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请将
幕府之中,众幕僚见王连这长史先开了头,后军师马良、参军宗预、主簿杨戏等,几乎泰半幕僚纷纷进言劝阻诸葛亮亲讨南中。
从事中郎王甫更忧心而言:“丞相,南中之乱乃纤芥之疾,正如王长史所言,选一大将前往即可。而今陛下未及弱冠,登基不久,正需丞相辅佐国事,况乎我朝重心在北,何不可决焉?”
诸葛亮沉吟片刻,微微颔首:“国山与诸君所言不无道理,亮自当思之,只是吾担心若择一将前往,平一时之乱易,定长久之安难也......”
话音未落,参军马谡已行礼进言:“丞相,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尔。来日若倾国北伐以击曹贼,彼知我大汉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兵法云: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故征讨之将当服其心,则必可长安也。”
马谡意思便是,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今次将其击溃,日后还会反叛。一旦将来倾国之力北伐,南中知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再次反叛。可若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又不是仁者所为,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而用兵作战,素来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所以只要去征讨的将军能按照这一方略收南人之心,便可叫南人真心归服。
正在有一下没一下轻摇折扇,闭目养神的诸葛寿都差点笑了。
这马谡不愧是街亭战神,嘛说了一大堆,感觉好有道理,但又感觉什么也没说。
总结下来就是攻心为上,才能收服南人之心。
可问题是坐在这的都不是笨人,自然知道只有南人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归附,大汉内部才能长治久安,否则诸葛亮好好的说什么‘平一时之乱易,定长久之安难’干什么?
不就是想得到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嘛?但你马谡说了半天,只给一个大标题,总结起来就一句‘攻心为上’,那到底怎么攻?难道不应该有个什么最基本的上中下三策给大家选选吗?
没有,完全没有!
难怪刘备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不专业啊!
果然,后军师马良立时锁眉,同时白眉一挑,一脸严厉的瞪了眼马谡,随之向诸葛亮恭敬行礼。
“丞相,仆以为攻心虽无错,然若无一策一计实施之方略,恐将难以付诸于行动。”
显然马良是在说马谡只知夸夸其谈,既然攻心,那如何攻?提出观点,却无一二落地之法,如此言之又有何用?难道在座诸位不知攻心为上的道理,只有你马谡锐智吗?
诸葛寿挤眼偷瞄了眼这兄弟二人,马良果然是先帝与父亲看中之人,沉稳敢言,即便是自家胞弟亦不留颜色。
果然,马谡瞬间垂首,面有尴尬之色。
不过诸葛亮还是极为看中马谡的,他见马谡脸色难堪,便笑而打起了圆场:“季常言之有理,然幼常仓促之言虽只是大略方向,却也并无不妥,诸卿不如籍此谋划一番,看如何攻心。”
一时间,幕府内众人有的锁眉沉思,有的相互间交头接耳,都在思考如何将这攻心大方向落实成策。
然而就在众人为此苦思冥想之际,诸葛寿却依旧闭目养神,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
诸葛亮扫了眼诸葛寿,见他偷懒多时,遂轻咳声传来。
“南山闭目沉思良久,不知对幼常攻心之策有何见解?”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期待看来。
他们也想听听这位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识破陆逊天罗地网,扭转危局反败为胜的汉白泽有何高见。
此时的诸葛寿的确在划水,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平南中毫无办法,毕竟史书上诸葛南征之事可是记的详细。
见自己被点名,他一收折扇,行礼道:“诚如丞相所言,平南中之乱若能攻心自是最好。然南中素来反复,此疾深入筋骨,当刮骨以疗,方可根治也。故寿以为,攻心者,不攻又如何收得人心?故当以雷霆手段,分兵数路,快速诛灭雍闿、高定等贼,并斩其羽翼,灭其宗族,掳其从属,以充隶臣屯田,从而震慑南人心胆。而后再败擒余蛮诸夷,恩而释之,反复一二,叫其知我王师天威,亦知我大汉之仁,如此其心可服,其地方可安也。”
其实他提出的攻心方略,就是两年后丞相平定南中的作战方案。
至于历史上有没有七擒孟获这一桥段,史书并未有明确记载,但根据诸葛亮平南中的时间判断,即便擒后再放,估计次数也不会多达夸张的七次,因为时间实在太短,诸葛亮日理万机也不可能花这时间陪孟获玩。
且孟获只是夷帅,相比于反叛的雍闿、高定等人,只能算作二号人物。诸葛亮之所以对孟获擒而又放,多半是看重孟获在当地汉夷中有威望的缘故。
所以这攻心,攻的其实是有价值,可以为我所用的人。
其实就是将南中首恶诛杀,以此震慑人心后,再重新扶持一位有威望且听话的首领。
所以在诸葛亮平南中之后,南中虽然也发生一些叛乱,但相比过去已经好上不知多少。
但他需要的是完全安定的南中,而非相对安定。所以在‘攻’上,必须施以雷霆手段斩草除根,当然还需借助一些特殊手段......
果然,诸葛亮微微颔首:“卿所言正合吾意,虽要收南人之心,但亦不可一味宽仁。明日早朝吾将面呈陛下,发兵讨伐南中,一举扫灭南方之患!”
说着,他微笑而视诸葛寿:“卿既成竹于胸,那届时便由卿率军出征平定南中之乱,不知谁愿随军出征?”
诸葛亮此言一出,关兴、张慕、马谡等人纷纷请愿。
...
待众幕僚纷纷离去,诸葛亮正欲接着梳理政务,却见诸葛寿不仅没有离开,还来到他身旁主动为他扇着扇子!
见此,他立时笑看而来:“说吧,还有何事?”
诸葛寿则故作为难模样:“父亲,虽说讨伐南中已有定计,然若分兵而击,孩儿一人也苦无分身乏术呀。”
诸葛亮挑眉瞅了他一眼,随即拿起笔一边书写公文,一边不急不缓的询问:“吾观安国、兴业皆有大将之姿,马忠、廖化亦有将才,何来分兵之忧焉?”
显然,诸葛亮的意思是,关兴、张慕等人都是能独挡一面的将才,分兵大可以二人为偏师主将,又有什么好忧虑的?
可说到这儿,诸葛亮却突然停下了手中笔,重新审视向诸葛寿。
“吾儿欲求何人为副将?”
诸葛寿顿时眼前一亮,暗道自己老爹果然智慧,竟瞬间猜出自己心中所想。
于是嘿嘿赔笑,手中扇子摇的更勤快了几分。
“儿想请镇东将军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