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晋伐齐鞍地之战(1)
晋国的世界和平了么?
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已经和好了,西陲大国秦国已经多年不敢动弹了,传统强国晋齐两国也结盟了。
看来,江湖没什么事了吧?
这是不可能的!
公元前591年春,晋国刚刚和齐国签订了盟约,鲁国就出来搞事了。
鲁国见齐国去应付晋国了,居然趁机讨伐了齐国的小兄弟杞国!
齐国国君齐顷公本就是春秋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国君之一,他哪可能让鲁国乱来?
齐顷公大怒,立即带着刚刚与晋国在阳谷对峙后的军队转向讨伐鲁国。
鲁国一看,唉,晋齐之间非但没打起来,反而签订了盟约。现在齐国人腾出手来打自己了,怎么办?向晋国求助?
向晋国求助是没门了,因为鲁国打杞国这事令晋景公也很火大。
这些年,这个鲁国就这德性,每次趁齐国有些顾不上鲁国,便出兵讨伐一下周边某个小国,从中得些利益。
这实在有损中原诸侯联盟精神!晋景公很火大。
晋国人不高兴的情报很快传到了鲁国,鲁国国君鲁宣公慌了,鲁国搞一下杞国,居然得罪了晋国。
你晋国也太不是东西了,既然你晋国那么难伺候,干脆寡人就去抱楚国大腿吧。
当然,明面上鲁国不敢公开宣称与晋国断交。
鲁国人办事总喜欢暗搓搓的来,这一次,鲁国国君照例是偷偷派人去楚国。
史料记载,公元前591年夏,鲁国遣使赴楚求援。
楚国人说话做事很直接,他们直接婉拒了鲁国:实在对不起,最近咱大楚实在太忙了,你们鲁国和齐国之间的事,还是请晋国人出面调解吧。
楚国不愿帮鲁国,原因有两个:
一是这个时候,楚国国君楚庄王身体状况欠佳,暂时没有精力去经营中原。
二是楚国与齐国的关系不错。虽然你鲁国主动来示好,但权衡利弊,总不能因为你鲁国而得罪齐国。
鲁宣公这下头大了,现在齐国大兵就在鲁国境内,楚国不愿帮,那还得请晋国。
鲁宣公派出卿大夫公孙归父出使晋国,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来,鲁宣公在担心害怕中薨了!
鲁国国君一薨,国内顿时乱了。因为鲁国国内本就有一支强劲的反对国君的力量。
此时国君薨了,而鲁宣公最倚重的大臣公孙归父在国外。于是,鲁国一场权力斗争就开打了。
结果是新国君被杀,新立,再被杀,鲁国国内“三桓”与公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到最后,鲁国公室代表人物公孙归父在内部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仓皇逃至齐国。
齐顷公大喜,给予公孙归父极高的礼遇。鲁国,一直是齐顷公的心病,齐国想要称霸中原,必须先收治了鲁国。
再加上现在反正齐鲁之间已经是交恶了,有个教训鲁国的理由确实很爽。公元前589年春,齐顷公下令立即讨伐鲁国。
齐军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攻占了鲁国的龙城、巢丘等重镇。按齐顷公的意思,这一次,非得把鲁国给收拾了。
鲁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鲁国盟友卫国坐不住了。接到求援信后,由执政大臣孙良夫亲率兵马救鲁。
前面我们说过,齐顷公为了博母亲一笑,搞了一个恶作剧,羞辱过晋国、鲁国、曹国和卫国的四位使臣,当时卫国的使臣正是这个孙良父。
孙良父回国后,便想着报复。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可不管你齐国以前曾经有大恩于卫国,他只知道自己受辱的事一定要有个说法。
这一次,说法来了,因为根据断道之盟,会盟的国家如果一方有难,其他各方便应该救援。
鲁国与卫国都是盟国,现在鲁国有难了,卫国必须要救。
卫国人火气很大,但战斗力却很弱。
齐顷公见卫国居然也来惹自己,火气一上来,再加上齐军战斗力非凡,卫军哪里是对手?
听说齐国大军在齐侯的亲自率领下来迎击了,卫军三十六计就一个字:逃。
但齐顷公的火气根本一时消不下去,那就追。就这样,齐军顺势攻入卫国境内,直到卫国重镇新筑。
卫军实在没办法摆脱,只好与齐军一战。结果又是可想而知,卫军大败。
卫国大夫孙良夫战败回卫国都城后,越想越气,本想着报个仇,结果反而损兵折将。
原本国君便不同意自己出兵,自己强出头。现在倒好,大败亏输,这个面子丢不起。
怎么办?
孙良夫眉头一皱,心想着回到国君那里实在抬不起头来,还不如去晋国吧,去晋国搬救兵。
现在郤克是晋国中军将了,他也一直想着报那日受辱之仇,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成功。
正在此时,鲁国也派出使者鲁国大夫臧孙许赴晋国求援,经过卫国,正好碰到孙良父。
于是,两人一起便奔赴晋国。
两人快马加鞭到了晋国,直接求见中军将郤克。
郤克早就想教训齐国了,见断道之盟的两个盟友都跑来求援了,这种机会那是求也求不来的,于是立即求见晋景公。
上一次他出使齐国回来后便请求发兵讨伐齐国,晋景公不同意。现在有了足够的理由了,晋景公心里对齐国也有气:
你齐国也太不是东西了,刚刚在阳谷与寡人签订了盟约,答应了加入晋国阵营。却偏偏背信弃义攻打鲁卫两国,看来不教训教训你齐国是不行了。
就这样,晋国出兵了,按郤克的要求,兵车800乘!
在出多少兵力上,史料还记载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开始晋景公是只给700乘的。
但郤克坚持要800乘,郤克对晋景公说:“主公,700乘哪里够啊?还不到晋三军一半的兵力!
想当年,我们晋国与楚国在城濮一战,那个时候便已经是700乘兵力了。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晋国的先辈包括先轸、狐偃、赵衰、狐毛、胥臣等等,那些是什么人啊?全都是史册留名的超级牛人。
如果把臣放到他们那里一比,恐怕连替他们拎包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吧。
再加上先君文公那么厉害的人,打一个楚国就需要700乘。现在就给臣700乘,这真的不够啊。”
晋景公看了看郤克,心里笑了:“你个郤克,时代不一样了啊。那个时候,我们晋国只需要对付一个楚国即可,所以全军而动。现在就对付一个区区齐国,要那么多兵作什么?”
嘴里却道:“那就依元帅所请,800乘,总兵力的一半,应该够了吧?”
为打齐国出多少兵力,君臣就这样搞起了讨价还价。
但这个乘,又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已经多次讲过了,春秋早期,战车是代表军事实力的最直接概念。
一般战车的编制是一辆战车配三名甲士,一人驾车,站在最前方,称车御;一人持戟负责近距离攻击,站在战车右后方,称车右;一人用弓箭,负责远距离攻击,称车左。
一般,如果是将帅或者君主在战车上,那是要处在战车左后方这个位置。
有时,这个位置上面架起战鼓,君主和主帅主要是亲自擂鼓以助士气。
当然,很多时候,将帅也是直接参加攻击的。
能够在战车上作战的,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但一乘战车的兵力却不可能是三个人,在春秋时期,一般是一辆战车要配套72士卒,加上战车上的3人,那标准配置是75人。
所以晋国此次出动800乘战车,相当于大军约6万人。
在这当时的贵族战争中,也算是较大兵力了。
想当年,晋军与楚军在城濮开战,晋文公出动了全部兵力,总兵力不过700乘。
现在晋景公给了郤克800乘,只占到当时晋军总兵力的一半,说明晋军的军事实力比起40年以前来,已经增强足足一倍有余。
这个当然得感谢晋惠公时期所开创的“州兵”,前面我们讲得很详细了,这里也不费笔墨了。
郤克出征了,800乘晋国精兵,具体将佐为中军将郤克,上军佐士燮,下军将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