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2章 设局抓捕匈奴间谍(7)

伊尹出生于有莘国,父亲是一个善于烹调的厨师,母亲是一个采桑女。伊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烹调之技,但他聪慧敏捷,善于举一反三,从烹调之技中又悟出了治国之道。伊尹志向远大,眼光独具,在了解夏桀的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之后,察觉夏亡不远,势必会有新人取代,但是有莘君主,胆小不能成大事。伊尹便将目光投向了商汤,想求见商汤以讨论治国之道,但苦于无门,刚巧那时商汤要娶有莘国女子,于是伊尹自愿做滕臣(陪嫁仆人)一同前往。伊尹作为滕臣要见商汤还是有难度的,于是就做了一道”天鹅羹”进献给了商汤,商汤一吃果然美味,于是召伊尹来见。伊尹便开始侃侃而谈,借烹饪之事而言治国之道理。这件事情在《史记·殷本纪》中也有记载:“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説汤,致于王道。”“至于王道”说了一些什么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也就是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这是很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跟商汤说:“现在夏桀残暴凶虐,百姓在他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你是一个可以比肩尧舜的人,你应该自己做王,为天下百姓去讨伐夏。”商汤听了之后自然跟伊尹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开始了讨伐夏朝,自己当家做主的征程,由伊尹充当自己的间谍去夏朝先探探情况。

间谍在现代的战中已经不算什么了,尤其是孙武的《孙子兵法》问世后,世代军事家无不钻研学习,而孙子在此一书中,对“间”的运用和描写,也表示出了对智战的重视,甚至说出:“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但是早生孙子一千多年的伊尹,却早就明白了如何用“间”去帮助商汤伐夏,他不但知道如何去用,自己还是一位非常合格的“上智间者”。孙子提出:“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

在这五种间谍之间,伊尹一人就担任了三种间谍的身份,“因间、内间,生间”“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所谓死间,就是故意散布虚假的信息,并通过我方的间谍传给敌方的间谍,使敌人上当受骗!”这种间谍身份往往很危险的,一旦被敌方识破,往往难逃一死。当然伊尹这么聪明重要的人,是不会去做死间的。“反间,因其敌间而用之。”就是收买敌人或利用敌人的间谍为自己所用。那个时期的夏朝,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再加上实力也比较强,不会去留意别的小方国的动向,只要每年上贡就可以,再加上那个时期对于间谍的运用也只是军事作战的侦查方面,还没有想那么深远去运用到生活民情方面。所以伊尹也没有做反间的机会。“因间,因其乡人而用之,”就是利用敌方家乡的人,熟悉民间的人作为自己的间谍。

伊尹为了能帮助商汤讨伐夏桀,于是自请去夏朝做了小吏,没事就出去逛,跟百姓唠嗑,刺探乡情,了解百姓对夏桀的态度。并将了解的情况再根据自己的分析,全部传递给商汤。在了解夏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之后,便大胆判定夏亡不远,于是开始跟商汤为伐夏战争事宜做准备。“内间。因其官人而用之。”内间,就是之用敌国的官员作为间谍,为自己刺探军情。了解完民间,自然也要了解朝廷内部的核心政治,伊尹在了解到夏桀已经失去民心时,就让商汤试着不再向夏桀进贡来试探夏桀的反映,顺便也要试探一下九夷等方国的反映,没想到夏桀看到商汤不再进贡,觉得王权的尊严受到挑衅,于是怒而“起九夷之师”,此时九夷等方国仍然听从夏桀的调遣,伊尹一看时机还不算成熟,于是让商汤恢复朝贡以来谢罪。夏桀的王权一旦开始被人挑衅,那么别的方国自然个个都开始蠢蠢欲动,再加上夏桀的残暴贪婪,早就人心向背,而伊尹就是利用这一点,跟各各方国的首领联络以探听消息,甚至还利用夏桀跟妹喜之间的矛盾,与妹喜合谋,打探到更多的消息。最后在得知各国的意愿以及夏朝核心的军情时,在第二年又建议汤不再向夏朝进贡。而夏桀想要再次聚集九夷之师来攻打汤时,这时已经没有人再听他的号令了,甚至还有别的氏族首先叛反,伊尹一看时机成熟于是抓住机会,一举歼灭了夏朝。

“生间,反报也。”生间,就是指派往敌方侦查而能活着回来的人。伊尹侦探了夏朝那么的多的资料,不但活着回来了,还安全回来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做“因间”侦查夏朝的民间乡情时,刺探完之后,很安全的回来了。第二次是在夏桀攻打岷山氏时,岷山氏献出了两个美女以求和解,夏桀有了新宠,便忘记了自己的元妃子妹喜,妹喜心有愤恨,而伊尹正好利用这个时机重回夏朝与妹喜合谋,刺探出夏朝核心的军事机密,然后再次安全的返回故国。伊尹在做间谍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所要了解的消息一一打探明白,并协助商汤伐夏,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确实是一位合格的“上智间者”。其实伊尹的能安全回归,也在当时的社会对于间谍的运用并不广泛,在中国古代的早期战争中,几乎还没有出现间谍这种职业,战争中对于敌方的侦查也是只是纯军事上的侦查,还没有深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和瓦解敌人内部关系的谋略,所以当时也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防护,正是这种疏漏,成就了伊尹间谍身份的安全回归。孙子说:“成功出众者,先知也。”成功的超出于众人之上,是因为提前的了解了情况。这就是所谓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而早在一千年之前的伊尹早就有的这样的先知和深谋远虑,不得不令我们感到佩服惊叹。夏朝在当时正由残暴无道的桀统治,但国家实力仍优于商。伊尹上任后,建议商汤不要急于对夏用兵,而是要一方面努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另一方面注意多方收集有关夏的各种军政情报,对夏王朝的发展动向和政治走势进行严密跟踪,争取把握住最佳用兵时机一举破敌。

为了搞好敌情侦察,伊尹甚至亲赴险地,力求掌握敌国的第一手情报。据《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

从中可以看出,为了不使夏桀起疑心,在伊尹赴夏行间之前,伊尹和商汤就如何取得夏人的信任动了不少脑筋。伊尹故意犯下大罪,然后逃跑,而商汤则假装对伊尹的罪过和负罪出逃大感愤怒,盛怒之下对着出逃的伊尹弯弓射箭。伊尹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匆匆赶往夏朝。

伊尹在到达夏之后,在前后3年的时间里收集到大量关于夏的军政情报乃至夏桀本人的宫廷生活秘闻。在对夏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之后,伊尹便找了个合适的时机,秘密潜回商都,向商汤做了一次详细的汇报。伊尹告诉商汤,夏桀耽于女色,宠信小人,不顾民众死活,终使“上下相疾、民心积怨”,可以说,夏朝已经大厦将倾。因此,商汤便更加坚定了决心,与伊尹一起细致筹划灭夏大计。随后,伊尹决心再次潜入夏朝,主要目的是更多地掌握夏的兵力部署和防线调整情况,为商汤确定进攻路线做好情报保障。据史书记载,好色的夏桀因为得到新宠,便厌倦乃至抛弃了之前的宠妃妹喜,妹喜由此对夏桀心生怨恨。由于此前夏桀“常置妹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因此,妹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参与和影响了夏的国政建设,对夏的军事力量和兵力部署等情况也了如指掌。

再次赴夏的伊尹便抓住了这个重要时机,拉拢妹喜并为己所用,从她那里获悉了夏朝的许多军政情报。《吕氏春秋》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妹喜悄悄告诉伊尹,“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妹喜这里所说的东方与西方、胜与不胜等,都是极具情报价值的暗语,它们连在一起,恰好能提示夏朝防务的虚实之处,从而为伊尹后来选择进攻方向和路线,提供了重要参照。伊尹赴夏行间期间,商汤持续扩充商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数年之内,商先后灭掉葛、韦等周边小国,疆土进一步扩大,军事实力也明显增强。而夏王朝则由于桀的暴虐和无道,即将分崩离析。此消彼长,双方实力已经非常接近。伊尹在和商汤经过细致分析之后认为,大举进攻夏的时机即将到来。伊尹根据多年行间所收集到的有关夏朝的军政情报,制定了迂回进攻的战略方针。根据情报所知,夏在与商接壤的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所以商汤的军队及时避开了这条防线,选择了一条令人意想不到的进攻路线。双方战至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西)附近时进行了一次大决战,夏桀的军队被最终摧毁。伊尹假装得罪商汤,以获罪的名义,佯装避过射杀潜入敌国,可谓深谙谍报经营之术。

此后历史上种种间谍派遣之法,诸如政治避难、苦肉计、逃亡等等,莫不由此引出。伊尹亲为间谍,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一方面,他与商汤之间的垂直领导方式,并无其他干系和中间环节,有利于战略情报的保密和传递。另一方面,伊尹对情报资料的研判能力,也使他在获得大量国情、军情后,能及时合理地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而他选择妹喜作为行间方向,后来也被证明极具战略眼光。史料充分说明,在先秦时代,人们对伊尹在助商灭夏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但宋末著名学者王应麟对伊尹有不同认识,他一面怀疑伊尹的间谍身份,一面认为把伊尹认作间谍,是对伊尹的污蔑。其实,阴谋奇计并非一无是处,间谍更不能随意褒贬。客观地说,情报间谍人员长期战斗在隐蔽战线,甘做无名英雄,其忠诚奉献精神堪为楷模。也许正是为了纠正王应麟的说法,清代学者朱逢甲在《间书》中称赞伊尹救民于水火,几乎可称为“圣人”,虽然做过间谍,又何损他的形象呢?

讲完了伊尹,咱们再说说姜子牙。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姜子牙后来被姬昌尊为了太师,由他为姬昌出谋划策。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

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姬昌死后,姬发即位。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组成伐纣大军,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并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