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道德经》感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昬。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参考释义

治国当走堂堂正道,用兵当以巧诈奇谋,以不扰民来取得民心。我怎么悟出这个道理呢?天下的法禁多了,百姓就愈加贫穷;民间的武器多了,说明国家在陷入混乱;人们的智巧越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就都出来了;法令越是森严繁多,说明盗贼在不断增多。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若无为,百姓就会自我化育;我好静,百姓自然就会走上正道;我若无事,百姓自然富足;我常无欲,百姓自然就变得淳朴。”

说东谈西

这一章演绎了辩证法。

治国靠的是什么?是公信力。

有了公信力,对内可以将人民团结在一起,对外可以调动武装力量进行抵御,进而实现天下大治。

怎么才能让国家或个人拥有公信力呢?只有浩然正气。当一个国家的管理者永远为全民福祉着想,为国家与民族的前途着想,心中充满浩然正气的时候,才能表现出公信力。当个人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总是与社会共赢,推动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时候,就有个人或本企业的公信力。所以,老子说必须以正治国,必须正大光明,比如现在很多国家推出法律或行政规章的时候,要向社会公示征求反对意见,甚至还要进行全民公投,这都是正大光明的体现方式,避免“黑屋”操作。同时,也必须以“正”治理自己,只有如此才能展现个人的公信力,立身于社会,这是修身的基础内容。

以奇用兵是什么?实际也是“正”,只是这个“正”的表现方式不同。

将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他们的任务看起来是消灭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样看当然是对的,但又不完全对。更核心的任务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最小的代价是核心。所以,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将帅珍惜士兵生命的时候,自己的士兵就会团结在统帅的周围,让军心凝结在一起,号令严明,无往而不胜,就可以瓦解敌方士兵的士气。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和吴起,都非常爱护自己的士兵,他们率领的军队,也都是战无不胜。

怎么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爱护自己士兵的生命呢?

必须训练出一只战无不胜的军队,只有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才能在战场上得胜,士兵的生命才更有保证。所以,所有伟大的军事家都特别注重练兵,以致孙武会铁面无私地砍掉吴王宠妃的人头,只有如此才能严肃军纪,才能训练出战无不胜的军队,才能实现珍惜士兵的生命。

同时,一旦被迫交战,就必须用奇,以最小的代价换取胜利。

王阳明不仅是哲学家,还是军事家,他作战的时候有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无论敌众我寡还是我众敌寡,都是计谋百出,即便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比如攻打洪都的战役中),一样使用计谋,为什么不能一鼓作气直接拿下而非要倒腾计谋呢?因为使用计谋瓦解了对方的军心士气和战斗力之后,就可以用最少的士兵生命换取胜果,最好是不损一兵一卒,也可以减少对对方的杀戮,达到珍惜生命的目的。所以,王阳明在一生的征战中,虽然大多时候率领的是“民兵”,甚至有时是一群散兵游勇,但百战百胜,就来自于心中的浩然正气。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是“此心光明”,以生命为中心,才能理解其军事上的奇谋百出。

另外一个典型的军事家是戚继光,虽然戚家军光耀历史,但数量只有区区三四千人。传说戚大帅一生也敛财,但那些钱财是用于改善军队的伙食和增强军事装备。改善伙食可以提高士兵的体质,增加己方的火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建立自己的战场优势,都可以减少士兵在战场上的损失,用最小的代价击败敌人。士兵的生命在他心中占有最核心的位置,所以,戚家军也是百战百胜。

当领兵将帅把士兵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军心就会凝聚在一起,就容易打胜仗,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都是如此。

兵家认同老子为兵家之祖,是因为那些军事家理解了老子思想的内涵。奇就是正,对敌的手段用奇,为的是珍惜士兵的生命。

那些百战百胜的将军,都号令严明、军纪森严。这是因为战争是残酷的,很多时候需要决战,几乎没有丝毫投机取巧的余地,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号令严明的军队才有决死的战斗力,才有资格享受胜利,士兵才有最大限度的生存下来的权利。相反,战败者是难有生机的。

号令严明、军纪森严也是“正”。

在兵家,奇就是正,就是将军们的浩然正气,其“正”的核心是爱惜生命。

“以无事取天下”依旧表现的是无为而治的观点。民众没有苛捐杂税的时候,生活富足,自然就可以自己治理好自己,在今天就是社区自治。当管理者非要强行去治理社区,去推行某种方式的时候,无非是为了索取,为的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当然无法实现大治。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昬。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就相对好理解些。比如,“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当天下的约束很多的时候,就限制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同时,约束越多人们头脑中的条条框框越多,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力,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民众当然就只能越来越穷。反其道而行之,当然就可以让民众富裕,当民众富裕之后,国家也就富裕。当一个国家所有人都按规则行事的时候,就没有智巧,整体的生活和生产效率就高,经济就能得到持续发展,人民就能富裕。相反,太多人都使用智巧,就会破坏社会规则,就会造成效率低下和社会混乱。

智巧本身就体现的是自己的贪欲,或者希望体现自己的地位,让别人感谢自己,这都是名利欲望的体现。

全社会执行统一的规则,屏蔽掉个人心中的智巧,守护规则,就可以实现高效率,社会就会不断进步。

智巧,与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截然不同的,发明创造最本质的是感悟,是洞悉事物内在规律的过程。前者是浅薄,后者是睿智。

其实,上述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得,但却无法形成一种社会氛围,根源是说教多,身体力行者少。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欲不欲而民自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