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获取知识点要放下执念

每个人的认知都在一条隧道中,很容易产生幻觉,以为在隧道里看到的一切就是世界的全部。要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就要不断地拓宽隧道,而拓宽隧道需要通过增加知识点做支撑物,并练成连点成面的功夫。如果说在表达中,案例是血肉,金句是肌肤,那么知识点就是筋骨。无血肉不鲜活,无肌肤难亲近,无筋骨则如同一摊软泥。在学生时代,我们阅读的目的主要是采集、归纳、记忆知识点,成年之后却往往忽略了这个硬核需求。对知识点的整理,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放下执念,不能将自己的旧知识强行解释为新知识;其次,知识点只有纵向连接上下文、横向做比较后,才能形成网络;最后,专精不一定胜于广博。

一个人吸收新知识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的旧知识以及建立在旧知识上的认知框架,这会令人对世界失去好奇心。这样的人有个典型特征,觉得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看到一个知识点,觉得似乎没有什么新意,就匆匆忙忙下结论,“这不就是老生常谈嘛”,看到自己不懂的知识,首先想到的是自我辩解。

我们看见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去和作者辩论。有人遇到新信息时,会倾向于首先质疑并挑战。习惯性质疑是学习的障碍,与我们所鼓励的批判性思维是两码事。

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熊十力独创了新儒家哲学体系“新唯识论”。徐复观当时任陆军少将,想拜熊十力为师。几番通信终于见面后,他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自己早已读过这本书。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他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说已经读完《读通鉴论》了。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负面评价。

熊十力没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人,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获得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好处,再批评坏处,这就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太没有出息!”

多年后,徐复观回忆:“这于我而言是起死回生的一骂。”其实,这对于一切聪明自负的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当我们阅读时,不妨先把质疑、挑战以及自己的好胜之心往后推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