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的情绪教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3 否定孩子自身存在的话

父母否定孩子自身存在的表现,并不是对孩子说什么侮辱性很强的话,而是对孩子的问题或请求不做出任何回应。

包含孩子强烈愿望的话

神学思潮中有一种学说,叫“消极神学(Negative theology)”。这种学说出现的原因是,人们认为神是超越人类的存在,无法用人类的语言对其进行完整的描述。因此,这种学说的观点是,人只能用否定的方式描述神的存在。例如:

“神不受时间的束缚。”

“神不受空间的约束。”

“神不受语言的限制。”

事实上,这种强烈的否定说法中暗含着人们潜意识中的欲望,即人们强烈地渴望这种情况真正“存在”。这种描述方法通过否定所有的不完美,最后只留下完美。孩子们有时也会使用“消极神学”的这种否定说法。

“妈妈,不能陪我玩吗?”

“爸爸,给我买那个不可以吗?”

“今天吃炸酱面不行吗?”

与主张“消极神学”的神学家相比,孩子们的这些话水平更高。因为上面这几句话中,孩子们首先否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从侧面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愿望——真的只想做这件事。这些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

“妈妈,你没有理由不陪我玩,对吧?”

努力展现存在感的孩子们

如果想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我们应该用心聆听孩子们说的话,聆听那些以否定的形式表达欲望的话。虽然不能说拥有欲望就能获得完整的存在感,但很明显,至少在拥有欲望的瞬间,孩子们在潜意识中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相反,如果对任何事物都无法产生欲望,孩子们就会陷入一种极度“抑郁”的状态。父母否定孩子自身存在的表现,并不是对孩子说什么侮辱性很强的话,而是对孩子的问题或请求不做出任何回应。父母没有任何回应,在孩子看来是:

“爸爸妈妈不在乎我的想法。”

感到父母不在乎自己的想法时,孩子们会用尽一切办法努力展现自己的存在。这种努力指的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而煞费苦心。我们在前面提到,“消极神学”通过否定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与“消极神学”的方法一样,孩子们也会尽量避免做很多事情。

“我不会惹是生非。”

“我不会做让妈妈难过的事情。”

“我不会说别人的坏话。”

“我不会说我不想做。”

孩子们会这样说、这样想、这样做。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孩子今后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但是,这些想法和行为就好比是“消极神学”中所说的“成为‘完美之神’的必备条件”。

“通过改掉不好的习惯,我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做到充分为他人着想。这样,就能得到妈妈的认可吧。”

从精神分析层面来看,这样的人被称为“取悦症患者”。他们早已抛弃了自己的欲望,仅仅为了在他人的认可中寻找存在感,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努力。“模范生”“思想成熟”“乖巧懂事”“体谅父母”,得到这些评价的孩子们,大多都是“取悦症患者”。但是父母所看到的,只是这些孩子很懂事、很招人喜欢而已。

练习说让孩子获得存在感的话

学校里也有一些患“取悦症”的孩子。他们会帮助老师管理其他的孩子。看到让老师操心的孩子,他们会露出寒心的表情,甚至会去安慰老师。

“老师,因为那些学生,您现在觉得很累吧!”

听到孩子这样安慰我时,我会对他们说:

“你现在最想做什么呢?”

突然被问到自己想做什么,孩子们一时回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考虑过自己想做什么,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欲望。

孩子没有欲望,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欲望经常是左耳进右耳出,当这种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变得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探讨深层心理学的书籍《做自己就好》(李仁秀、李武石合著)中有这样一句话:

“‘取悦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我’让对方感到开心或满足的时候,‘我’就会感到安心,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相反,如果得不到对方的认可,‘我’就会感到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价值。”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不需要一直努力,也能够获得存在感。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只需在孩子问可不可以时,更加积极地回应他们。

“爸爸,我们可以吃炸酱面吗?”

“当然可以!我们点上糖醋肉一起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