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瘀血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
一、瘀血的形成
瘀血是指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凝血、著血、留血、恶血、血痹等。
《灵枢·禁服》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素问·调经论》说:“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这些对瘀血的认识,既有症状的描述,又有病因病机的阐发。
汉代张仲景首创“瘀血”病名。其所著的《金匮要略》列有“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专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对于瘀血的治疗,在《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有:“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治之。”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多有发挥,最有代表性的医家清代王清任对瘀血病证颇多研究,并丰富和发展了补气活血和祛瘀活血等治则。“立通窍活血汤,治疗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疗肚腹血瘀之症”(《医林改错》)。清代医家唐容川著《血证论》,立专篇论述瘀血,“世谓血块为瘀,轻者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此论不确。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治疗总以去瘀为先”,并详论了瘀血在不同部位的证候及治法方药,对后世开展活血化瘀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瘀血的形成:一为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而导致血行不畅,血液凝滞;二为内外伤及其他原因造成离经之血淤积体内而形成瘀血。
(一)气虚血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血液阻滞而形成瘀血。《灵枢·营卫生会》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这说明气虚不能促进血液循环而引起气道涩,营卫之气通行不畅,而致血运阻滞成瘀。
(二)气滞血瘀
由于情志不遂,内伤七情,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气血逆乱,而致气滞血瘀。古有“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凝血蕴里而不散”(《灵枢·百病始生》)。“跌仆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气或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气凝则血亦凝矣”(《杂病源流犀烛》)。
(三)寒凝血瘀
机体感受寒邪,寒性收引,可致气滞血瘀。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灵枢·百病始生》说:“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
(四)邪热致瘀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此为通常所说的太阳蓄血证。此书还有论说:“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此即热邪致瘀。
(五)离经血瘀
清代医家唐容川《血证论》说:“凡离经之血,与荣养之血,已联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以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内外伤出血,或血热妄行出血,均为离经之血所致的瘀血。
瘀血形成以后,正常血液失去濡养作用,局部或全身血液运行不畅而发生出血、疼痛、瘀肿、肿疡,以及其他瘀血症状。瘀血的病证特点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瘀阻于心则心悸胸闷,心痛,唇甲青紫,甚则神昏,汗出,肢厥;瘀阻于肺则胸痛,咳血或吐脓血;瘀阻胃肠可见脘腹痛,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则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瘀阻肢体可致肢端坏疽,肌肤局部青紫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