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资料说明

今日捐纳研究积累已经初具规模,面临重新出发的新任务。捐纳史料的整理与发掘也到了适时总结的时候。大体来说,清代捐纳史料整理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捐纳史料层出不穷且零星分布。学人根本不用怀疑,未来的史料整理中还会有更多捐纳史料出现,特别是家庭史料,如引言故事中何宗逊的记录。[141]因为这样一场国家主导的资源交易,势必关联无数家庭,也一定会留下诸多的蛛丝马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特殊家族的捐纳史料开始得到挖掘,如《红楼梦》中曹氏家族的捐纳。[142]近年来,晋商的家族捐纳史料也逐步得以开发。[143]随着史学界田野工作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家族史料,包括捐纳,会得到学人更多的重视。

第二,捐纳史料中文献记录和实物收藏并举。除了民众有关捐纳的文字记录之外,捐纳相关的凭证往往也频现于各大收藏市场。一些名人的捐监资料更是得以珍藏,如左宗棠的捐监执照等。[144]事实上,与捐纳有关的实物证明,亦有助于人们理解这场交易运作的复杂性。

第三,捐纳的专项资料整理比较稀缺,往往与大型档案、丛书出版密切相关。与民众的收藏相比,对于捐纳档案的专项整理,更值得学人重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整理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主要有康熙和乾隆两朝的捐纳或捐监的资料整理,他们对捐纳政策的出台和讨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145]此外,晚清的捐输章程也开始得到整理。[146]伴随大套的丛书出版,一些捐纳的重要史料也逐步得到整理,如《光绪朝朱批奏折》中有关于光绪朝捐输的资料;[147]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有《光绪朝捐纳则例》;[148]海南出版社的故宫丛书出版了诸多捐纳和铨选的则例,颇值得检视,主要有《(雍正)钦定吏部处分则例》《(雍正)钦定吏部铨选汉官则例》《(乾隆)铨选汉官品级考》《(乾隆)钦定吏部铨选汉官则例》《(乾隆)钦定吏部则例》等。[149]《清代缙绅录集成》《清代官员履历全编》《明清档案》等大型丛书的出版,为捐纳研究带来诸多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荒政书的系统出版给捐纳中的赈捐资料整理带来了契机。2010年出版的《中国荒政书集成》,对嘉道以来的赈捐章程收集颇多。[150]该书收集了嘉庆六年《工赈事例》、道光二十九年《筹赈事例》以及晚清各省赈捐章程和简明册25种,对于了解清代赈捐的前后演变和具体运作多有帮助。

尽管捐纳不存在类似仓储、漕运、河工、田赋等专门资料整理,但是在《会典》《实录》等资料中多有涉及,清人日记、文集、小说和近代报刊等中,无不散落着捐纳的相关史料。因而,本书在资料收集和使用中,注重捐纳制度的特殊性,关注国家、民众各方互动的主线,对于国家、民众的不同史料择机使用,一是对尚未出版的清代档案,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南部档案、巴县档案等多加考证;二是对已出版的各种类书、个人文集、日记、田野资料详加选用。


[1] 对于捐纳概念的历程性分析,伍跃讨论得较为详尽,参见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页;对于捐纳概念的政治学分析,陈宽强讨论得比较深刻,参见陈宽强《清代捐纳制度——陈宽强毕业论文之(二)》,台北,三民书局2014年版,第22—24页。此处更强调政治文化与资源交换。

[2] 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9—70页。

[3] 《何宗逊日记》,韩宁平、夏亚平整理,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55页。何宗逊宦途诸事,均引自该日记。何氏并非名人,日记琐事,仅为个人记录。

[4] 参见《大清会典事例》卷44,吏部28,汉员铨选,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56—561页。清代选官程序复杂,尽量体现相对公平,但是捐纳在特定环节中仍有其特殊效能,不能轻视。

[5]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冷时峻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6页。

[6] 《何宗逊日记》,第58页。

[7] 《何宗逊日记》,第162页。

[8] 《何宗逊日记》,第162页。

[9] 《何宗逊日记》,第13页。

[10] 《何宗逊日记》,第25页。

[11] 《何宗逊日记》,第138页。

[12] 《何宗逊日记》,第138页。

[13] 《张謇全集》第6卷《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6页。

[14] 《何宗逊日记》,第149页。

[15] 《何宗逊日记》,第152页。

[16] 《何宗逊日记》,第71页。

[17] 《何宗逊日记》,第78页。

[18] 《何宗逊日记》,第134页。

[19] 参见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第441—452页。伍氏强调票号参与捐纳的代办行为。从何氏的经历来看,北京本地金店似乎更加专业。

[20] 《何宗逊日记》,第61页。

[21] 《何宗逊日记》,第93页。

[22] 《何宗逊日记》,第112页。

[23] 《何宗逊日记》,第124—125页。

[24] 《何宗逊日记》,第129—130页。

[25] 《何宗逊日记》,第154页。

[26] 《何宗逊日记》,第107—108页。

[27] 《何宗逊日记》,第110—114页。

[28] 《何宗逊日记》,第111—112页。

[29] 《何宗逊日记》,第166—167页。

[30] 《何宗逊日记》,第168—169页。

[31] 《何宗逊日记》,第173页。

[32] 《何宗逊日记》,第221页。

[33] 《何宗逊日记》,第227页。

[34] 《何宗逊日记》,第222—224页。

[35] 《何宗逊日记》,第253页。

[36] 《何宗逊日记》,第284页。

[37] 《何宗逊日记》,第304页。

[38] 《何宗逊日记》,第412页。

[39] 《何宗逊日记》,第712页。

[40] 《何宗逊日记》,第369—371页。

[41] 《何宗逊日记》,第429—433页。

[42] 《何宗逊日记》,第630页。

[43] 《何宗逊日记》,第689页。

[44] 《何宗逊日记》,第300页。

[45] 《汤斌遗书》卷4,载《汤斌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46] 朴趾源:《热河日记》,朱瑞平校点,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47]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44,顺治六年五月癸未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册,第354页。

[48]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54,顺治八年闰二月丁丑条,第3册,第433页。

[49]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24,雍正二年九月癸卯条,第7册,第387页。

[50]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1,乾隆元年正月丙辰条,第9册,第352页;《管理户部尚书事张廷玉奏议生童捐监事》,乾隆元年二月十二日,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5-0618-006。

[51] 《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1498,嘉庆三年三月壬辰条,第27册,第1057—1058页。

[52] 近来学界围绕满洲特性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这场学术争论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让人们重新开始检讨清代社会的独特性,特别是明清之间的传承与变异。参见刘文鹏《内陆亚洲视野下的“新清史”研究》,《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

[53] 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第24—25页。

[54] 陆陇其:《请速停保举永闭先用疏》,《皇朝经世文编》卷17,载《魏源全集》第1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17页。

[55] 陈宽强:《清代捐纳制度——陈宽强毕业论文之(二)》,第23页。

[56] 《翁同龢日记》,陈义杰整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册,第1402—1403页。

[57] 汤象龙:《道光朝捐监之统计》,载《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论文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5页。

[58] 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115页。

[59] 常书红曾对清代满族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做了讨论,但是其对于权力演变的路径与细节缺乏有力论证。参见常书红《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研究——以满汉关系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3页。

[60] 孟森:《清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4页。

[61] 王锺翰:《清代特殊政治之捐纳》,《燕京大学研究院同学会会刊》第2期,1940年,第118页。

[62]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载《明清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63] 王锺翰:《清代则例及其与政法关系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燕京大学,1940年,转引自《王锺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95—1846页。

[64] 韩祥:《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65] 伍跃:《高山景行 厚德载物——学习〈清代捐纳制度〉的一点体会》,载《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附录二,第532—538页。

[66] 张静:《近六十年来清代赈捐制度研究述评》,《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67] 《停捐纳非为清仕途说》,《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5月,第1069—1073页。

[68] 《论捐民不如捐官》,《东方杂志》第10期,1904年,第248—251页。

[69] 润书:《劝输海军捐启》,《醒狮》第5期,1906年,第19—25页。

[70] 参见汤象龙《道光朝捐监之统计》,载《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论文选》,第30—45页。

[71] 参见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5《明清中》,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88—97页。

[72] 王锺翰:《清代则例及其与政法关系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燕京大学,1940年,转引自《王锺翰清史论集》,第1695—1846页。

[73] 王锺翰:《清代特殊政治之捐纳》,《燕京大学研究院同学会会刊》第2期,1940年,第118页。

[74]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载《明清史论集》,第1—175页。

[75] 冯尔康:《清史研究与政治》,《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76] 刘次涵、张学明:《晚清捐输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77] 姜守鹏:《清代前期捐纳制度的社会影响》,《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78] 王胜国:《清代捐纳制度及其影响新论》,《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79] 吕小鲜:《嘉庆朝江西万载县土棚学额纷争案》,《历史档案》1994年第1期。

[80] 梁严冰、刘蓉:《清代的捐纳制度》,《历史教学》1996年第9期。

[81] 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2] 薛瑞录、郝艳红:《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期间中央官员的捐输活动》,《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83] 谢俊美:《捐纳制度与晚清吏治的腐败》,《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4期;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兼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84] 李银涛、柳岳武:《论晚清捐纳制度下的官民关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85] 陈开江:《晚清捐纳所映现的近代社会转型问题》,《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86] 欧阳跃峰、关成刚:《邪恶之花未必只结罪恶之果——晚清社会转型之际捐纳的客观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7] 牛敬忠:《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赈灾中的捐纳》,《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88] 赵晓华:《晚清的赈捐制度》,《史学月刊》2009年第12期。

[89] 张小坡:《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90] 朱浒:《滚动交易: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捐赈复产活动》,《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

[91] 刘凤云:《清康熙朝捐纳对吏治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刘凤云:《康熙朝的捐纳制度及其对铨制的影响》,载《明清论丛》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刘凤云:《战事中的非常规捐纳——论康熙朝平三藩开启的捐纳事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92] 刘凤云:《蠲免、捐纳与康熙朝的地方钱粮亏空》,《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6期。

[93] 钞晓鸿:《清末废止捐纳实官考实》,《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4期。

[94] 杨国强:《捐纳、保举与晚清的吏治失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95] 卢经:《乾隆朝甘肃捐监冒赈众贪案》,《历史档案》2001年第3期。

[96] 晏爱红:《乾隆九年福建捐监案研究》,《清史研究》2007年第3期。

[97] 和卫国:《乾隆前期清廷放弃本色捐监政策原因探析》,《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98] 李世愉:《清代两次大规模增广学额之比较研究》,载《清史论丛》1999年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9] 梁志平:《咸同年间江南地区的捐广学额活动》,《求索》2012年第4期;梁志平、张伟然:《清代府州县学学额及专设学额的运作: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1期。

[100] 张学强:《清代官学教师捐纳制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1] 梁仁志:《明清徽商捐纳之风及其原因和影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02] 常建华:《捐纳、乡贤与宗族的兴起及建设——以清代山西洪洞苏堡刘氏为例》,《安徽史学》2017年第2期。

[103] 宝音朝克图:《清代蒙古捐纳初探》,《西部蒙古论坛》2010年第2期。

[104] 谢海涛、徐建国:《清代八旗科举考试录取名额考论》,《史林》2012年第5期。

[105] 苗虹瑞:《晚清循化厅捐纳制度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06] 王春林:《爱国与保身:辛亥革命期间的亲贵捐输》,《清史研究》2012年第1期。

[107] 滕德永:《咸丰年间内务府捐输述论》,《满族研究》2014年第1期。

[108] 毛晓阳:《太平天国时期江西乡绅的捐输广额》,《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109] 熊英:《浅析太平天国时期湖南各地的捐输助饷》,《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10] 周琍:《清代广东盐商捐输的流向分析》,《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11] 王宏斌:《报效与捐输:清代芦商的急公好义》,《盐业史研究》2012年第3期。

[112] 马丽:《区域社会发展与商人社会责任关系的历史研究——基于明清扬州徽商捐输活动的考察》,《社科纵横》2012年第1期。

[113] 王海妍:《明代捐监的产生、发展及影响》,《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14] 方志远:《“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115] 王志明:《康熙雍正时期捐纳考析》,载《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309页。

[116] 黄妍:《光绪朝捐纳制度及其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117] 林浩彬:《清季捐纳、科举停废与保举走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118] 许存健:《清代咸同年间广东捐输收支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年第5期。

[119] 潘威、李瑞琦:《清代嘉道时期河工捐纳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年第6期。

[120] 张赛群:《晚清海外捐纳政策分析》,《安徽史学》2020年第4期。

[121] 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

[122] 参见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徐泓译,台北,联经出版社2013年版。

[123] 参见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4] 近藤秀树:《清代捐纳与官僚社会始末》,《史林》第46卷,1963年。

[125] 杨启樵:《康熙末年广西捐纳案》,《大陆杂志》第41卷第5期,1970年,第151—157页。

[126] 参见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该书日文版于2011年出版,国内相关刊物进行了专门评述,参见阿风《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出版》,《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2期;范金民《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

[127] 伍跃:《康熙五十三年广东捐纳案——兼论康熙帝晚年的吏治思想》,《明清论丛》第16辑,故宫出版社2016年版,第259—284页;伍跃:《康熙年间的捐纳事例——兼析王志明先生对康熙年间捐例的统计》,《明清论丛》第19辑,故宫出版社2020年版,第140—175页。

[128] 参见陈宽强《清代捐纳制度——陈宽强毕业论文之(二)》。

[129] Elisabeth Kaske,“Fund-Raising Wars:Office Selling and Interprovincial Fina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71,No.1,June 2011,pp.69-141.

[130] Lawrence Zhang,“Legacy of Success:Office Purchase and State-Elite Relations in Qi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73,No.2,December 2013,pp.259-297.

[131] 威廉·多伊尔:《捐官制度——十八世纪法国的卖官鬻爵》,高毅、高煜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6页。

[132] 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第460—462页。

[133]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家书·诗文)》,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87—88页。

[134] 吴四伍:《论清代科举士人的考试压力与日常生活》,《中国考试》2015年第6期。

[135] 《何宗逊日记》,第173页。

[136] 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第7页。

[137] 何炳隶:《明清社会史论》,第147页。

[138]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载《明清史论集》,第3页。

[139] 伍跃:《高山景行 厚德载物——学习〈清代捐纳制度〉的一点体会》,载《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附录二,第541页。

[140] 周群:《以科学方法提升制度史研究水平》,《人民日报》2020年6月22日第9版;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人民日报》2020年6月22日第9版。

[141] 《何宗逊日记》,第22—25页。

[142] 《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1期。

[143] 练燕:《清代晋南商人家族研究——以曲沃行家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8年。

[144] 余斌霞:《左宗棠捐监生户部执照与其科举之途》,《文物天地》1998年第6期。另外有关捐纳执照收藏的资料颇多,参见谢成章《富川发现清末捐监生实收事照》,《广西地方志》2003年第1期;刘建爱《两份清代捐纳凭证》,《东方收藏》2012年第12期;等等。

[145] 方裕谨:《康熙初年有关捐纳御史奏章》,《历史档案》1993年第2期;方裕谨:《康熙年间有关捐纳御史奏章》,《历史档案》1999年第4期;吕小鲜:《乾隆三年至三十一年纳谷捐监史料(上)》,《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吕小鲜:《乾隆三年至三十一年纳谷捐监史料(下)》,《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146] 《咸丰末年推广捐输新章程史料》,《历史档案》2004年第2期。

[14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81辑《财政、捐输、库储》,中华书局1996年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朱批奏折财政类目录》第5册《捐输、其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148] 《光绪朝捐纳则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年版。

[149] 《(雍正)钦定吏部铨选汉官则例》《(乾隆)铨选汉官品级考》《(乾隆)钦定吏部铨选汉官则例》《(乾隆)钦定吏部则例》,《故宫珍本丛刊》第281册、第282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50] 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8册、第9册、第10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