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飞雪剑意来](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25/48707125/b_48707125.jpg)
第9章 戏曲舞台对《西游记》题材的改编——以京剧《十八罗汉收大鹏》为例
戏曲舞台对《西游记》题材的改编——以京剧《十八罗汉收大鹏》为例
一、戏曲舞台上的《西游记》题材作品
(一)戏曲上广泛展现的《西游记》题材作品
四大名著作为戏曲舞台上广泛改编和展现的题材,以《西游记》为主题的戏曲舞台所 呈现的作品不只存在于京剧,昆曲、婺剧、绍剧等也大多可见。
除《大闹天宫》、《闹龙宫》、《十八罗汉斗悟空》、《十八罗汉收大鹏》、《认子》 等如今舞台上还在广泛上演的剧目之外,还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大力王邀盟结拜》、 《官封弼马沐猴冠》等上百折在流传过程中或遗失,或很少再在戏曲舞台上上演。
(二)戏曲舞台上《西游记》题材作品的人物呈现
1.孙悟空
京剧舞台上的孙悟空,有时以武生行当饰演,有时以武丑行当饰演,在对于“猴子”的模 仿之外,各自靠近行当本身特色。
2.各类神仙
根据戏曲舞台对于神仙角色面上勾金的规制,戏曲舞台上《西游记》题材作品,无论出 现的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有何特点,固定不变的承袭了戏曲舞台的固定规制。
3.打破了大多数时候“武生”的“正面形象”
戏曲舞台上,尤其是京剧舞台上的“武生”行当,大多扮演正面角色,但在《西游记》题 材作品的表演中,“金翅大鹏”等角色虽然是反派,依旧根据其原著形象、性格特点,由武 生行当扮演,这一点可以说是戏曲舞台为人物角色服务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牺牲。
二、《十八罗汉收大鹏》的剧本处理
(一)剧本诞生背景
《十八罗汉收大鹏》是一出猴戏。京剧发展初年,本来没有太多猴戏,只有《水帘洞》 和《安天会》(亦即20世纪50年代经李少春改编而成的《闹天宫》),后来李万春与李 少春两郎舅为了打对台,争观众,竞相新编猴戏,《十八罗汉收大鹏》、《十八罗汉斗悟 空》,都是二人市场争夺战的产物。
(二)剧本内容处理
京剧《十八罗汉收大鹏》聚焦于《西游记》第75回后半部分,孙悟空上西天搬取救兵, 联合众罗汉降服金翅大鹏的部分。《十八罗汉收大鹏》虽然是一出猴戏,但实际却以武生 行当饰 演的金翅大鹏作为主要人物。此时原著的主人公孙悟空反而成为配角,将原著中对 金翅大鹏在狮驼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快速带过,并通过金翅大鹏与十八罗汉打斗时,十八罗 汉所使用的不同武器和自身形象,转而着重描绘了金翅大鹏英武好战的形象,其目的在于 能够更好的展现京剧武戏的动作美感和京剧音乐的节奏、旋律美感。
三、《十八罗汉收大鹏》的舞台呈现
(一)武戏代替冗长的台词
(二)舞台虚拟性展现出与神话的高度适配
1.历史意义
①在特定历史时代中有效地推进了京剧武戏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京剧舞台上的“西游 戏”
②在影视特技与后期制作不够发达的年代,填补了观众对神话故事的想象,也丰富了人 民的日常生活
③丰富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更多表现形式
④在人均学业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年代,舞台的呈现能够更有效地将文化知识传递到 更广泛的受众眼中
2.当代价值
①《西游记》作为驰名中外,至今仍是海外影响与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名著,舞台上所 展现出的《十八罗汉收大鹏》使得名著“活起来”
②戏曲舞台上对神鬼戏的虚拟性降低了低龄受众可能进行的模仿,同时也因其动作难度 和语言的简便性,更容易被低龄受众所接受
③网络文艺中的“玄幻”、“仙侠”同样可以通过戏曲舞台的虚拟性得以表达
(三)黑狮与青狮的故事渊源
1.文殊菩萨坐骑的传说
①太狮和青狮共同的起源传说——文殊菩萨的坐骑
②太狮为建国后的表演准备去缺少蓝颜料而从蓝色变成用头发制作,并将黑狮的传统一 直延续至今,如今戏曲舞台上用来表演的“青狮”也随之变成黑色。
2.非遗融合的时代课题
舞台改编之初并没有刻意强调所谓的非遗融合,但新时代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工作进一步加强,戏曲与白纸坊太狮(《十八罗汉收大鹏》中青狮)的融合,更有利于二 者的推广和破圈。
3.舞台处理的错误
①北京京剧院错误的使用北狮代替了“太狮”
②北京京剧院的演出过程中,狮头与狮尾的狮衣穿反
四、从《十八罗汉收大鹏》和戏曲舞台上的四大名著看舞台改编文学作品的意义
(一)源头活水的经典文学作品
1.《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的戏曲舞台呈现
《三国演义》:京剧舞台上《群借华》、《失空斩》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红楼梦》: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水浒传》:京剧舞台上《武松打店》、《活捉三郎》等一系列情感丰富、剧情细腻、 唱念做打俱齐的作品
2.名著作品一直是戏曲舞台上的源头活水,戏曲舞台对名著作品的改编同样是对原作 的多元化展现和升华,很大程度上来讲,二者是互相成就的。
(二)戏曲舞台对经典的再塑造
《十八罗汉收大鹏》讲原本的文学经典进行再塑造,最终成就了舞台上的新经典。 本句并没有拘泥于对于原著的完整表达,而是与改编者的个人优势相结合,达成 1+1>2的 最终效果。
(三)舞台上体现的“非遗+”概念
(四)舞台改编文学作品的意义
根据《十八罗汉收大鹏》的成功改编,可以看出舞台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一则是对文 学作品的升华和多元呈现,二则是绝对不要单纯的进行复制粘贴,正确的运用舞台艺术形 式所不同于文学艺术形式的特色,让故事贴合“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