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山水城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南京古称

走读山水城林:南京古称

1、鬋发文身

夏末商初,南京在原始氏族部落兼并的基础上形成第一个方国政权。

2、勾吴

商朝末年,由太伯、仲雍最初于今江宁区横山一带创立的叫勾吴的方国政权,并筑城自卫。统治中心后由横山迁往他地。

3、棠邑

棠邑是前571年由国家(楚国)在南京地区设置的第一个行政区及其地方政权,“政府机关”在六合程桥。

4、濑渚邑

由国家(吴国)于前541年在南京地区设置的第二个行政区及其地方政权,“政府机关”在高淳固城镇新建村。

5、楚国金陵邑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那时紫金山叫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与金陵山山体相连,于是就将此城命名为金陵邑,其实就是一座小城堡。当年浩浩长江还在清凉山西麓流过,金陵邑临江控淮,形势十分险要,楚威王在此置金陵邑,是借长江天堑图谋天下。

金陵邑是现南京城区历史上年代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堡。但越城是纯军事城堡,而金陵邑既是军事城堡,又是行政区“政府机关”所在地,是今南京城区范围内设置地方政权和南京谓金陵之始。

在这以前,春秋时吴国和越国先后在今NJ市区所筑的冶城和越城,还不能视作行政设置。此外,春秋时吴国又曾在今南京郊县六合与高淳境内分别设有棠邑与濑渚邑,亦是当时县一级的行政设置。关于金陵邑辖区内的具体行政区划,史料阙如。

6、秦汉秣陵、丹阳、江乘、湖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五次出巡,其中两次路过江苏。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至金陵,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峻地险,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于是始皇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以泄王气,并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秦代在金陵故地设有秣陵、丹阳与江乘三县,其“县政府”分别在今江宁县秣陵关、江宁县小丹阳与今栖霞山附近,均属郡管辖,堂邑县则属东海郡管辖。两汉时上述四县仍然保留,另加设湖熟县(县治在今江宁县湖熟镇),其中秣陵、丹阳、江乘、湖熟四县皆属扬州刺史部丹阳郡(郡治在今安徽省XC市)管辖,而棠邑则属徐州刺史部临淮郡管辖。

7、东吴建业

孙权于211年把政治中心从今镇江迁至秣陵。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意。同年,孙权在原楚国金陵邑故址利用西麓的天然石壁做基础修筑了石头城。建业与石城、石头城之雅号均来于此。

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当年10月,从武昌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建都后,孙权在今天南京城区中部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和宫城。从此南京由几座分散的小县城逐渐发展成长江中下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8、西晋建邺,东晋、南朝建康

司马炎平吴后,建都洛阳,晋武帝对孙吴“建业”之名非常反感,当年就改建业为秣陵。因百姓的对抗情绪,习惯上或明或暗地仍称这里为建业,西晋统治者无奈,只好因势利导,于282年分秣陵北部为建邺,改“业”为“邺”。这是用了一个谐音字,“建业”是孙权的发迹地之一,而建邺的“邺”,则是司马氏的根据地。“邺”原是曹魏集团的发祥地,203年曹操为魏王,定都邺。曹丕篡汉,定都洛阳,“邺”仍为王都之一。司马氏篡魏建立了西晋,将秣陵改为建邺,这既可否定孙吴,又可随合民意,显示这里已是司马氏的天下,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也有人认为改邺,是用了历来惯用的加偏旁贬低法。还有人说这是加了一个耳朵,耳朵是问号,意即你孙吴的建业成了问号,讽刺孙吴霸业的落空。

西晋将原建业都城分成两个县:秦淮河以北为建邺,秦淮河以南为秣陵。同时,恢复了被东吴改为典农都尉的江乘县和湖熟县的建制,又新设了一个临江县(不久改名为江宁县,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江宁这个名字),县治在今江宁区江宁镇。江宁是南京的别名,“宁”是江宁的简称,也是今天南京的简称。后为避司马邺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南京自此得名建康。

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317─420年)。由于有长江的阻隔,在中原战乱之际,东晋偏安江南,相袭11代,历时103年。

“永嘉南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大融合。从西晋末年开始,由于北方战乱而渡江南来的汉族人民很多,有百万人左右。这样一来,建康都城的内外全挤满了从北方来的人群,他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土著人口,因而大大改变了建康的传统风俗和习惯。从此,建康城不再是单纯的江南城市,逐渐形成为融会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全国性大都市。

孙权创立的东吴,司马睿创立的东晋,加上南朝的宋、齐、梁、陈共六朝立都南京。

六朝时期金陵地区的郡县级设置变动较大。孙吴时有建业县、丹阳县、湖熟典农都尉、江乘典农都尉;西晋时有建邺县(后改称建康县)、秣陵县、江宁县(先称临江县)、丹阳县、湖熟县、江乘县、堂邑县;东晋时除保留西晋所设置的各县外,又加设侨置郡县,以安置中原地区南迁人士,诸如琅琊、东海、东平、兰陵、魏、广川、高阳、堂邑等郡,怀德(后改费县)、临沂、阳都、即丘、肥乡、元城、广川、北新城、博陆、堂邑等县;南朝刘宋初,保留建康县、秣陵县、丹阳县、江宁县、湖熟县归丹阳郡管辖,阳都县、费县、即丘县、临沂县、江乘县归南琅琊郡管辖,其后废除魏、广川、高阳、堂邑四侨郡,又废即丘、费、阳都三侨县;南齐时无改动;肖梁时设同夏县,废湖熟县,又复置费县,并改南琅琊郡为琅琊郡,分置丹阳、南丹阳二郡,琅琊郡治在江乘,辖江乘、临沂、费三县,丹阳郡治在建康,辖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南丹阳郡治在江宁,辖江宁、丹阳二县;陈时废南丹阳郡,又废琅琊郡,新设建兴郡,辖江乘、临沂、同夏、湖熟、建安、乌山六县,丹阳郡辖建康、秣陵、江宁、丹阳、费五县。

9、隋唐蒋州、江宁、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昇州、扬州、六合

隋、唐二代,全国统一,六朝都城降为属县。隋文帝灭了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陈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后,废丹阳(原名丹杨,因避隋炀帝讳,改“杨”为“阳”)郡,置蒋州。隋文帝下令将建康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作耕地,以免被人占领继续称帝。这样,建康只剩下小小的石头城作“蒋州”的州城。唐时南京还用过蒋州、昇州、扬州、六合、丹阳、江宁、归化、白下和上元等名称。

隋唐时期金陵地区的行政设置变动最大,主要是扬州大都督府自金陵移至江都,金陵被降为一般的州县,并且屡改州县的名称与隶属关系。当时的通称以“金陵”最为常用,隋代常称“蒋州”,唐代常称“白下”、“上元”、“江宁”、“昇州”等。具体说来,隋军灭陈后,废丹阳、建业二郡,又废建康、丹阳、费、江乘、临沂、同夏、湖熟等县,仅保留江宁县,与溧水县同属设在金陵石头城的蒋州管辖,堂邑县则改称六合县,归江都郡管辖。隋炀帝时又改称蒋州为丹阳郡。唐代曾改江宁县为归化县,又改归化县为金陵县,再改金陵县为白下县,复改白下县为江宁县,最后改江宁县为上元县,并隶属于州治先后设在延陵(今丹阳市延陵镇)、丹徒(今ZJ市)的润州,郡治先后设在丹徒、江宁的丹阳郡、江宁郡,以及州治先后设在江宁、上元的昇州管辖。昇州辖有上元(江宁)、溧水、溧阳、句容四县。六合县则属扬州管辖。

10、南唐江宁府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南京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五代,是指占领中原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朝廷;十国指围绕中原地区的南方十个小国,即杨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从唐末到五代,黄河流域连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战争影响不大,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所以,五代以后,我国经济文化的重心便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五代十国时期,今南京地区先为杨吴的军事重镇,后为南唐国都。杨吴和南唐的统治者,为了在动乱局面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曾经在这个山川形胜的古都扩大城邑,在金陵地区设置上元、江宁二县,同城而治。自隋唐以来一度冷落的南京城,这时又开始兴旺发达,进入了复兴时期。

937年,徐知诰代杨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江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复姓李,更名李。李即位后,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在国内兴利除弊,奖励农桑,国力较为强盛。李在位6年而卒,长子李景通继位。南唐后主李煜,擅长诗画,填得一手好词,但政治上极为昏庸,生活奢侈腐败,最后成了亡国之君。可谓“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不幸做君王”。

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后来北宋的江宁府、南宋的建康府和元代的集庆路,都沿用了这座南唐的金陵城。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在金陵设昇州大都督府,又分设上元、江宁二县,旋改界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并定为西都。南唐建国后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等县,并曾在六合设置雄州。

11、宋朝昇州、建康府,元朝建康路、集庆路

975年,北宋攻灭南唐,降南唐国都江宁府为昇州。1127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高宗即位,南宋开始。高宗继续执行妥协路线。1129年5月,高宗被迫由杭州进驻江宁,改江宁为建康府,从此建康成为南宋的留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世祖在全国共有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南京设为建康路,后改称建康路为集庆路。这里的“路”并非道路的路,而是一级行政区划。现在南京的建康路、集庆路、昇州路则是道路名称,而非区划名称。

北宋初,改江宁府为昇州,不久又复名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溧阳、句容等县。南宋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并先后为江南东路及江南路(相当于元明清的省一级)的治所,建康府仍辖北宋江宁府属的五县。六合县则属真州。

元代初年仍名建康府,旋改称建康路,后又名集庆路,先后隶属于江淮行省和江浙行省,并一度成为管辖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的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的治所。集庆路辖有上元、江宁、句容三县及溧水州和溧阳州。六合县则属扬州路。

12、元末应天府,明朝南京

元末农民起义将领朱元璋攻克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意为起义夺天下是应天命所召。称帝后改应天为南京,南京之名始于此。朱元璋后又发布谕旨,把南京改为京师。1421年正月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作为“留都”,保留了皇宫和六部衙门等中央机构,为时223年。明朝的南京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应天府在明初时辖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句容、溧阳六县,后加辖六合、高淳二县。

13、清朝江宁府

清军占领南京后,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并在这里设置了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起初称“江南总督”)。清初江南省治所在江宁府,康熙六年将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乃是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得名,其管辖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当时,JS省治在苏州。管辖江南、江西两省的两江总督衙署仍在江宁府。

清代初年,改南京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所辖八县如故。

14、太平天国天京

太平军攻占江宁府,改名天京,意为天父洪秀全所居之首都,以江浦为中心设天浦省。清军攻陷天京后,恢复为江宁府治,下辖上元、江宁二县。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衙署亦继续设在江宁府。

(陈鸣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