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八年已过,江山不改
朱晨阳长得极快,饭量也远超一般孩子,这让朱元璋十分满意。才八岁半,个子已经赶上了十二岁的大哥朱标的胸口。
四年过去,朱晨阳心里其实早已死去,无法回到现代,留在古代,除了吃饭还能做什么呢?
就这样,吃着元朝的真正无公害绿色食品,撑死也成了他的归宿。若真成了穿越小说里第一个因吃撑而亡的主角,朱晨阳倒也不在乎。
然而,古代的猪骨汤除了让他长高,竟然还早早地让他学会了直立行走。
偶尔吃撑后,朱晨阳还会在门外“踏步,一二一”踢几下正步消消食。
当初高中和大学期间接受过军事训练,朱晨阳的军姿笔挺,尽管是婴儿身躯,也显得有模有样,这让朱元璋乐得笑哈哈。
“我这四儿,从小就有虎威!将来一定是骏烈保国的大将!”朱元璋常常向人提起朱晨阳。
就这样混到八岁半,朱晨阳感到无聊,开始缠着朱元璋要求学习。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曾经他在现代作为博士研究生,计算分子动力学时总是遭遇运算错误,朱晨阳便爱用这种戏谑的方式自我调侃。
没想到回到六百年前,竟然要靠这个玄学去寻找回家的路了。
于是,朱元璋以为儿子想学习知识,便给他请了授课先生,没想到教授的全是《诗》《春秋》,朱晨阳一点都不感兴趣。
早早完成了晨课后,朱晨阳就跑到父母的房间翻看战例,阅读兵书消磨时间。兵书里的战斗例子,比电视剧里精彩得多,也更吸引他。
朱元璋已经蓄起了胡须,身穿白色布袍,手里老是拎着羽毛扇。他眼中的杀气和愤怒早已不复,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威严与自信,完全不再是当初那个武将的模样。
朱元璋一边看着老四晨阳喜欢读书,闲暇时也会给他讲讲战例和敌我态势,照顾着身体虚弱的马夫人。马夫人也很喜欢这种父慈子孝的氛围。
朱晨阳对此也十分喜欢。这种气氛让他暂时忘掉了远在2024年的家和亲人。
八年半过去了,他们在干什么呢?会想我吗?会找我吗?父母的白发如何应对?朱晨阳不敢继续想下去。
元至正二十四年秋天,陈友谅、张士诚和元廷仍在,朱元璋被夹在诸多强敌之间进退两难,每次战略都以或大或小的失败告终。
朱晨阳意识到,时空真的改变了。
他不参与其中,但他的父亲恐怕真的没有大明朝。如果没有大明朝,那还有没有2024年呢?他的家还能存在吗?他的爸爸妈妈呢?还有他的女友?
他想推动朱元璋的战争走上历史的正轨。
“爹,孩儿认为,水师乃我义军之脉。有一支强大的水师,便可进可越长江,直驱元大都;退可据太平,横断南北津。”朱晨阳突然站直,用稚嫩的嗓音一本正经地对朱元璋说道。
虽然是理工科博士,但他对历史文化也算了解。在历史上,朱元璋确实会遭遇水军的损失,且是相当大的损失。
因此,朱晨阳想提醒他这片时空的老爹,毕竟从血缘上看,朱元璋现在是活生生的父亲。
“小晨阳真不错,这见识都赶得上你大哥标儿了。不过爹要告诉你,元军是草原人,战马就像长在他们身上。没有强大的陆地部队,怎么能赶他们回老家呢?”朱元璋搂着儿子,笑眯眯地回应。
朱晨阳仰头反驳:“爹这话不对。孩儿以为,我们现在的敌人不是蒙古人,而是其他义军,比如陈友谅、张士诚和刘福通他们。”
他本就身处孩子的身体,昂首回答的样子嘟着嘴,让人忍不住想要揉揉。朱晨阳对自己当前的可爱模样仍然有些自信。
“住口,跪下。”
然而,朱元璋突然勃然大怒。朱晨阳不知何犯了父亲的怒,老实下跪倾听。
朱元璋停顿片刻,继续说道:
“晨阳,你要记住,你的爹和娘仍在活着,但我的爹、我的娘,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以及你外公外婆,都是死在元朝人手里的。血海深仇,怎能不算是敌人?”
“孩儿知错了。”
朱晨阳明白,老爹现在听不进去这些话,他完全不明白陈友谅可能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唉,听不进去也没办法,等你真痛了,就会知道了。
毕竟,朱晨阳曾在研究团队待过几年,受过导师和师弟的训练,早已不是热血青年。他仍旧没有把自己当作这个时代的人,依旧是那样的沉默和绝望。
只听见朱元璋继续义正言辞地教育他:
“还有,我告诉你,陈友谅、张士诚,虽然蝇营狗苟,但他们也是义军,打元人就是朋友。朋友之间有些磕磕绊绊的事小,到了关键时候,齐心协力对外才是真。”
“咱不能做小人,咱是朱重八,不是乌龟王八蛋,咱是替天行道的义军。”
就冲这个,朱重阳对这个父亲还是很敬重的,因为朱元璋此时的确义字当先。
这时候,门外传来“笃笃”的敲门声。
“上位,军情来报,太平危矣!”李善长那焦急的声音从院里传来。
“上位”是淮西老将和乡党们对朱元璋的称呼。久而久之,这就像是一种特权,只有和朱元璋极其亲切的人才能这样称呼他。
门一开,李善长一派儒士模样,蓄着短短的胡须。尽管是火急火燎的军情,他也尽力正衣冠,袖口也一丝不苟的抹平了再进的门。
这真是年轻啊,李善长。
电视剧里的大明第一权相,一直是个皓髯老臣,一对丹凤眼瞧人,能看穿人的心肺肚肠。
这时候年轻的李善长,也有一对丹凤眼,胡须还没那么白那么长,爱穿白色长褂,样子就像是市医院穿着白大褂的医生。
“妹子,咱去去就来。”
朱元璋小心翼翼地扶着马夫人躺下,见夫人合上眼点了头,这才为她掖了掖被角,转身对李善长说道:“走,善长,出去说。”
“太平就要失守了。军报是三天前发出的,采石渡已经被陈友谅拿下了,花云的部队困在短门坡出不来,常帅回军在半道上,也去救援了。这是简报。”
李善长递上了一封的书信,盖着日月样式的红戳。
朱元璋抢过信匆匆读完,脸色乌青。
原来,这年六月,常遇春拿下池州。陈友谅率军企图抢夺,事不密被朱元璋的红巾军义军探知。
于是,徐达和常遇春一起,在陈友谅的必经之路,九华山布下了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