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智慧城市发展历程、发展阶段的研究综述
1.4.1.1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的研究综述
最早的“智慧城市”理念起源于1984年,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些产业技术协会的创新构想。随后,1992年新加坡提出智慧岛计划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队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在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项目,全球范围内兴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美国学者鲍里尔(Bollier)在1998年出版的《怎样通过智慧的增长阻止城市的无序发展》一书中提出了智慧城市规划思路,倡导利用新技术治理、引导城市系统发展等新理念,并得到了美国波特兰市的实践支持和联邦政府的关注。(2)
1998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1999年,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在北京召开,数字地球的理念也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背景。
2006年,新加坡提出“智慧国2015计划”,计划描绘了一个转型发展的、信息化驱动的智慧国家。2007年欧盟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战略,其核心是感知、互联和智能,美国政府积极回应并将它写进创新战略。2009年9月,美国艾奥瓦州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地球”城市。
2009年,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日本政府紧急出台“数字日本创新计划”,力图促进绿色、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出台《欧盟2020战略》,其中“欧洲数字议程”政策是其提出的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欧盟通过第七研究框架计划对未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并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国际智慧城市组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等相关机构相继成立,并开展了“全球智慧城市奖”评选活动。
2010年,IBM在“智慧地球”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随后陆续衍生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建筑等概念,甚至大有言必“智慧”的趋势。从2011年开始,巴塞罗那每年都会举办智慧城市博览会,作为城市品牌建设的创新举措,其内容质量深获国际赞誉,在商业模式上也盈利日增。(3)
就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而言,德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多集中在节能、环保、交通等领域;新加坡的“虚拟新加坡”项目,是由政府和私营企业合作完成,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细节上都可以被称为“无可挑剔的样板”;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以节能减排为主题;巴塞罗那在智慧照明、智慧电网、智慧水务、智慧停车、智能交通等促进民生的智慧服务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智慧城市在国外的发展是较为短暂的,不同国家智慧城市的提出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案和理念也具有区别。
1.4.1.2 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历程的研究综述
2009年,温家宝在北京科技会议上作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诠释了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物联网”“智慧地球”等关键概念,标志着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自2011年起,“智慧城市”多次写入国家部委的相关政策文件中。(4)2010年11月2日,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大会”在武汉召开,此次大会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5)2012年,北京市提出《智慧北京行动纲要》。(6)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智慧城市得到了更多的重视。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6月颁布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福建、江苏、陕西也相继出台了省级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文件。(7)
张协奎、乔冠宇等(2016)发现智慧城市有向更大区域发展的潜力,智慧城市群这一全新的建设理念孕育而生,并提出了以完善理论研究、加强城际互联性、构建智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保障为主的可行性建议。
由此可见,政府政策层面的支持、各省部级积极实践以及学者的不断研究,这三条主线共同推动了智慧城市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