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粮食短缺问题
杂交水稻推广种植后,中国每年的水稻增量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2009年的估算数据)。不仅如此,袁隆平还把种植杂交水稻的科学技术带到了非洲,大大增加了非洲的粮食产量,让当地饱受饥饿之苦的人们能吃上饭。
继杂交水稻成功后,袁隆平又开始研发海水稻,让水稻在盐碱地里也能种植生长。
全世界的耕地面积是有限的,而全球的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即使提高水稻的亩产量也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怎样在过去不能种植水稻的土地上种出水稻,这一研究的意义非同凡响。
经历了多次失败,袁隆平带领的团队终于有了突破,他们把海水稻的种植技术运用在沙漠里。一直到2021年,91岁高龄的袁隆平还奋斗在海水稻研究第一线。他在三亚的水稻试验田中和科研人员同吃同住,从来没有停下学习和研究的脚步。
在袁隆平和他带领的团队的努力下,中国的水稻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亩产400公斤,到现在亩产1000公斤,而且正在向1500公斤突破,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我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让14亿中国人有饭吃。袁隆平也因此被国家授予“共和国勋章”。这个奖章就是颁发给那些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
除此之外,他还在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有媒体统计,袁隆平共获得国内与国际大奖多达67项。
可是对于袁隆平来说,这些光环并没那么重要。领奖台下的袁隆平,穿着最普通的几十元钱一件的衣服,开着最普通的车,住着距离试验田2公里远的单位房,大部分时间依旧泡在烈日下的农田里。他无数次强调:“其实我就是一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他还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所以,无论播种季还是收获季,人们看到的他,总是挽着裤腿下稻田的形象,十足是个常年耕种的老农。
在他90岁生日的时候,这位笑称自己正式从“80后”成为“90后”的老人,在生日会上许愿说:“(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要早日实现!”如他所愿,就在当年,湖南衡南基地冲击双季稻亩产纪录成功,第三代杂交稻双季亩产达1530.76公斤。他的90岁生日愿望实现了!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老爷爷去世了。那一天,全国人民都无比悲伤,为失去一位改变世界的科学家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