的领头人,正是如此,这样的民间歌手成为当地民歌保存者、继承者和传唱者,甚至也可能是民歌的创作者或改编者,他们往往是民俗学家和音乐家采风的最直接的对象。
到了二十世纪,由于苏联文化政策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和关注,各地涌现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民歌合唱团。那些来自民间的优秀的民歌手自然成了民歌合唱团里的骨干和尖子。此消彼长的文艺汇演、民歌音乐节、广播音乐会,等等,有这样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创造才能在各方面都得以惊人的发展,直达专业的艺术高度。
俄罗斯民歌是俄罗斯人民高度艺术天赋和伟大创造力的佐证,它为后来的专业音乐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库。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柴科夫斯基把民歌尊为他的“艺术圣地”。
壮士歌和历史歌曲
许多世纪以来,俄国的民间说唱艺人、游吟歌手口口相传,保存了国家久远的历史(自然是野史)和传说。这种现象,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几乎都曾存在过。这类民间叙事诗(歌)的主人公通常是传奇性的勇士,讲述他们的英雄业绩以及人民生活中动人的事迹,例如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德》和《奥德赛》、斯堪的纳维亚的史诗、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等等。古俄罗斯的壮士歌同样是世界人民古老艺术的伟大珍品之一。
壮士歌(былина)通常是以一个短小的乐句多次重复为基础的,讲述十至十一世纪古代基辅罗斯全盛时期的各种事件,十至十二世纪古代东方斯拉夫人与草原游牧民族的争斗和十三至十四世纪的蒙古族的入侵。歌曲主人公多为传说中的英雄和爱国者,例如俄罗斯民间传说中描述他们的厮杀生活和战功的著名的三壮士:伊里亚·穆罗梅茨(Илья Муромец)、多布瑞尼亚·尼基蒂契(Добрыня Никитич)和阿辽沙·波波维奇(Алёша Попович)。
三壮士(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瓦斯涅佐夫名作)
[谱例1]《壮士歌》
头一乐句有朗诵性的元素、旋律线的歌唱性及其流畅的抑扬顿挫。后一乐句进一步发展了歌唱性,突出了五度下行大跳进行。
另一类史诗性的叙述是历史歌曲。历史歌曲比壮士歌较为接近史实,其歌词也大大短于壮士歌,情节开展也更为生动些;旋律性较强,具有抒情歌曲的一些特征。历史歌曲这一样式主要起始于十五至十六世纪,比如叙述当时土耳其奥斯曼和克里米亚汗联手入侵南俄和乌克兰。
俄国历史歌曲的题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保卫祖国,抵御外敌的题材,比如反对鞑靼、蒙古族统治的斗争,1552年伊凡雷帝占领喀山,十七世纪初反抗外国干涉者的人民战争(歌唱米宁、波扎尔斯基和斯柯宾-舒伊斯基),彼得一世以及俄国统帅苏沃罗夫和库图佐夫的光荣胜利,1812年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如《博罗吉诺》《顿河好汉》体现了人民敌忾同仇的爱国主义情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1854年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博罗吉诺是莫斯科省的一个村庄。1812年俄历8月26日(公历9月7日),俄国统帅库图佐夫(1745~1813)率领的俄军在博罗吉诺村附近与法军交战,大破拿破仑。俄历9月1日,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策略,放弃并纵火烧毁了莫斯科。年底,法军覆灭。
《博罗吉诺》(Бородино)是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的名作,作于1837年,通过老少二人的对话,描述博罗吉诺之战的惨烈。这首叙事诗后由佚名作者谱上曲,成了一首民间歌曲。
博罗吉诺之战(俄国画家弗朗茨·鲁博1912年作)
[谱例2]《博罗吉诺》
另一首《顿河好汉》(Донцы-молодцы)也是以1812年抗击法国军队入侵的卫国战争为背景的。顿河哥萨克驰援莫斯科军队打垮拿破仑。歌曲采用了进行曲式,显示了顿河哥萨克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
顿河好汉
[谱例3]《顿河好汉》
整个俄国历史载满了人民为谋求自由解放而进行的前赴后继的斗争。历史歌曲的另一部分就是叙述人民大众反抗压迫者的斗争的。这类民歌起始于十七世纪斯捷潘·拉辛(Степан Разин)农民起义时期以及十八世纪叶梅利扬·布伽乔夫(Емельян Пугачёв)农民起义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丰碑是关于农民领袖斯捷潘·拉辛和叶梅利扬·布伽乔夫的歌以及所谓“盗匪”(统治阶级对造反农民的蔑称)的歌。拉辛在民歌中是一位勇敢、刚毅、无私的首领,他为了人民的自由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布伽乔夫和拉辛一样,也是饥民的领袖,他被捕后,在“剿匪总司令”潘宁伯爵面前傲然而立,拒绝出卖自己同志,慷慨就义。人民在歌曲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把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寄托在他们所爱戴的英雄形象身上。歌唱拉辛和布伽乔夫的歌曲在民间文艺中占有显著地位。如歌曲《升起来吧,红太阳》(Ты взойди,взойди,солнце красное)、《伏尔加母亲河》(Ах ты,Волга-матушка)、《站起来吧,弟兄们》(Вы вставайте-ко,братцы)、《斯捷潘·拉辛之梦》(Сон Степана Разина)等。
斯捷潘·拉辛(约1630~1671)是顿河哥萨克统领,曾率哥萨克农民多次与政府军和波斯军交战,1670年领导农民反封建大起义,同年10月在决战中身负重伤。翌年4月被哥萨克上层出卖,旋即押往莫斯科,屡经酷刑而始终不屈。1671年6月壮烈牺牲。
斯捷潘·拉辛
叶梅利扬·布伽乔夫英勇就义
歌唱斯捷潘·拉辛的歌曲在俄国民间文艺中占有中心地位,例如下面这一首《升起来,一轮红太阳》(Ты взойди,солнце красное):
[谱例4]《升起来,一轮红太阳》
宽广、高亢,如托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塑造了一位英雄的音乐形象。而另一首曲名相同、内容相近的《升起来吧,红太阳》(Ты взойди,взойди,солнцекрасное)则庄重高贵,又是另一侧面的音乐形象:
[谱例5]《升起来吧,红太阳》
另一首《从那岛屿驶向河湾》(Из-за острова на стрежень)是采用伏尔加诗人萨多甫尼柯夫(Д.Садовников,1847~1884)的一首叙事诗,叙述斯捷潘·拉辛俘获了波斯公主,引起众多起义弟兄的猜疑,于是他把公主抛到湍急的伏尔加河里。由于曲调平易通畅,流传极广,甚至到二十世纪初还有人另填歌词传唱:
[谱例6]《从那岛屿驶向河湾》
叶梅利扬·布伽乔夫(约1742~1775),俄国农民起义领袖,1773年9月举行俄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宣布解放农奴,分土地给农民,免兵役和杂税,得到农民、工人、哥萨克的拥戴,转战于伏尔加流域广大地区,并且直逼莫斯科。1774年9月,军事失利,被叛徒出卖送交沙皇,次年1月在莫斯科被斩首。
在众多的歌唱布伽乔夫的歌曲中,《你别喧哗,橡树妈妈》(Не шуми ты,мати,зелёная дубравк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谱例7]《你别喧哗,橡树妈妈》
由于沙皇检查制度的迫害,这些“大逆不道”的歌曲大多散佚了,留存下来的不多,有的歌曲故意不提斯捷潘·拉辛或叶梅利扬·布伽乔夫的名字,而实际上正是献给他们的。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上尉的女儿》和《杜布罗夫斯基》中也引用过《你别喧哗,橡树妈妈》这首叙事歌曲,称之为“布伽乔夫喜爱的歌曲”。
这类反映农民起义的歌曲,旋律大多具有史诗性的特征:音域宽广、拖腔丰富、大音程跳跃,音乐形象使人联想到广阔天地的“好汉们”的骁勇和豪气。
再往后的战争历史歌曲,是关于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发生的一些事件,如日俄战争。这一时期的歌曲,如《瓦良格》,带有清晰的进行曲节奏,按其音调特点,已接近城市民歌类型。
1904年2月9日,停泊在朝鲜仁川港的俄国巡洋舰“瓦良格号”和炮舰“高丽号”起锚出航,在公海上遭遇日本的6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日本勒令俄舰投降,俄方拒不答复。于是双方开始了激烈的炮击。炮战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寡不敌众的“瓦良格号”遭到重创。舰长为了不让舰船落入敌手,自行炸毁了“高丽号”,并打开“瓦良格号”的所有阀门自沉……。这一悲壮的事件震动了整个俄国,当时涌现出不少歌唱这一英雄业绩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两首流传至今。
1904年1月27日的“瓦良格”号巡洋舰和“高丽”号炮舰(画)
《瓦良格号》(Варяг)是进行曲式的,充满了悲壮的情调和不屈的气概:
[谱例8]《瓦良格号》
另一首也是歌唱“瓦良格号”覆没的《冰冷的浪花啊在飞溅》(Плещутхолодные волны),却是一首抒情的、伤感的、柔和的拍子的歌曲:
[谱例9]《冰冷的浪花啊在飞溅》
也许正是因为看出了歌曲柔中带刚,后人把它改编成进行曲式:
[谱例10]
好汉子、船工、驿车夫和士兵歌曲
在俄罗斯古老的民歌中,各种社会现象有多元的反映。与历史歌曲不同的是,歌曲中已经没有真实历史人物的名字。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农民大起义,以及农民从地主庄园和沙皇军队大逃亡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所谓的“盗贼”歌曲和监狱歌曲。其思想实质是人们对于“社会自由”“社会公平”的永恒理想,“盗贼”歌曲的主人公——勇敢大胆的“好汉子”,罗宾汉似地专门与贵族、皇家军官和沙皇本人作对。当时产生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叙事歌曲:主人公独自一人闯进高楼绣阁,击倒卫士,从满头白发、阴险威严的老爷身边夺回心爱的美女,骑上快马,趁着黑夜消失在密林中,例如《我的爱住在高楼》(Живёт моя отрада):
[谱例11]《我的爱住在高楼》
两岸双峰之间(首饰盒装饰画,1992)
或者主人公被杀,抛进滔滔的伏尔加河,例如《两岸双峰之间》(Меж крутыхбережгов):
[谱例12]《两岸双峰之间》
民间下层各类行业劳动者的生活和命运在俄罗斯民歌中都有着生动的反映,其中最独具一格、其他国家民族所少有的,是船工歌曲和驿车夫歌曲。
在旧俄,伏尔加河一带的船工“劳动组合”是由被地主释放的农奴、城市贫民和无业游民组成的。他们受雇于船主、签订了卖身契,拿的是极低的报酬,干的是力不胜任的重活,为船主搬运装卸货物、划桨或拉纤。其中以拉纤的船工最为辛苦,要一昼夜不得休息地拉着纤走20~30公里。船工歌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伏尔加纤夫曲》(Эй,ухнем)。
伏尔加纤夫(19世纪俄国画家伊利亚·列宾名作1870~1873)
[谱例13]《伏尔加纤夫曲》
另一首纤夫歌曲《辽阔无边的大草原》(Ах ты,степь широкая)则是采用辽阔空旷的曼调曲式:
[谱例14]《辽阔无边的大草原》
《顺着伏尔加母亲河》(Вниз по матушке по Волге)是一首船工们的民间叙事曲,叙述在波涛汹涌的伏尔加河上,船工们拼命划桨向前。船上坐着的主人,一身好穿戴。他催促着:“加把劲哪,伙计们,顺着伏尔加母亲河而下,去到阿辽娜客栈。”后来的歌曲改编者只摘取了前面几段歌词而略去了后面的内容,使这首歌成为一曲自然力量和人的意志的颂。
[谱例15]《顺着伏尔加母亲河》
这些歌曲都把船工的沉重劳动和浩浩荡荡的伏尔加河或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音乐形象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伏尔加纤夫曲》,原词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声怒喝,然而在有着船工劳动号子因素的曲调和节奏中,船工愤懑不平之情以及对旧世界的控诉溢于言表。后世的合唱改编曲更从中挖掘出内在的不可遏制的震撼世界的力量,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俄罗斯幅员辽阔,西伯利亚人烟稀少,邮件的运送和人们的往来当时全靠驿车。驿车夫长年累月在外,日夜奔波在寒冷的风雪途中,这独特的经历也成为许多歌曲的题材。这类歌曲往往以伤感的音调传递着驿车夫对久别的家园、对父母妻儿的难以排解的思念,例如:《草原》《小铃铛》《当年在驿站赶车送信》《三套车》等等。
三驾马车(19世纪画家阿·奥尔洛夫斯基石版画)
《草原》(Степь да степь кругом)讲述一个驿车夫冻死在风雪途中,临死前他托付同路人把他就地埋葬,并请他们回乡后去探望自己的父母和妻子。曲调和歌词都简单朴实,但是蕴含着极大的悲痛,令人伤心欲绝:
[谱例16]《草原》
《小铃铛》(Однозвучно гремит колокольчик)的主人公则是一个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坐在驿车上在漫漫长途中听着驿车夫凄凉的歌唱,不由得想起往日在家的情景,“在我干涸而枯涩的眼中,重又闪烁着泪光点点”。曲调大多是同音进行和级进上下行,没有大起大落,但是深沉而内敛。
[谱例17]《小铃铛》
《当年在驿站赶车送信》(Когда я на почте служит ямщиком)则是一首叙事体裁的民歌。主人公驿车夫在小酒店里一杯接一杯喝酒浇愁,向同桌相识的或者根本不相识的酒客倾吐自己的不幸:他在风雪交加的快递驿途中,路边一具冻死的尸体惊了他的马,他下车看到,倒在路边的竟是他的未婚妻:
[谱例18]《当年在驿站赶车送信》
驿车夫歌曲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套车》(Вот мчится тройка почтовая):
[谱例19]《三套车》
驿车夫一路上唱着忧郁的歌,向乘车的旅客倾诉心中的忧伤:他和一位姑娘相爱了快一年,原定于圣诞节结婚,但有权有势的财主夺走了她。
驿车夫的歌曲不胜枚举,流传的还有《三套车飞奔向前》(Вот мчится тройкаудалая)、《你不用忙着赶了,马车夫》(Ямщик,не гони лошадей)、《叮叮叮》(Динь-динь-динь)等等,几乎无一不是悲情的内容。单调的小铃铛声、疾驰的三驾马车、沿途不见人影的空寂的草原、驿车夫忧伤的歌唱——这一切既含有贫苦人的痛苦和对幸福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俄罗斯旷野另一种忧郁的美、空灵之美。
旧俄的征兵制度被称为“恐怖地为沙皇效劳”。当时,沙皇军队的服役期竟长达25年。刻板的野营训练、行军,而且伴随着侮辱和责打。应征入伍,无异于死亡。士兵几乎是在军营里度过一生,通常不可能回家,除非患了重病或残废。在森严的军队纪律管束下产生的士兵歌曲,只能晦涩地、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渴望有一双“灰白的翅膀”,好飞回故乡;抱怨母亲让他“远去他乡”;不求沙皇赏赐,只求长官放他们“回去看爹娘”。用“曼调长歌”体裁的《哎呀,雪球花儿》(Эх да ты,калинушка)就是比较典型的一首:
[谱例20]《哎呀,雪球花儿》
另一类士兵歌曲,如《士兵弟兄》(Солдатушки,бравы ребятушки)等,采用进行曲体裁,用以鼓舞士气。这一传统,后来在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歌曲中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展。
[谱例21]《士兵弟兄》
歌曲是大调进行曲式,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士兵的装备帐篷、枪支、刺刀、子弹比喻成母亲、妻子、姐妹、儿女。
民俗歌曲、舞蹈歌曲和曼调长歌
许多世纪以来,所谓的“农民歌曲”,是俄罗斯民歌的基础,是俄罗斯民歌中最早的一部分,其中可以见到人民生活各方面多方位的反映:日常的生活方式、劳动状况、社会关系,等等。人们善于在歌曲中真挚地深刻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情绪和期望,以及对于现实的美学态度。
俄罗斯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日常的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歌曲,而且这些歌曲的产生远远早于基辅罗斯时代(九至十二世纪)的壮士歌。
在田间播种、刈草和收获,唱着农事歌曲;圣诞节唱圣庭颂歌;除夕夜,一群年轻人或上了年纪的农民走遍村子每户人家,用歌曲表达对新年丰收、农家平安的祝愿;谢肉节是告别冬天的节日,春分是迎春的节日,夏至是古代农事节日,悼亡节是祭祀亡灵的节日,都有相应的歌曲;在婚嫁的日子里,伴娘们唱“送嫁歌”,新娘唱着“哭出嫁”,在隆重的婚礼和热闹的婚宴上,来宾们唱着歌祝福新人幸福和睦;此外,还有各种宗教仪式歌曲、迎神歌曲、节庆歌曲和休闲娱乐歌曲。
乡间节日(18世纪佚名画家)
冬闲晚间,已婚和未婚的女人们聚在一起,手里在缝补、捻线、编结、刺绣,嘴里一首接一首和谐地唱着。唱爱情的甜蜜或不幸,唱恋人的幽会或离异。在一些古老的家庭歌曲中,较少有幸福美满的诗意场面,妇女在宗法制森严的大家庭里生活沉重,处于无权的地位。夫家以捉弄、猜疑、挑剔来迎接新娘;天未亮,公婆毫无怜惜地就叫醒她去干这干那;到夜晚,别人都已入睡,她还在松明子微弱的光线下做针线活。反映这种生活最著名的民歌有《小劈柴》等。也有不少歌曲是嘲笑“年老的”丈夫、“粗野的”丈夫或“未成年的”小丈夫的,只有和善良可爱的丈夫在一起,生活才有幸福,如环舞歌曲《田野里有一棵白桦》(Во поле берёзынкастояла):
田野里一棵小白桦
[谱例22]《田野里有一棵白桦》
当然,同世界各国民族一样,爱情作为一种严肃而深刻的情感,俄罗斯的民间情歌中,最多的也是歌唱忠贞的、持久的爱情。
这类古老的抒情歌曲大多采用被称之为“曼调长歌”(протяжная)的体裁,这是俄罗斯所特有的一种民歌体裁。这种体裁长于揭示人的心态、感受和情绪。旋律悠缓流畅、细腻多彩、气息宽广,一个俄语音节(一个汉语单字)往往蜿蜒起伏地拖腔过渡好几个音,仿佛从一个音溢出到另一个音。旋律线,甚至拍子、节奏都随着情绪不断地变化,似乎没有一定之规;多声部的独特曲式结构也是其特点之一;速度平稳而舒缓;歌词中,“啊”“哦”“哎呀,你呀”等感叹词和衬词大量出现以强化歌曲内容的表达。曼调长歌,无论按其气质或按拖腔演唱方式来看,具有明显的即兴性质。
曼调长歌的题材十分广泛。有抒发对故土之爱,背井离乡孤独地客死异乡的痛苦,如《你呀,群山》(Уж выгоры)、《你呀,我的田野》(Уж ты полемоё);有表现船工(纤夫)和移民的艰难生活的,如《辽阔无边的大草原》;有反映士兵征途生涯的《哎呀,雪球花儿》;还有怨诉爱情生活的不幸的,《小劈柴》(Лучинушка)和《田间不只一条小路》是古老的农民抒情歌曲的范例。
小劈柴是指旧时代农村里,没有电灯以前,来用以照明的小树条。在我国北方,惯用松树枝,故称“松明子”,而在俄国,通常用白桦树枝。
燃亮的白桦枝条和捻线少女
[谱例23]《小劈柴》
这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古老的曼调抒情曲,在流传的过程有不少的变体,但基本旋律线依旧清晰可见。例如:
[谱例24]《小劈柴》
歌曲内容也都是由演唱者即兴发挥,但多半是备受虐待的媳妇怨诉自己不幸的身世。
与《小劈柴》齐名的另一首曼调长歌是《田野不只一条小路》(Не одна вополе дороженька),内容同样也由演唱者即兴发挥,多半是诉说失落的爱情。曲调在流传过程中同样也产生了许多变体,下面是流传较广的一种:
[谱例25]《田野不只有一条小路》
曼调“好汉子歌曲”的主人公常常是个群体——士兵、哥萨克、逃跑的农奴、船工劳动组合、农民起义队伍、囚徒,往后十八至十九世纪是“打工仔”、士兵、雇农等。歌唱斯捷潘·拉辛起义队伍的《升起来,一轮红太阳》是这方面的典范:忧伤的内容与有力的、健壮的大调旋律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未来自由生活的曙光的信念。
演唱曼调长歌不是一般的歌手都可以做到的。极丰富和极复杂的旋律只有天赋高、气息宽广的拖腔好手才能胜任。按照民间歌手的说法:曼调长歌“像河流曲曲弯弯”,拖腔要延长得“没有尽头没有边”。
曼调长歌与其他体裁相比较,以其不可重复的品格之美、内容感人的深度而独树一帜。它不仅是俄罗斯,而且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顶峰之一。环舞(хоровод)是俄罗斯极富特色的一种民间集体舞。早在基辅罗斯时代就已有记载,当时显然是用于春天的庆典仪式,在后来的发展中,十六至十七世纪,环舞逐渐失去其最初的功能,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一年任何时期,甚至冬天也可进行。传统的环舞是男男女女围成一圈,手拉着手唱着歌作顺时针的缓慢移动,并且不时变换队形,时合时开,时而化成“蛇形”“马蹄形”“扇形”,时而又合成大圆圈。人数可以多至几个乡、几个村300人,甚至多达600人。在环舞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合唱,由此产生俄罗斯民歌中独特的一种体裁——环舞歌曲。
环舞
除了环舞,俄罗斯民族还有各种不同的民间舞蹈,由此还产生出众多的舞蹈歌曲。环舞歌曲和各种舞蹈歌曲的音乐结构通常明快、简单,节奏齐整、清晰。最常见的是由两个长度相等的乐句构成,如同“一问一答”,并且不时有令人意外的支声衬托。
环舞和舞蹈歌曲的特殊用途——群众性的歌曲“游戏”——决定了它的题材的艺术风格。最常见的内容是:小伙子和姑娘在舞蹈时邂逅钟情,相互表白爱情。跳舞是桩快活的娱乐,所以诙谐、幽默、讽刺歌曲,比如关于丈母娘和女婿、亲家和亲家母、懒婆娘、小丈夫等等,以及嘲笑贵族、商人、神父、僧侣等都成了舞曲的极佳选择。歌词都不很复杂,基本内容仅是些生活中的小场景、小插曲等等,与旋律相比较则处于次要的地位(比如《卡玛林斯卡亚》(Камаринская)、《姑娘春播啤酒花》(Сеяли девушки яровой хмель)、《田野里有一棵白桦》)。舞蹈歌曲和诙谐歌曲的题材极其丰富多彩,那些歌曲以其健壮、快乐的音调,以其内在的乐观情绪展示了俄罗斯人民无穷尽的健康心态。
比如《我和蚊子跳一个舞》(Я с комариком плясала)真是一个奇特而又令人忍俊不禁的小片断:“我和小蚊子跳舞,蚊子踩了我的脚,我向妈妈要了把大镰刀,一下子砍了它的脑袋瓜。”
[谱例26]《我和蚊子跳一个舞》
《雪球花》(Калинка)则由一个快速的舞蹈节奏的乐段和另一个徐缓的抒情乐段——动和静相结合:
[谱例27]《雪球花》
十八世纪后叶至二十世纪初的城市民歌
从十八世纪彼得大帝时代起,俄国起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守旧家庭生活方式的颠覆,俄国大城市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专业音乐也伴随着新的生活方式进入彼得堡、莫斯科和其他大小城市,甚至地主庄园。军队行进,有军乐队伴奏;社交舞会上奏起当时最时尚的舞曲——小步舞曲(menuet)、埃科塞兹舞曲(écossaise)、对舞舞曲(contredanse)、方阵舞曲(quadrille),十九世纪初还演奏圆舞曲;话剧上演过程中插入各种音乐作品——咏叹调、舞曲和进行曲;广受欢迎的还有歌剧和音乐喜剧。十八世纪后期,俄罗斯民族乐派也开始逐渐形成,头一批富有才华的作曲家有杭多什庚(И.Хандошкин,1747~1804)、马津斯基(М.Матинский,1750~1820)、佛明(Е.Фомин,1761~1800)、卡申(Д.Кашин,1770~1841)等人。
民歌,除了仍然保持着它固有的民族特性,也开始逐渐有了新的表现特征,最先起显著变化的是它的音调体系和调式结构。最常见的是专业音乐的两种调式——大调与和声小调。
旋律上行,形成明朗的高潮,这也是大多数城市民歌区别于古老的农村民歌的极重要特点之一(农村民歌更多的是旋律下行)。旋律顶峰通常被安排在歌曲“后乐句”的开头或中间。城市民歌同时也出现了新型的节奏——有力的进行曲和轻柔摇曳的圆舞曲。前者的范例有1812年卫国战争时期的许多士兵行军歌:《弟兄们,挺起胸膛》(Братцы,грудью послужите)、《顿河好汉》《我们不怕法国佬》(Не боимся мы французов)等等。这一节奏音型,无论在于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歌曲,以及往后的革命歌曲,成为一种传统音型。后者,轻柔摇曳的圆舞曲节奏音型在《在平坦的河谷中央》《三套车飞奔向前》《草原》《纤弱的花楸树》等抒情歌曲中也极具典型。
城市民歌的歌词也好,曲调也好,具有严格的、有规律的重音(强拍)交替,最常见的有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和六八拍,像五拍子和七拍子这样独特的农村民歌的拍子,在城市民歌中几乎完全没有。
城市民歌的体裁极其多样化,有浪漫曲和抒情叙事曲,有快速圆舞曲、英雄爱国主义歌曲、士兵进行曲、祝酒歌和大学生歌曲。
在十八世纪末,俄罗斯诗人的诗篇在群众间传播。民间口头创作与书面的诗歌作品,与作曲家的浪漫曲作品越来越接近,这也是民歌的新的变化之一。许多广为传唱的城市民歌就是以俄罗斯诗人的诗篇为歌词的,例如:普希金的《囚徒》、涅克拉索夫的《请你指点我这样的场所》、农民诗人苏利柯夫的《草原》和《纤弱的花楸树》、菲·格林卡的《听不到城市喧闹》和《三套车飞奔向前》、梅尔兹利亚柯夫的《在平坦的河谷中央》等等。
普希金(1770~1830)有“俄罗斯文学之父”的美誉。他和十二党人过从甚密,曾两次遭到流放。《囚徒》(Узник)这首诗写于1822年,当时普希金因写革命诗篇被逐出彼得堡,放逐到南方去。他觉得自己就像只被囚禁的鹰,渴望飞出牢笼遨游蓝天。
“它仿佛在呼唤:快一同飞翔!”(普希金:《囚徒》)
[谱例28]《囚徒》
曲作者以及歌曲形成的年代不详,但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已广为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歌词内容有多种变体,例如十月革命期间的变体:雄鹰并不是被豢养在牢房里,而是在监狱外的。它拍着铁窗,呼唤狱中的囚徒飞往那飘扬着红旗的、自由而光明的地方。
涅克拉索夫(Н.Некрасов,1821~1877)是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他曾目睹农奴的悲惨生活,耳闻伏尔加船工的号子,还不止一次遇到过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囚犯。在农奴制改革前夕的1858年,涅克拉索夫创作了著名的诗篇《正门入口处的沉思》(Размышления у парадного подъезда),表达了对灾难深重的俄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并呼吁他们奔向自由。其中的片断《请你指点我这样的场所》(Укажи мне такую обитель)被人单独提取出来谱上了曲,六十年代起成为俄国革命知识阶层最欢迎的歌曲之一。
[谱例29]《请你指点我这样的场所》
农民诗人苏利柯夫(И.Суриков,1841~1880)的许多歌谣体诗歌的题材都来自生活本身。例如前面提到的《草原》就是他熟悉的一些老乡的生活经历。1864年,他根据爱妻对孤女时代的回忆写下一首最光辉的抒情诗篇《纤弱的花楸树》(Тонкая рябина),花楸树渴望得到高大的橡树的庇护:
[谱例30]《纤弱的花楸树》
诗人菲奥多尔·格林卡(Ф.Глинка,1786~1880)参加过1812年反抗拿破仑军队的卫国战争以及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镇压后,格林卡被逮捕入狱。1826年在狱中写了一首题为《囚徒之歌》的小诗,后来有人谱上了曲,取名《听不到城市的喧闹》(Не слышно шуму городского),广为流传:
[谱例31]《听不到城市的喧闹》
这首歌也有另一种流传较广的版本,显然是出于另一位作者之手:
[谱例32]
如果说《纤弱的花楸树》是借花楸树表达孤女的怨诉,那么另一首民歌《在平坦的河谷中央》则是借橡树来表达孤儿的哀叹,异曲同工。词作者梅尔兹里亚柯夫(А.Мерзляков,1778~1830)自小在父亲的铺子里记账,后来在叔叔家帮佣,偶尔得到一位乡村中学校长的赏识,有了学习的机会,后来被保送入莫斯科大学,以博士学位毕业,28岁他就当上了大学教授。卡申(Д.Кашин,1770~1841)出身农奴,他的主子是个音乐爱好者,养了一支农奴组成的乐队。卡申是乐队的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从彼得堡来的著名演员桑都诺夫夫妇爱惜卡申的才华,用自己的演出酬金和积蓄为“有高度音乐素养”的农奴卡申赎身,卡申成为自由人以后,狂热地投入音乐创作。他经常和同样出身卑微的梅尔兹里亚柯夫合作,一个写词,另一个谱曲,而桑都诺夫往往是他的歌曲的第一位演唱者。
《在平坦的河谷中央》(Среди долины ровныя)从它一诞生起就成为了民歌,从大城市客厅到外省小铺子,从节日聚会到集市上,到处可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它是从沙龙走向民间的第一首俄国歌曲:
[谱例33]《在平坦的河谷中央》
评论界对这首民歌也评价很高,把他们俩誉为“抒情样式的俄罗斯歌曲之父”,“它明显地渗透出俄罗斯诗歌和音乐的深刻的民族之根,它在当时,毫无疑问,比起主宰十八世纪的‘感伤浪漫曲’在艺术上前进了一大步。”
俄罗斯作曲家,尤其是阿里亚比耶夫(А.Алябьев,1787~1851)、瓦尔拉莫夫(А.Варламов,1801~1848)、古利辽夫(А.Гурилёв,1803~1858)的许多歌曲和浪漫曲也成了许多新的城市民歌的来源,民间传唱过程中不断加以改编,与原作相比,变化极大,有的甚至只剩下原作的一些影子。
综上所述可见,所谓“城市民歌”并非指题材内容是描述城市生活的;实际上,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描述城市工人阶层生活的歌曲和革命民歌。城市民歌主要是按其音乐特性来判定的。许多优秀的城市民歌,随着岁月的推移,越来越赢得广泛的欢迎。如《在平坦的山谷中央》《纤弱的花楸树》《草原》《小铃铛》《悬岩》等已成为俄罗斯歌曲的经典。
茨冈歌曲
这一时期,还有种被称为“茨冈歌曲”的样式也一枝独秀。茨冈,又称吉卜赛,据说源出古印度,世纪前100年,茨冈人驱着大篷车,拖家带口,离开印度,开始过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他们经巴尔干、乌克兰等欧洲诸国,十八世纪进入俄国中部。茨冈人别有风味的合唱,当时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红极一时,他们以善唱俄罗斯歌曲而在十九世纪其他各国驰名,卡申(Даниил Кашин,1770~1841)、维尔博瓦(Константин Вильбоа,1817~1881)、古利辽夫(Александр Гурилёв,1803~1858)等作曲家甚至认为:茨冈人演绎的俄罗斯歌曲才是真正民间的。俄罗斯民歌的调性变化影响着茨冈人的音乐,茨冈人歌曲中常用的自然小调,还有交替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影响着俄罗斯民歌。茨冈人某些演唱处理(例如在舞蹈歌曲中速度逐渐加快,直达结束)也被作为俄罗斯民歌特有的现象而被接受。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城市浪漫曲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所谓的“茨冈歌曲”。其实,这多半是融合了“茨冈音乐”的俄国浪漫曲,如驰誉世界的民歌《黑眼睛》(Очи чёрные)。
“那双黑眼睛,炽热勾人魂”
[谱例34]《黑眼睛》
革命运动歌曲与国内战争歌曲
无论历史作怎样的评价,俄国从十二月党人起义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接二连三的革命运动毕竟是世界近代史上影响历史进程的最重大的事件。而俄国革命者们创作出的最好歌曲理所当然成为俄罗斯民间文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825年12月14日,由俄国贵族中的优秀分子领导的一场旨在推翻沙皇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震撼了俄罗斯,史称“十二月党人运动”。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者的献身精神教育了几代俄国革命志士。
揭露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歌曲,是十二月党人在枢密院广场起义之前不久创作出来的,最著名的、叙述在沙皇专制制度压迫下人民备受折磨的填词歌曲是《啊,我们的祖国在受难》(Ах,тушно мне и в родной стороне)。
在十九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即农奴制改革之后所谓的“平民知识分子时期”)涌现出一批内容极为宽泛的革命歌曲。创作者大多是非贵族出身的革命者,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精英,他们深切同情农民的苦难,对当时的解放运动起着主导作用。其中最杰出的歌曲,如《伏尔加河上的悬岩》(Есть на Волгеутёс)、《木夯歌》(Дубинушка)等,以巨大的艺术力再造祖国的庄严形象和人民的强大力量。
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出现了第一批劳动组合,他们的传统的劳动工具是用橡树桩做的沉重的木夯。木夯根部周围有若干特制的把柄。劳工们抓着它,一声吆喝,齐力把木夯举起,猛撞在柱子或木桩上,比如打桩造桥。其实在当时,凡是需要用劳动合唱号子来协调一项沉重的工作,无论是拉船、扛抬货物、打桩、放倒树木或是拖走大树桩,都会不约而同地唱起:“来一下,哎哟嗬!”
劳工号子的音调是这样的:
[谱例35]《木夯歌》
后来民间有人编了一段曲子,填上歌词,并把这段劳动号子作为副歌,构成一首完整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填词版本是一位民粹派诗人奥尔欣(А.Ольхин,1839~1897)所作。他是一位律师,曾多次在法庭上为政治犯们担任辩护人而名声大振,1879~1887年遭到流放,写了《木夯歌》的新词:
[谱例36]《木夯歌》
歌曲流传极广,尤其在1905年俄第一次革命时期和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被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填上革命的内容,在革命斗争中起过极大的鼓动作用。例如:“我期待给故乡一首新歌,歌中没有痛苦的泪,而是充满了无产者的愤怒,号召着起义。”
囚徒和流放犯的歌曲是俄罗斯民歌的一大特色,是其他国家民族很少有的。这类歌曲总的基调较为低沉,并以小调调式居多。其内容仿佛是“盗贼”歌曲的直接继续,其主人公是那个自由的、勇敢的好汉子,人民的复仇者,但已下了大牢。急切地渴望自由、幻想寻找通向释放的路——这是囚徒歌曲常见的悲剧特征。歌曲《漆黑夜,要抓紧时机》《在尘埃的路上》《静听!》《你呀,命运》《光荣牺牲》《夕阳落在旷野后面》,塑造了有坚定信仰、为人民利益不惜一死的革命独行者的悲壮的诗意形象和音乐形象。
在《漆黑夜,要抓紧时机》(Ночь темна,лови минуты)中,囚徒央求看守不要锁上门,放他回去看妻儿爹娘,看守回答:如果放了你,他自己就会被判“鞭笞棒打”。
[谱例37]《漆黑夜,要抓紧时机》
写歌词的奥伽辽夫(Н.Огарёв,1813~1877)是个革命家,赫尔岑的战友, 1834~1839年被流放,1856年流亡国外。这首诗,是奥伽辽夫1850年被囚于彼得堡监狱时所写。而曲作者,至今无从查考。
[谱例38]《在尘埃的路上》(По пыльной дороге)
《静听!》(Слушай!)则是用叙事的手法描述一次失败的越狱,越狱者最后死在枪口下,监狱又恢复了宁静。这首歌曲从1865年起,开始在民间口头流传,但大家一直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六十年后的1928年,歌曲正式发表,大家才知道词作者叫伊凡·果尔茨-米列尔(Иван Гольц-Миллер,1842~1871),他是大学生革命组织的积极分子,1861年以传播非法书刊的罪名被捕,关在秘密牢房里,以后被逐出莫斯科,过着流浪的生活。不久患上了结核病,去世时才29岁。
[谱例39]《静听!》
一连串三连音营造逼仄的、阴森的气氛。
同样的手法,前面那首《在尘埃的路上》也是通过一连串三连音营造空旷寂寥的气氛。
《静听!》和《在尘埃的路上》反映了平民知识分子在专制暴政摧残下的内心痛苦和对自由的渴望。但总的调子比较低沉。主人公的形象近似孤独的失败者、受难者,是那个时代“单枪匹马的革命家”的一个侧影。
《你呀,命运》(Эх ты,доля)所述内容基于一个真实的事实。有一年乡村闹饥荒,农民依旧被逼着赋税交粮,农民卖光了家当。有人想去首都上访,请求沙皇宽免租税,不料半道上就被抓走,送往西伯利亚煤矿做苦力。农民最后喊道:
[谱例40]《你呀,命运》
许多俄罗斯革命知识分子的精英都经历过这样的命运:在酷热难当的炎日下,或者在严寒彻骨的风雪中,他们带镣步行——4人一组,被铁链锁在一起,在枪托和鞭子的驱赶下,一站又一站,徒步穿过整个俄罗斯,到达苦役地或流放地。走完这条惨痛的路需历时一年。有人在途中累倒或饿死,其余人就拖着死尸到下一个押解驿站,由站长打开铁条锁(后来用链条代替铁条)。《夕阳落在旷野后面》(Спукается солнце за степи)描述的正是押解囚犯途中的场景:
押往西伯利亚流放地
[谱例41]《夕阳落在旷野后面》
词作者是俄国著名的抒情诗大师兼剧作家阿列克赛·托尔斯泰(Алексей Толстой,1817~1875),他的许多抒情诗被柴科夫斯基等大作曲家谱成了浪漫曲。而这首原题为《带镣的囚徒》,是在他死后在档案中发现的,曾有好几位作曲家为之谱曲,但到后来只有这首佚名作者的歌曲流传最广。
这一时期还有不少描述政治犯和革命志士慷慨就义的感人场景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两首是《你们已英勇牺牲》(Вы жертвою пали)和《受尽折磨受尽苦》(Замучен тяжёлой неволей,又译:光荣牺牲)。
[谱例42]《你们已英勇牺牲》
[谱例43]《受尽折磨受尽苦》
这两首歌曲在十九世纪末的俄国具有特殊的用途:每当革命者遭到杀害,他的同志们便唱起这两首葬礼进行曲来表达自己对烈士的哀思和对专制暴政的痛恨。例如1905年1月9日,沙皇在广场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百姓,消息传来,全国各地以及流亡国外的革命者都唱起了《你们已英勇牺牲》,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克拉斯诺顿的青年近卫军的英雄们是唱着《受尽折磨受尽苦》走向法西斯匪徒的刑场。
另两首著名的囚徒和流放犯歌曲《神圣的贝加尔-光荣的海》(Славноеморе—священный Байкал)、《在荒凉的外贝加尔草原》(По диким степям Забайкалья),仿佛是姊妹篇,描述了一个在西伯利亚服苦役的政治犯越狱逃往外贝加尔的经历。有意思的是,尽管九死一生,但两曲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歌曲也是大调式的,这在平民知识分子的歌曲中也是较为罕见。
西伯利亚当年是政治犯的流放地,被押解到那里的政治犯们在矿场、在伐木场或采石场罚作苦役。他们不堪虐待和迫害,就向外贝加尔方向(指贝加尔湖以南的地域)逃跑,那里人烟稀少,天高皇帝远。逃跑者必须步行翻过荒山野岭,穿行原始森林,涉越沼泽地带,抱着一段树木泅渡湍急的河流,或者坐着渔民腌鱼的木桶渡过贝加尔湖。但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才抵达贝加尔湖,大多数人,或者被追捕回去,套上沉重的石锁,或者在逃跑途中冻僵、饿毙、累死,被野兽吞噬,或在湖中淹死。于是有许多歌曲就是描述他们悲惨的命运的。
贝加尔湖流浪汉的纪念像
[谱例44]《神圣的贝加尔-光荣的海》
[谱例45]《在荒凉的外贝加尔草原》
九十年代中叶,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道路,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为主力军的新的历史时期,俄罗斯革命民歌的发展也迈出了新的、意义重大的一步。这一时期的歌曲,音调刚毅明朗、思想深刻清晰,表达了觉醒了的工人阶级的斗争意志。最好的工人歌曲,如《同志们,勇敢地前进》《你发疯吧,暴君》(Беснуйтесь,тираны),以及稍后的《我们是铁匠》,作者大都是站在革命运动最前列的先进分子。俄国的劳动群众唱着这些歌曲投入1905年第一次革命,也唱着这些歌进行十月革命,后来也唱着这些歌参加国内战争。
列昂尼德·拉金(Леонид Радин,1860~1900)出身富商家庭。喜爱涅克拉索夫的诗,倾向民粹派思想。他在大学期间曾是俄国大化学家门德列夫的高足,但他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把青春献给了解放运动。1896年11月11日,拉金被捕,在狱中,从未写过诗的拉金写下了“同志们,勇敢地前进”的诗句。而曲子则是狱友们共同完成的,其音调与民歌《神圣的贝加尔-光荣的海》相近。
进攻冬宫
1898年3月4日,拉金和难友们要从监狱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去,当押解队一起步,政治犯们就唱起了这首歌,押送行列成了明显的政治示威。这一天成了《同志们,勇敢地前进》(Смело,товарищи,вногу)的诞生日。
[谱例46]《同志们,勇敢地前进》
《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成了无产阶级战歌,它是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最风行的歌曲之一。在十月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这首歌流传更广,它后来成为国际工人革命战歌。
另一首工人歌曲《我们是铁匠》(Мы—кузнецы)的词作者施库辽夫(Я.Шкулёв,1868~1930)出身贫农,12岁独自进城在纺织厂当童工,15岁时被机器轧断了右手,厂主认为他已一无用处,便把他逐出厂外。1905年第一次革命以及十二月党人起义时,他也在街垒的起义者中间,正是在那段日子里,他写出了激动人心的诗句:
[谱例47]《我们是铁匠》
歌曲的进行曲风格,号召性的音调,充满着英雄的激情和必胜信念,成为与敌人斗争并团结广大劳动群众的有效的思想武器。
在这段时期还广泛流传着一些利用外国曲调填上新词的革命民歌,例如:采用法国曲调的《国际歌》《工人马赛曲》,采用波兰曲调的《华沙曲》《红旗》《快走上街垒!》,采用乌克兰曲调的《你发疯吧,暴君!》以及采用德国曲调的《青年近卫军》等。这类革命民歌在当时的革命运动中所起的作用难以估量!
十月革命的改天换地
十月革命以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口传民歌的创作发展也多方面走上了新路。大批老歌在人民群众中间受到重新检验:有一些作为经典歌曲存留了下来,有一些歌曲被抛弃了,而还有一些老歌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旧瓶装新酒”,成了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的标志性现象。
1918年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几十万工农自愿参军,于是又有一批各种各样的歌曲、叙事曲和快口唱。例如:《公社起义者英勇就义》《我们勇敢去作战》《我们是红色战士》《嘿,沿着大路》等。
《公社起义者英勇起义》(Расстрел коммунаров)是国内战争期间非常流行的歌曲。它的歌词是一首老的革命水兵歌曲《我们为自己挖好坟墓》(Мы самикопали могилу свою)的改编。新词描述几位工农战士(即所谓的“公社起义者”)在战斗中因寡不敌众成了白军的俘虏。他们宁死不屈,歌曲最后唱道:
[谱例48]《公社起义者英勇就义》
《我们是红色战士》(Мы,красные солдаты)的旋律源于当时俄国军队中流行的一首老歌《在沉睡的密林中》(Среди лесов дремучих),由民间填上了新词:
[谱例49]《我们是红色战士》
《我们勇敢去作战》(Смело мы в бой пойдём)是国内战争时期最早出现,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战斗进行曲之一,它的曲调取自于阿·佐林的一首感伤的浪漫曲《白色的合欢花》(Белая акация,又译:白色的相思树),把抒情的音调改为清晰的进行曲节奏,仿佛号召远征:
我们勇敢去作战
[谱例50]《我们勇敢去作战》
《嘿,沿着大路》(Гей,по дороге)也是在国内战争期间广为流传的一首骑兵进行曲,曲调来源于一首老的军队歌曲,写词的是第一骑兵军第84骑兵团一位名叫阿·马利诺夫(А.Малинов)的骑兵战士:
[谱例51]《嘿,沿着大路》
昔日处于被压迫、被奴役地位的工人、矿工、贫雇农,此时成了歌曲中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为人民的正义事业进行斗争的武装人民、劳动大军、苏维埃共和国保卫者。这些歌曲的曲调既有利用古老的士兵歌曲和哥萨克歌曲填上新词,也出现了一批新创作的民歌,如二十年代初的游击队歌曲《在这西伯利亚的森林和山谷》(По сибирским тайгам и долинам)和《跨过高山,越过平原》(По долинам и по взгорьям)。后一首歌曲以其音调的热情崇高、节奏的明晰沉着和旋律起伏有致,后来成为群众歌曲的典范。
《在这西伯利亚山谷和森林》诞生在国内战争时期,是从当年的一位游击队员处记谱的,作者至今无从查考。
[谱例52]《在这西伯利亚山谷和森林》
在苏联远东、日本海沿岸的苏联滨海边疆区,在国内战争期间流传着一首远东游击队歌曲,作词的巴尔菲奥诺夫(Пётр Семёнович Парфёнов,1894~1943)出身农民,当过乡村教师,“一战”期间当过骑兵。1917年参加十月革命武装起义,1920年3月,他被派往远东组织地下活动和开展游击战争,反对高尔恰克率领的白卫军,在那里,这位年轻的政委根据“一战”时期流行的一首旧乐曲填上了这首歌词。后来考证,曲作者应该是阿都罗夫(Илья Атуров)。他曾在乌拉尔参加国内战争,在克里米亚歼灭弗朗格尔白卫军,卫国战争开始时任步兵团司令员,不满一个月,1941年7月,阿都罗夫中校阵亡。
跨过高山,越过平原,游击兵团在前进
[谱例53]《跨过高山,越过平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14个国家的武装干涉而岌岌可危。《送行》(Проводы)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一首鼓动宣传的歌曲,歌曲动员劳动大众踊跃参军,保卫新生的工农国家。写词的杰米扬·别德内伊(Демьян Бедный,1883~1945)借用一首在俄国军队中流行的民间曲调,采用母子一问一答的方式,通俗直白地阐明被迫当兵和自觉应征的区别,引导劳动群众懂得个人和革命事业的关系。母亲对儿子说:“现在生活好了,又分到了田地,赶紧结婚成家,不要再去当兵了”。儿子回答道:“要是人人都这样,只顾自己,得来的田地和自由又会失去。”
[谱例54]《送行》
这首“快口唱”风格的歌曲在群众思想动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产生过许多为配合政治和军事形势而新编词的歌曲,大多唱了一阵子就悄无声息了,它们没有一首像这首《送行》那样出名。因此,《送行》这首歌一向有“第一首苏联民歌”的美誉。
在国内战争的民间创作中,还有许多诞生在军队里的、歌唱当时的传奇英雄人物的歌曲,例如歌唱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恰巴耶夫、柯托夫斯基、肖尔斯;还有歌唱第一骑兵军的战绩的。《英雄恰巴耶夫走遍乌拉尔山》(Гулял по Уралу Чапаев-герой)是当时流传最广的歌曲之一。
恰巴耶夫(旧译:夏伯阳,1887~1919)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天才军事指挥家。他率领的师团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1919年夏,他指挥的第25师团在粉碎高尔恰克白军的战斗中起过重大作用。后在战斗中牺牲。
恰巴耶夫师团里有一位卫生员,叫玛利亚·波波娃。战斗打响时,她也兼当机枪手。休息时,她为战友们唱歌。她采用一首古老士兵歌曲《小烟斗》的曲调,编写了《英雄恰巴耶夫走遍乌拉尔山》,并且把恰巴耶夫经常呼喊的“前进,同志们,决不能后退”也编入歌词里:
[谱例55]《英雄恰巴耶夫走遍乌拉尔山》
《远在小河对岸》(Там,вдали за рекой)是一首带有革命浪漫主义性质的叙事抒情歌曲,描述一队骑兵夜袭白卫军防线,有个年轻的侦察兵,共青团员,中弹从马上跌了下来,鲜血染红了青草。他在临死前对自己的战马说:“马儿呀,我的战友,转告我的亲人,我为工人阶级而牺牲。”
[谱例56]《远在小河对岸》
写这首歌词的是一位出身贫农、识字不多的共青团员尼柯莱·柯奥尔(Николай Кооль)。他根据一首古老的苦役犯歌曲的曲调填了词。
苏维埃时代早期的民歌
建设新的国家及社会生活方式、建立新的劳动模式和日常生活关系形态——所有这些都在民歌中有明显的反映。二十年代初产生第一批共青团歌曲。
1922年,基辅铁道总厂的共青团员们为纪念十月革命5周年,打算写一首自己的歌。工具车间的车工博利斯·斯柯尔宾和工友们编写了歌词,总厂工会秘书、厂乐队长巴维尔·祖巴柯夫谱上了曲。
[谱例57]《我们的火车头》
《我们的火车头》(Наш паровоз)“无穷动”的旋律仿佛前进永无止境,洋溢着青春朝气。
俄罗斯特色的“快口唱”
二十年代的音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有“快口唱”(частушка)。“快口唱”在俄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使用频率较高的名称还有:припевки,страдания,перепевки,проходная等等。
“快口唱”类似我国的快板、数来宝、顺口溜,但是配有起伏不大、变化不多的旋律,速度较快,有明显的舞曲节奏。“快口唱”通常是以押韵的短小的4句为一节的多节歌,它起源于古代的舞蹈歌曲、集市上和谢肉节说唱艺人的插科打诨和婚礼司仪的顺口溜。这种说唱歌曲的演唱方式是独唱或二重唱(常常是对答的形式)以及有伴奏(巴扬手风琴或巴拉莱卡琴)或无伴奏清唱,伴以极为简单的舞蹈(例如踏步并摇动身姿),没有任何特别动作。说唱的内容往往带有即兴的性质,凡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无一不可编成快口唱。
[谱例58]《乌拉尔小唱(Уральские припевки)》
在苏维埃时代,是“快口唱”的全盛时期,到处可以听到。真诚的抒情表达和俏皮的幽默、善意的嘲笑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是这类歌曲的特征。新时期的快口唱,叙述农村青年渴望学习知识、对政治事件的兴趣,歌唱农村的新气象——阅览室、电站、无线电、电影。农村妇女翻身解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三十年代许多快口唱的主人公是拖拉机手、集体农庄的先进分子、人民代表、突击队员。快口唱赞颂新生活,表扬好人好事,生动地反映了苏联人,首先是青年一代的新型的生活方式、新的世界观和道德面貌。快口唱还是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嘲笑对待工作不负责任的人、懒汉、游手好闲者的有效手段。
在当代的快口唱中占不小的地位的还有爱情题材。这类题材通常采用抒情快口唱和“苦调”(страдание)(“苦调”是“快口唱”的旋律性歌唱的变种)。它真挚地展示了苏联青年的内心世界,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的追求、对纯美爱情的赞扬。
时代的进步,农村的音乐素质普遍提高,“快口唱”发展到后来也强化了旋律性的歌唱,有的速度也较为舒缓,逐渐向抒情歌曲靠拢,如《伏尔加小唱》(Волжские припевки)、《生活在伏尔加河上多美好》(Хорошо на Волге жить)等。
[谱例59]《伏尔加小唱》
卫国战争时期的民歌
在1941~1945年卫国战争年代,爱国题材、英雄题材在民间创作中具有主导意义。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歌曲就成为人们忠实的战友,伴随他们在行军途中和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同他们一起生活在掩蔽部和堑壕里。
《小路》(Дороженька)诞生于卫国战争的初期,是两个普通的农村歌手创作的。歌曲的主人公是一位乡村少女,她心里一直牵挂着上了前线的男友,幻想着自己变成一只小鸟也飞到前线去和男友并肩战斗。小调式的曲调委婉深情。
[谱例60]《小路》
这首业余歌手的作品在1941年群众国防歌曲创作比赛中获了奖。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发生的若干重大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了。斯大林格勒在1925年前称察里津,在国内战争年代以1918~1919年的察里津保卫战而闻名。卫国战争期间又以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扬名。战争中几乎全城被毁。历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成了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以斯大林格勒会战为题材,除了专业作曲家写过无数的作品,民间也产生了不少歌曲,例如《在光荣的斯大林格勒城郊》(Под славным Сталинградом):
[谱例61]《在光荣的斯大林格勒城郊》
还有一首《伏尔加河上乌云翻滚》(Тучи над Волгой клубятся),也是仿古老的士兵歌曲风格:
[谱例62]《伏尔加河上乌云翻滚》
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始终是民间歌曲中关注的重点。有个列宁格勒的小伙(Шёл 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паренёк),无论去到哪个战场,他身边总带着一个军用小小锅。后来他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战友们把他的名字刻在他的小水锅上:
[谱例63]《有位列宁格勒小伙》
小水锅是军人常用的物件。战斗间歇,战士们点起篝火。围着小水锅,煮水、煮汤,拉着手风琴唱着歌,思念家乡亲人,交融战地友情。著名诗人马都索夫斯基(М.Матусовский)就写了首《小水锅》(Котелок),1942年一位军人业余作者卡拉梅舍夫(Б. Карамышев)谱上了曲,在军中广为流传。
[谱例64]《小水锅》
许多歌曲是苏军将士们自己编写的,记叙个别的战役、俄罗斯人保卫祖国的英雄业绩。还有歌颂永生的英雄——卓娅、伽斯泰洛大尉、青年近卫军和潘菲洛夫师的28名近卫军战士等。
卓娅·柯斯莫捷勉斯卡雅(1923~1941)是莫斯科的一名中学生、共青团员。卫国战争开始,她志愿奔赴前线,在一次深入敌后方执行侦察任务时,于1941年11月不幸被捕,英勇牺牲。这位才18岁的少女,死后被追授“苏联英雄”。民间有许多颂扬她的歌曲。
卓娅·柯斯莫捷勉斯卡雅(1923~1941)
[谱例65]《歌唱卓娅(Песня о Зое)》
还有一首《夜深人静,四处炮火停息》(Тишина,ни огоньки,ни звука),在孩子们中间流传很广。
[谱例66]《夜深人静,四处炮火停息》
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圣彼得堡)遭德军围困长达900天。苏军在拉多伽湖地区开辟了一条运输线。冰封季节用车队,冰融季节用舰船,源源不绝地向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运送粮食、物资和补充兵员,撤回老人、妇女、儿童和伤员。德军曾两次切断这条运输线,但很快就被苏军修复,在拉多伽湖上发生的英雄事迹自然成了民间歌曲的主题。歌曲《拉多伽湖》(Ладога)就是当时在这条冰上运输线服役的3位军人创作的:
拉多伽湖——生命线
[谱例67]《拉多伽湖》
《灯光》(Огонёк)是著名诗人伊萨柯夫斯基(М.Исаковский)1943年的作品,说一位年轻小伙在上前线之前去向女友辞行。他离开时回头还望见姑娘窗口的灯光。在征途中,无论有多么艰难,姑娘窗口亮着的灯光始终温暖着他的心,给了他勇气和力量。为这首诗谱曲的专业作曲家不下20位,但唯有一首由一位普通的手风琴手谱曲的《灯光》成了卫国战争最流行的新民歌:
[谱例68]《灯光》
战后重建新的生活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俄罗斯现代民歌中占显著地位的内容是歌唱完全不同于旧农村的集体农庄劳动和生活、歌唱农村机械化、电气化。歌曲生动地反映了苏联乡村有了电、无线电、阅览室和俱乐部、报纸和电影等等新面貌、新气象。新的歌曲歌唱集体农庄的田野“望不见边”,歌唱拖拉机和康拜因来到农庄。自由的、快乐的劳动在歌曲中是作为苏联人的幸福之源来大加赞扬的。
而在战争结束后,俄罗斯民歌创作又迎来了新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苏联人重建遭到战争破坏的乡村、城市、工厂、矿井的忘我的劳动。随后从五十年代起,歌唱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灌溉干旱地区和栽植护田林带、开垦荒地和新居民的生活,甚至像人造卫星上天、宇宙航行、古比雪夫水电站、伏尔加-顿河运河、贝阿铁路干线,在新民歌中也得到生动的反映。
现代民歌创作的主流题材之一是对祖国家乡的爱。在那些歌曲中出现辽阔无边的田野、望不到尽头的草原和旷野、茫茫的森林和起伏的群山、湖泊和河流——俄罗斯大自然的这些壮丽的景色,就同在古老的抒情歌曲中一样,是和俄罗斯人的内心感受融汇在一起的。如:库班民歌《年轻的哥萨克来自远方》、乌拉尔民歌《湖》、西伯利亚民歌《在河那边,在山那边》(За рекой,за горой)、克拉斯诺达尔民歌《繁荣吧,集体农庄的花园》(Ты цвети,колхозный сад)、阿尔泰民歌《朝霞升起》(Занялась заря в зорю)、伏尔加民歌《垂柳》(Ивушка)等等。
集体农庄收割庄稼
伊凡诺沃州维丘伽市织布合唱团的两位成员创作的《祖国》(Родина),其曲调建立在那些具有城市民歌特点的、动情的“浪漫曲”音调上。
[谱例69]《祖国》
库班民歌《年轻的哥萨克来自远方》(Едет казак из дальнего края)把家乡的繁荣和劳动欢乐自然地糅合在一起。歌曲的气质坦诚、亲切、安详,蕴含着内在的力量。因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极受欢迎。歌曲通过一位复员军人的目光,赞美家乡的新生活、新气象。
[谱例70]《年轻的哥萨克来自远方》
乌拉尔地区的一首新民歌《湖》(Озеро):
[谱例71]《湖》
沃罗涅日州的民歌,是4位集体农庄庄员写的,歌唱收获的季节,满眼都是金色的麦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谱例72]《心里多欢畅》(Радостно на душе)
在苏维埃时期,由于苏联人民的全民文化素质和音乐修养的提高,专业音乐和民间音乐越来越互相渗透,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现代民歌中,既还含有古老的农民歌曲的某些特点,同时也出现了苏联作曲家创作歌曲的某些因素(音调、旋律进行、节奏等)。
大多数新民歌的作者是业余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民歌合唱团的主歌手、领导人和手风琴手。例如《垂柳》(1959)的作者格·波诺玛伦珂(Г.Пономаренко),原是伏尔加合唱团的手风琴手,后来又写了不少广为流传的好歌,成了专业作曲家,于是他的《垂柳》等歌也就从“民歌”中除名,列入创作歌曲的名册上。
结束语
世界上凡有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无不拥有数量繁多的民歌。但在有些国家,只是为数不多的民俗学家和音乐家在从事采风工作,而收集到的民歌也仅仅成了资料馆、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收藏品”。但是在苏联,不仅民间,而且官方也十分重视并且积极支持和鼓励民歌的收集、改编和传播。广播、电视、出版物、唱片,组织全苏的民歌观摩演出,举办民歌的合唱和独唱比赛。驰誉世界的著名歌唱家,甚至歌剧演员,都把民歌列入自己的演出曲目。
一些州和区也都有专门演唱俄罗斯民歌的合唱团,拥有一批演唱技巧一流水平的民间歌手,例如:彼亚特尼茨基民歌合唱团、北方民歌合唱团、沃罗涅日民歌合唱团、西伯利亚民歌合唱团、乌拉尔民歌合唱团、菲奥多罗娃五姐妹重唱组合等。至于国家一级合唱团体,如:被誉为“合唱大师”的斯维什尼柯夫领导的国立俄罗斯歌曲合唱团、全苏广播合唱团、俄军红旗歌舞团等,更是对俄罗斯民歌的推广传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苏联两所驰誉世界的最高学府——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和格涅辛娜音乐师范学院也都设有“民间音乐工作室”,全苏广播电台的音乐编辑部配备有最好的民歌录音专家和必要的器材,莫斯科还有国立民间音乐档案馆,收藏有15万件录音(6000多小时)。
对于采风、改编、演唱、传播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国家还隆重地授予荣誉称号,给予大奖。
正由于全国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普遍重视,我们今天才有幸领略到俄罗斯民歌的丰富多彩。
俄罗斯民歌——俄罗斯的历史,俄罗斯的风情,俄罗斯的心魂,俄罗斯的瑰宝!
原为《俄罗斯民歌珍品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序文和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