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重建:从我不配到我值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在某次摄影展上,我看到这样一幅作品:在建筑和树荫的拥簇下,河水蜿蜒流向远处,看不到尽头;河面上无数泅渡的运动员戴着五彩斑斓的泳帽;他们的身后留下一条条波纹,和泳帽一起组成了一个抽象的箭头符号,共同指向终点。画面中最显眼的三个游泳者,恰巧分别戴着红、绿、黄三色泳帽,在高分辨率的画面上,他们拍打出飞溅的水花,清晰可见。我记得,这幅作品叫《铁人征程》。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幅画面会时不时浮现在我眼前。我常常会想:谁又知道水下所发生的一切呢?水面上的奋勇争先是有目共睹的,大家似乎都在向着目标奋力前进,但是水面之下呢?

会有暗流吗?会有无名水草的缠绕吗?会有尖利的石子划破脚底吗?

疲惫会让他们的身体在某一刻无比沉重吗?当体能达到极限时,他们是否允许自己意志消沉?当被其他人超过身位时,他们又如何对抗放弃的念头?

生活长河中的游泳者们呢?有多少人向往成为铁人?有多少人每次挥臂、踏水,不是为了夺标争胜,而是为了不沉入水底?

我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人这样评价自己:

“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我该怎么办?”

“我觉得自己很糟糕,我的领导一定也这么觉得。”

“我觉得自己肯定要搞砸了,那些寄希望于我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我是个什么货色!”

“我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我不知道自己是发了什么疯要学这个。”

……

但实际情况并不像他们描述的那样不堪。他们身边的人觉得他们很不错,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通常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即便有点儿瑕疵,也是“瑕不掩瑜”。可是他们依然不断地批评和责备自己,语气中充满了懊恼和烦躁。

他们身上完全没有那种“我知道自己其实还不错”的故作姿态。他们身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我不喜欢自己”“我讨厌自己”,这种感受强烈而真实。

他们常常处在被自己击溃的边缘。他们的日常表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们对自己有高标准、严要求。而在内心深处,他们可能并不认同自己是心中有理想的逐梦者,反而觉得自己只是背后有追兵的逃亡者。做“更好的自己”是竞技选手进步的动力,却是他们脖颈上的锁套,他们之所以挣扎,只是为了能稍作喘息。虽然这样说有些极端,但事实大抵如此。

他们之所以在生活的长河中搏浪向前,是因为脚踝被拴上了巨锚。在水面之上,人们以为他们在努力争胜(或许他们自己也这样认为),而在水面之下,他们只为了不沉入水底,哪怕稍作停歇,也会感到焦虑不已。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存在着,由于他们的努力多少带些自我强迫性质,因此我将他们称为“强迫型奋斗者”。

与“强迫型奋斗者”不同,有些奋斗者是快乐的、享受的,不管他们是要准备一次公开演讲、申请一个新的学习项目,还是计划在公司获得晋升机会,人们在听到他们眉飞色舞地描述自己的计划时,很容易激发出心里的羡慕之情,这些人与我要说的“强迫型奋斗者”看起来没有太大差别,都把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在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上。

他们与“强迫型奋斗者”的区别是,虽然也焦虑,但是这些焦虑不仅不会淹没他们,还能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努力准备、反复练习、模拟可能遇到的困难。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羞于向外界寻求帮助和支持。他们可以坦然地在各种关系里分享自己的目标、任务和期望,向“过来人”取经,遇到障碍时也能相对自在地“放过”自己,暂时停下来休息或充电,等聚集足够的能量后再重新开始。即使最后的结果与预期有出入,他们在感到失望、沮丧的时候,也总能看见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认同努力过程中收获的宝贵经验,相信自己下一次能够做得更好。

总而言之,他们都认为自己足够好,值得更好。

而“强迫型奋斗者”,他们认为自己并不好,然后在追求更好的路上疲于奔命。

“强迫型奋斗者”的压力感和紧张程度极其强烈,不得不消耗大量能量去应对这种高水平焦虑带来的影响。例如,他们经常体验到“万事开头难”,一旦到了计划开启任务的时间,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好不容易专注起来,又不敢停下,怕下一次再也找不到一开始的感觉,于是“万事结尾难”,当然还有“万事过程难”。总结起来,准备难,开始难,过程难,结束也难(因为要面对来自外界的评价)。如果你告诉他们:“这件事就是很难,很不容易呀”,他们会说:“其实还好,也没有那么难,如果我能更努力/有经验/再多花一些时间……就……了。”言下之意,这件事不算难,主要还是自己不行。

《阿甘正传》曾感动和鼓舞过很多人:阿甘是一个智商偏低的人,你看,哪怕一个智商不及普通人的人,只要足够执着,都可以赢过命运。但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阿甘的内在价值感却恰恰是在平均水准之上的。

他说:“妈妈总有办法能把事情说清楚,让我也能听明白。”

他知道自己和常人有一些差别,但妈妈能让他听明白,妈妈向阿甘传递的,除了话语本身的意思,一定还有爱。所以,阿甘的内在是充盈的、稳定的,他从不向外界求证自己的好坏,而是坚定地执着于自己的感受。

因为妈妈在阿甘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记住我说的话,福雷斯特,你跟别人没有两样,听清楚了没有,福雷斯特,你跟别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阿甘的一生在奔跑中向前,跑赢了橄榄球对手,跑赢了战场的子弹和飞机轰炸,跑赢了命运的安排和悲伤。他说:“我就是喜欢跑步,妈妈告诉我:‘要往前走,得先忘掉过去’,我想那就是跑步的用意。”阿甘越跑越快,越跑越坚定,他带着妈妈的爱跑向世界。

阿甘并不傻,反而那些不确定自己内在,却又想向世界求证的人,才是让人心疼的傻瓜。

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时,应该努力让自己更好,还是应该努力接受自己的不够好,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实际情况是,只有在充分接纳自我,尊重自我,爱护自我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和资源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要往前走,得先接纳过去。

多年来,我亲历过、也目睹过许多人受苦于飘忽不定、过高或过低的自尊,在外部世界中寻找标准,单一地通过竞争和比较来提升自信心,对他们而言,“我是好的”这种感觉是一种需要不断更新的稀缺资源,一丁点儿的负面反馈和压力就可以瞬间击溃他们的自尊。

他们的自尊就像在沙滩上堆出的城堡,偶然一个浪头打过来,所有努力便化为乌有。

我想象翻开本书的你,大概率已经成年了,读到这里,或许你已经觉察到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正是由于你不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才一直痛苦地挣扎着去“做”许多事情来证明你是好的,是有价值且被爱着的。

尽管你已竭尽所能,无论这些行动的成果如何,可能你内心的“批评者”从未停止对你吹毛求疵,而且这个“批评者”仿佛总是能赢得这场关于“自尊评估会议”的胜利,督促你尽快发起下一个目标:你还不够好,你应该做得更好……

要怎么才能拥有自我价值感这根拐杖来帮助我们建立安稳、恰当的自尊呢?在反思回顾我的临床经验和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我将本书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自尊与自爱。我认为,爱自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前提。当我们无法接纳、爱惜自己时,是无法从内部世界获得快乐和动力,从而去探索外部世界的。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个怪圈,以为可以通过做事情及将事情做好来提高自尊,追寻“更好的自己”,但这往往会让我们内心更加匮乏。

第二部分关于为什么有些人无法自信地活着。我会通过几个故事[1]来探讨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感形成的原因,诸如童年经历、自我认同(身份认同)、羞耻感、理想自我(完美主义)是怎样与我们内在的自我价值感镶嵌在一起、彼此影响的。

第三部分关于如何重建自尊。我们如何从内部点燃自我价值,练习以开放、接纳、专注的形式重建自尊,爱护自己、相信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完整,而不是陷入片面的追求。

我始终认为,自我价值感是我们的精神盔甲,它为稳定、恰当的自尊托底,使我们即使跌至谷底,也能积蓄力量重新再来,它保护我们安全、快乐、勇敢地向外追求,它确保我们重视自己——作为完整、美好的人,我们生来值得被爱和尊重。


[1]本书中的案例和故事,全部是作者基于其工作经验及个人成长体验改编而来,不涉及来访者个人隐私的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