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糖尿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消渴病兼症记载

糖尿病患者多系病而不知,或知而未治,或治而不当,使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慢性高血糖是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基础。糖尿病的变病及其并发症复杂多变,可波及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系统,故《圣济总录·消渴门》说:“消渴病多转变,宜知慎忌。”糖尿病并发症总的病机为“脏衰生诸病”,引起脏衰的原因为燥热阴虚,“小便利,排尿多”,“津液涸竭”,“不能调养五脏”等因素而易发生多种变病。

(一)中风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是2型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关消渴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即有专门论述。明代戴元礼《证治要诀·消渴》亦云“三消久之……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亦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指出消渴病日久,气血不足,肢体筋脉失于濡养,或阴血不足,血液流行不畅,阻涩经络,皆可导致偏瘫。并进一步分析中风是由于肥贵之人过食膏粱厚味之品而变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患者由于摄入热量过高而引起高脂血症,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脑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同出一辙。

(二)痈疽

古代医家发现消渴病最严重的兼症为痈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内经》云:“高梁之变,足生大疔。”《圣济总录》:“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消渴之人常患痈疾”。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消渴“其病变多发痈疽”,或“生疮”。

发病机理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进行解释:一是“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卫不行,营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疽”。二是“渴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风湿相搏,所以生疮”。王焘《外台秘要》亦有同样的记载。一般皮肤感染有“疖”“疮”“疔”“疽”之分。其疮面深而恶者为“疔”,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需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生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这强调“痈”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宋·许叔微目睹友人久患消渴,终因痈而卒,在《普济本事方》中写道:“余亲见友人邵任道,患消渴疾数年,果以痈疽而卒。”《古今医案》亦载“消渴多传疮痈,以成不救之疾”。《圣济总录》记载消渴病发脑疽,情势更为凶险,“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刘河间在《三消论》中指出“夫消渴者,多变疮癣痤痱之类”,说明消渴病容易并发皮肤感染和其他皮肤病变,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其疮面经久不愈,难以收口,古代医家称其为“脏气虚乏”,“余热未尽”,“经络不行,血气壅涩”。所指“病情凶险”与感染发生败血症的情况相似。

(三)肺部疾患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消渴,小便利数……重亡津液故得之。”亦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金·刘河间在《三消论》中把“虚热蒸汗,肺痿劳嗽”作为消渴病兼证,明确指出了肺痿与消渴病的关系,肺痿是咳嗽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津液耗伤,肺叶痿弱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气短,乏力,咳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其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疾病相似。

(四)性功能障碍

糖尿病性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性行为和性功能异常,最常见的为阳痿。然而在古代最早发现的为“强中”,即性功能亢进,这是与现代医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消渴门》中有八候,强中即为其中一候,谓“强中者,茎长兴盛不衰,精液自出,是有少服五石散……及至年衰,血气减少,肾虚不能制精液,若精液竭,则诸病生矣”。这可能与当时所服药物有关。

古代医书中亦有消渴病并发阳痿与生殖能力减退的记载。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云:“阴痿弱,小便数者,此肾消病也。”阴痿弱有两种含义:一指阳痿;二指外阴痿软,形体缩小,发育不全。《三因方》亦指出“饮食倍常,阴器常兴,不交精出”。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载消渴外阴有多种病变,如“阴头短缩”,“两丸甚冷”,皆为糖尿病患者在性功能方面的变化。《三因方》“治强中……虚热注于下焦,最为难治”,指出糖尿病并发性神经功能障碍预后不佳。

(五)下肢坏疽

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消渴病出现下肢坏疽是一种凶险而严重的并发症,预后不良。如《卫生宝鉴》谓消渴病人“或发背疽,或足膝发恶疮,致死不救”。清魏之璜《续名医类案》亦载:“一男,因服药后作渴,左足大趾患疽,色紫不痛,若黑若紫即不治。”其所描述的症状及其预后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所致的坏疽是一致的。

(六)眼部疾患

眼部疾患是消渴病常见的并发症,历代医家对此记载颇多。中医学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视物渺茫,蔽昧不清,飞蚊走动者称为“视瞻昏渺”;视一为二者称为“视歧”,或“复视”;后期出现失明者称为“目盲”。刘完素在《三消论》云:“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目疾。”《宣明方论》亦谓消渴病日久可“变为雀目内障”。明戴思恭《证治要诀》中也载“三消日久,精血即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李东垣云当归润燥汤“治消渴,舌上白干燥,眼涩,黑处见浮云”。古书所记载的“视歧”“复视”“目盲”“雀目内障”等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白内障、青光眼等相似。

(七)水肿

古代医家认为消渴后期,可转变为水肿,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圣济总录》记载:“此病久不愈,能为水肿痈疽之病”;并说“脾土也,土气弱则不能制水。消渴饮水过度,脾土受湿而不能有所制,则泛溢妄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聚为浮肿,胀满而成水也”;“消渴后成水气,面目并膝胫浮肿”。《医宗金鉴·消渴》亦云消渴病“若不能食,湿多苔白滑者,病久则转变水肿,泻泄”。消渴病日久,脾肾双亏,脏气衰竭,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气行水,导致水肿为其必然结果,即所谓“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深刻地阐述了消渴久病所出现水肿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颇为类似。

(八)消化系统疾病

消渴病日久可影响脾胃、肝胆,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乱于中焦;或湿郁化热,胆汁排泄不利,产生腹胀、泻泄、黄疸。《圣济总录·消渴》云:“消渴饮水过度,内侵脾土,不能制水,故胃胀则为腹胀之疾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指出消渴病的多种胃肠道症状,“食不下,腹时胀满,浑身色黄,目白睛黄,甚则四肢痿弱无力,面尘脱色,胁下急痛”。古代医家阐述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与糖尿病并发肝胆疾患、胃肠功能紊乱、胃轻瘫等相类似。

(九)其他

《圣济总录·消渴》记载有“烦躁恍惚”“燥热昏闷”“心中烦躁”“惊悸不安”“精神恍惚”等十几种表现。清《张氏医通》说消渴病重时可“昏昏嗜卧”,类似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昏迷前期的描述。金·刘完素《三消论》指出了消渴病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及其转变规律,“身热头痛,积热黄瘦,发热恶寒,虚热寒战,或膈痰呕吐,烦热烦渴,或燥湿泻痢,或目疾口疮,或咽喉疼痛,或风火昏眩,或挣热盗汗,或肺痿痨嗽”。消渴病的转变途径多样“上为咳嗽喘,下为痔痢”。李东垣《兰室秘藏》指出口腔并发症“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明·缪仲淳《先醒斋广笔记》亦云“牙痛牙落”。消渴病后期出现肌病“肌肤瘦羸”,“腿胫细小”,或“转筋”。《诸病源候论·渴利候》:“夫渴数者,其人必眩,背寒而呕……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

总之,消渴病的并发症多种多样,不胜枚举。不难看出古人所描述症状类似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所出现的精神症状等急性病变,并发肝胆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患、肠胃病变、口腔炎、牙周炎、肌萎缩等慢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