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推广与保密
别看这熬硝的法子写得清晰、简单。
真要去做那是臭不可闻。
想想有些厕所里的氨味,那是相当上头。
所以看着明从叡一边亲手做,一边记录结果,明玉珍就调高了对他的评价。
在明从叡等人的努力下,熬硝的工艺经过多次试验,已经优化出了一套工艺能够得到高纯度的硝酸钾。
只是其产量产量低不说,成本要算成钱还极昂贵。
简单一句话就是“一二三”原则。
一为草木灰的重量为泥土重量的一成。二为去除氯化物要重复两次。三为去除硝酸钠时要重复三次。
虽然硫磺还没着落,但是硝石可以先大规模熬制起来。唯一需要费思量的是如何保密。要知道朱元璋可是最看重火器的,这一点是必须要防。
熬硝的工艺大概可以分为七段:硝土收集、硝土浸泡、草木灰浸泡、钙镁杂质的分离、原始滤液收集与浓缩、氯化物的分离、硝酸钾的精炼。
想要全部工段都保密是很无法做到的,那样也不利于规模的扩大。硝土的收集必须要让民众自发的去做,雇人做的成本是无法承受的。
明玉珍开动巧思,终于设计出了一个用于快速检测初级产品是否合格的盐度检测器。
由于熬硝工艺已经成熟,那么第一次浓缩预备除去氯化钠的操作中就可以选一个浓度作为标准。
然后取一段高粱杆,在其中一段固定一块重量较小的石块。
石块的重量以确保把高粱杆投入浓缩溶液中能够竖着的同时,高粱杆还剩余一部分在液面之上。
接着就把液面所在的位置刻上刻痕就得到一个盐度检测器。
即使不懂任何物理和化学知识的明从叡等人只要看到刻痕在液面之上,那么浓缩液就是合格的。反之,刻痕在液面之下就判定为不合格,可以拒收溶液。
浓缩液的重量是可以量化的,因此可以定下一斤浓缩液价值XX数额的分数。
这部分确定后。
明玉珍就让明从叡把收购浓缩液的事宜通过张文炳通告全城。
城内诸人只要将白色硝土溶解后过滤成清液,再熬煮到有白色物体开始出现就可以拿到元帅府找明从叡换粮食。
老营中的人可以用浓缩液直接找明从哲换分数。
这个法子既把难以保密且更繁重的工作拆分掉之外,还把有技术含量的工序全部保护起来。那么不出意外将长期获得优于对手的高质量硝石。
这个布告一经发布,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城内传向城外。
本就处于农闲的市民和农民都纷纷拿上簸箕和笤帚去那腌臜之地收集这含有白色粉末的泥土。然后浸泡、浓缩后就去元帅府换一份粮食。
元帅府的侧门外,明从叡领着两个老鳏夫和一队士卒在那检查送来的浓缩液是否合格。
明从叡见盐度检测器的刻度高出液面老多了。
他面色平淡说:“合格。”
然后就有士卒对溶液称重,称量结束就把溶液倒入一只木桶。
一个书手将浓缩液的重量记下,并算出要付出的粮食重量。
来交货的人当场就能取到粮食回家。
见到第一人成功过后,排在后面的人也就放松下来。
“合格。”
“合格。”
“不合格!”
“凭什么说我的不合格?”
一个彪悍的女高音响起。这女性见前面那些城外的人送来的都合格了,自己的没道理不合格。毕竟在她看来都是一罐清水而已。
还让她敢于质疑的原因是明玉珍所部的名声还可以。不说秋毫无犯吧,那至少还是愿意讲道理的。
若是面对元军,她是断然不敢的。
明从叡也不以为忤。他既然开张做这买卖就料定必然有不合格的情况。
明从叡举起盐度检测器后才说:“这位娘子。就凭这枚法器。这法器乃是我家明大元帅亲自施法七七四十九日才制成的。这是弥勒佛降下的法术。谅你这等凡人也不懂。我也不诓你,你回去把这罐水再熬下去一寸就能合格。明日你再来就定然合格。”
彪悍女性被唬得一愣一愣的,然后将信将疑的抱起陶罐小心翼翼向家的方向走去。
当天夜里。
明从叡带着账册前去向明玉珍汇报。这账册按明玉珍要求是送货之人不记姓名,只记录序号。
看罢账册,可以一眼便知当日共有十二人前来尝试。其中十人合格,两人不合格。收入浓缩液七百五十三斤和付出稻谷七百五十三斤的分账与总账都清晰明了。
“很好。等到百姓们都相信了,后面会收到更多。这些事干得好了一样可以升官。今后一月给我汇报一次即可,好好去做。”
明从叡领命告退。
翌日,那彪悍女性果然再次抱着陶罐来交货。
“合格。”
彪悍女性千恩万谢。
讲道理一个城里的女性愿意熬硝换粮食那必然是生活所迫。自此之后她更加努力熬硝的同时,还逢人就讲明大元帅有弥勒佛相助云云。
另外一人今日也得到“合格”的结果。
他也如同彪悍女性一样千恩万谢的离去。
在众人忙碌的间隙,明玉珍第一次对命运妥协,让明仁回趟老家让母亲做主娶了那同县的彭姓女子。
同时,明玉珍将收集到的少量硫磺和新得的高纯度硝石以及木炭按照控制单因素变量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
可惜脑子不够用,没记住正交表,不然又是一大研究利器。
与熬硝的时候类似,这次明玉珍找明从哲要的是十岁到十四之间的少男少女各五人。选拔标准就两条,分别是孤儿和性格不跳脱。
科研嘛,耐得住寂寞就好。
自己计划把这十人培养成科研狗,还好心的给他们配了对。
不过实验方案肯定要自己拿主意才行。
首先就要确定实验指标,即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评判标准。
姑且定成火铳发射弹丸的射程。
再找来三个会用火铳的士卒,选择三把状况良好的火铳,每把火铳配一颗圆形铁丸。
每次让士卒射击七十五步外的木板。每次观察能否上靶子以及陷入深度。
自己虽然是个枪械方面的外行,但是看到这原始火铳也能瞬间想到好几个改进方向;不过还是留到有稳定基地了再改。
其次就是一个化工硕士的自信,坚持认为硝酸钾足够纯,将其占比固定不变,只是调节硫磺和木炭的比例。
别说这一次是歪打正着,将来就会得到黑火药的最优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