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清中期捐纳与仕途竞争

清代国家治理中,满汉竞争最激烈的领域非个人的仕途莫属。当然,个人的仕途往往与士人天赋、家族资产以及国家政策有着密切联系。对于国家来说,乾隆时期承平已久,清朝入关已近百年,特别是历经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等励精图治,政权统治日益稳定,官僚制度的革新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乾隆帝一方面继续延续开科举、纳人才的传统,加大对全国士人的管理和挑选,力图招揽优秀的知识士人为其服务;另一方面在满汉一体、公平对待的幌子下,继续实施崇满抑汉的统治策略,在支持八旗科举发展的同时,不惜以扩充仕途职位和减少科举选拔名额来拓宽八旗士人的入仕渠道,力图保持满洲统治的优势。

表面满汉统一,实质上重满轻汉,这种复杂的国家治理需求,一方面催生了科举制度的全国性发展,特别是满洲科举的急剧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捐纳成为满汉双方角力的另一战场。从国家治理的实践来看,乾隆帝作为国家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他自身的聪明才智,对仕途渠道的创新和梳理,如举人大挑、满官外用等各种新制度,在力争解决满汉仕途拥挤的难题上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官缺总量有限、仕途人数不断递增的基本矛盾下,官场拥挤现象更加严重,捐纳对于仕途的恶性影响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