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包容性增长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方式,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并从自身的发展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中国方案。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的包容性增长也将促进全球包容性增长。教育是包容性增长关注的重点之一,教育在包容性增长中有着关键地位并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公平也是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推进教育公平。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促进教育公平列为教育工作重点,要求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缩小收入差距和减少贫困的基础与保障。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很多新问题,面临很多新情况,需要包容性增长来应对。中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均衡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在包容性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教育公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基本要求、实现方法和最终目标与教育公平的三个组成部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相结合,运用微观和宏观数据,对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深入研究了入学机会、政府教育经费、教育扶贫等教育公平领域的重点问题。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教育公平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缩小是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教育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直接和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教育公平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教育均等化程度,增加教育的正溢出效应,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教育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存在,有利于具有更高教育水平和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使用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收入,产生教育和技能报酬溢价,进而产生收入差距,而教育公平可以缩小由此引起的收入差距。本书从教育公平对包容性增长的作用出发,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教育公平是否可以促进包容性增长。
第二,教育机会公平与包容性增长。教育机会公平是教育的起点公平,也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将教育机会公平界定为入学机会公平,使用微观数据,按照入学阶段对影响教育机会的因素进行分解,并计算其贡献程度。着重分析城乡差距对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同时引入年代变量,分析影响因素的年代变化,用以反映中国教育公平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脉络,衡量各项教育政策在改善教育公平方面的成效。
第三,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包容性增长。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组成也是包容性增长实现的重要途径。从宏观角度,梳理了衡量政府教育支出的绝对性指标和相对性指标,并计算了相关指标的区域差距,分析了政府教育支出地区差距及其变化趋势。对影响政府教育支出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受教育人口和财政结构,建立受教育人口与教育支出的预测模型,分析了中国近年来教育经费支出的动态发展趋势;建立教育经费支出和财政分权的实证模型,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和教育经费支出的关系。
第四,教育减贫及其效果的地区差异研究。减少贫困是教育结果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包容性增长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本书从绝对贫困和农村相对贫困两个方面构建了包含收入贫困在内的多维贫困体系,使用微观数据库,分地区计算家庭多维贫困指数和农村的相对贫困指数,并分析了教育维度对贫困的作用,对教育在减贫中发挥的作用和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教育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上述研究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育公平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缩小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教育公平程度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教育公平程度越高,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效应,教育公平可能影响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障。教育公平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对收入差距的缩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综合来看,教育公平可以促进包容性增长。
第二,近年来中国各教育阶段升学机会显著增加。城乡差距显著影响教育机会,城乡升学机会不平等在初等教育阶段表现明显,教育层次越高影响越小。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城乡差距的年代变化显著,“90后”城乡差距有缩小趋势。高中升入大学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在“80后”人口中有扩大趋势,高校扩招政策提高了高等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城乡差距在“90后”人口中有所改善。
第三,政府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程度逐渐降低,教育资源向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倾斜。义务教育的省际差异先缩小,后又呈现扩大趋势,部分地区义务教育经费存在效率损失。财政支出结构和分权程度影响中国教育支出的数量,财政分权程度越高,教育支出占比越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对于公共教育支出存在挤出效应。
第四,中国多维贫困的地区差距明显。绝对贫困下,教育因素在多维贫困中的贡献率最大,教育对于多维贫困的缓解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并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对于贫困的缓解作用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加大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能够显著提高减贫的效果。相对贫困下,农村越是贫困的家庭,教育维度受到剥夺的概率也越大,受教育年限对农村家庭贫困产生负向影响,教育的这种减贫效应在不同的贫困深度下均呈现有效性,但教育的减贫效应在不同贫困深度下存在差异,越是贫困的群体,教育的减贫效应越大,农村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也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