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语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一颗向往文学的心——读胡一敏先生文集琐感

人生总在际遇之中,由此相识相知。与胡一敏先生的认识源于廖平东先生。廖、胡二位先生皆已过耳顺之年,诸多时光用于文学写作、阅读以及一切与文学相关的活动。四十岁往上的许多人在年轻时做过文学梦,作家成为绚丽人生的理想追求,然在历经生活磨砺后,文学之梦渐行渐远,成为许多人心灵彼岸的风景。胡一敏先生放弃舒适的田园悠闲,再度拾起这一梦想,并为之极力用心,不由使我敬重。

第一次到文联来,胡老师揣着厚厚的一叠文稿,一脸虔诚地请我看看他的几篇小说和散文稿,后来我把他的一篇小说和两篇散文在《浔阳江》上发了出来,这似乎给了他一些写作动力,日后不时有新作出来,他也因此成为九江市作家协会一名会员。作协活动不少,通知会员参加活动需要人手,胡老师主动请缨,打理一些琐事,为我,当然也是为了作家协会分担了一些联络会员、服务会员的事务。

一辈子投身教育战线的胡一敏先生衷情文艺,喜爱文学,工作之余,大多沉浸在文学阅读的快意和勤奋写作带来的收获中。尤其是近几年,大有“井喷”之势,每日必文,写作使他人生的晚秋时节布满霞光满天的灿烂。此际,他将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我十分理解他的心意:立德、立言、立功。读他许多随笔文字,足以透出他澄明的心智:文章千古事,瀚墨永留芳,人活一世,能有文字留给后人,将是生命的延展,更是文化和精神的自觉传承。由是,追忆往事,追念亲情,记录生命,人生杂感,成为胡先生写作的主旨,而将这些流淌的情感以铅字的方式保留下来,则是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种表达和言说,是他视为展现自我价值、精神传家的一份担当。

读胡一敏先生的散文,有两个较为集中的印象:一是诸多文章,对朴素乡村、青春年华、乡土生活点滴的记忆白描,不经意就把我打动,在他的眼里,乡村生活是物质贫乏的,而乡村面容是明亮可人的。一堆砖瓦,堆起了他对人生的认识高度;一盏油灯,点亮了他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作为一名乡村老师,最底层的一名文化教育工作者,他把热情、热爱献给了一片让他牵怀、让他感念的土地。他的知识、学识化作了一粒粒闪亮惹目的米黄。第二个较为集中的印象是他对亲情、友情、世情的追忆,“人间重晚情”为他的写作贴上了一枚动人的标签。有那么多往事需要一一展开,有那么多记忆需要重新找回,有那么多与他生命关联的面孔从他朴素而明净的叙述中一一走到了我们面前。

写实是胡一敏先生写作的一个鲜明特色。艺术的感染力在于还原生活的真实,还原人性的本我。在人生后半段,打开记忆的行囊,穿过时光的曲径,拾拣一串串淡了颜色的人事实属不易,胡先生居然形同一个孩童,光着脚丫,跑到大海边,怀着满心的兴奋,拣回了一堆又一堆晶亮剔透的珠贝。在他平静的写实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江黄毛、陈金牛,跃入我眼帘。在他紧贴大地、紧贴生活的写实中,一串串富有乡村生活情趣、质朴而又生动的语言让我每有回味:“你总把我当软柿子捏”“远重衣帽近重人”“儿到百岁要娘亲”“钱用得完,德却是用不完的”“五祖寺的菩萨,应远不应近”“难道你又想当地主,想翻天不成”……

读胡先生文章,给我留有几许余温和回味。让我更为看好的文章,如《端砚纪事》,这篇文章里叙述的代爹(大爹)这位主人公,颇有不少出彩的诗词佳作值得品味;他追忆母亲生平的《祭母文》里,有不少动情文字和精美表达:“慈母手中线,缕缕暖儿身”“梅枝铮铮带雪去,桃花灼灼送春来”“每念母之遗训,哀恸之曲不散,感德之衷永怀”“夜夜盼月圆美梦,音容笑貌现慈来”;再如《泰水悠悠》这篇文章,对岳母大人的追唁文字读来让人感动,该文在全国“永恒的母爱”征文活动里获一等奖,想必也一定是牵动了评委的心肠使然。

作为文友,我也想就写作的几个要义,与胡先生切磋。一是文章立意乃为写作之首,没有立意,文章就没有思想主题;没有立意,文章就容易写乱,写得分散,抓不住中心,不能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二是文章标题,如同人的一双眼睛一样重要。三是细节的运用十分重要,抓住了一个生动的细节,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细节传神,注重细节是写作的基本功。《在广济师范求学的日子里》这篇散文,胡先生写到“全面发展,面向小学”的校训,面对这一个“小”字进行抽丝剥茧,再构造一些情节,则可以牵扯出很多的文学与人生话题。四是文字表达要精练,精准表达是写作人的首要功夫。五是作品的结尾往往要有思想力的提升,有启悟人的回味。胡一敏先生有几篇文章,感觉结尾处粗放、笼统,或者说平淡了些,“行于所行,止于所止”当是文章写作的妙处。另外,尽量减少一些过多的平面叙述,增加立体描写的比重,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开拓深远意境。作为文友,衷心祝愿在今后的写作历练中,胡老师能把文字运用得更加娴熟,把作品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入,把思想观点抒发得更加鲜明,把细节情景渲染得更加动人,把写实和写虚结合得更加紧密。如此,写作定然更上一层境界。

拥有一颗追求文学的心,胡老师的退休时光必然比许多人多了些亮色。在文学的追求里生活,始终会有一座灯塔,让人看到更多的生活现实和人生图景。热诚期望,这本文集的出版,是胡老师走向文学新境的一种动力,也是一种新的生命姿态。

200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