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烽火岁月,不朽军魂
烽火岁月,不朽军魂——观《志愿军》有感
当片尾字幕缓缓滚动,灯光照亮了满是泪痕的面庞,我的心却依旧沉浸在那片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久久无法抽离。《志愿军》这部鸿篇巨制,以电影的形式为我们撬开了历史的厚重闸门,引领观众沉浸式踏入抗美援朝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岁月,两万字篇幅也难以倾尽内心翻涌的万千思绪与深沉敬意。
影片开场,便是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画面,百姓们沉浸在百废待兴的忙碌与对新生活的憧憬之中,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宣告仿佛还在耳畔回响。然而,朝鲜半岛局势急转直下,战火迅速蔓延至鸭绿江边,战云密布,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画面里,东北边境的城镇乡村弥漫着不安的气息,百姓们望着对岸的硝烟,眼中满是忧虑,志愿军战士们则个个眼神坚毅,攥紧了手中的钢枪,已然做好奔赴疆场、保家卫国的准备。从城市到乡村,从中南海的决策会议到普通家庭的饭桌,紧张氛围如暗流涌动,精准勾勒出抗美援朝出征的历史紧迫性与必然性——新中国不容许任何势力践踏来之不易的和平。
入朝初期,志愿军遭遇的艰难险阻超乎想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度,凛冽寒风如刀割般肆虐。战士们身着单薄棉衣,在茫茫雪野中艰难行军,呼出的热气瞬间凝结成霜,挂满了眉毛与帽檐。镜头下,他们冻得紫红的脸庞写满坚毅,手脚因冻伤而肿胀变形,却没有一人掉队。战场上,武器装备的悬殊对比更是触目惊心。美军的飞机坦克遮天蔽日,炮火轰鸣似雷霆万钧,炸得大地颤抖;志愿军战士只能凭借简陋的“万国牌”武器,老旧的步枪、有限的手榴弹,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第一次战役打响,志愿军巧妙利用山地地形,隐蔽潜伏,宛如鬼魅融入自然。待美军大摇大摆踏入包围圈,一声令下,顿时枪炮齐鸣,喊杀声震天,志愿军如猛虎出山,瞬间打破敌军的傲慢,初战告捷,打出了士气,更让世界对这支新生军队刮目相看。
松骨峰战役在影片中浓墨重彩。美军妄图突围,集中优势火力猛攻松骨峰,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山头被炸得千疮百孔,土石纷飞。志愿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构筑起血肉长城,以顽强意志死死守住阵地。当美军冲锋时,战士们端起刺刀,怒吼着冲入敌阵,展开近身肉搏,刺刀见红,鲜血染红了白雪。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仍死死抱住敌人,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有的在弹药耗尽后,捡起石头砸向敌人。阵地上,尸横遍野,志愿军战士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坚守,什么叫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一幕震撼得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湿眼眶。
人物塑造是影片一大亮点。彭元帅,作为志愿军统帅,他肩负着千钧重担,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深沉的忧虑与钢铁般的意志。战场上,他亲临前线勘察地形,不顾炮火危险,目光如炬审视战局,制定作战计划时的那份严谨与果敢,尽显卓越军事家的风范。指挥所里,他对着地图沉思,为每一场战役绞尽脑汁,对战士们关怀备至,那一声“战士们的命也是命”,饱含温情与担当。梁兴初军长,个性鲜明,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面对艰巨任务,他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战场上指挥若定,哪怕遭遇挫折也绝不气馁,一心要带着部队打出威风,他的坚韧与使命感令人动容。
基层战士更是影片主角。孙醒,这位老兵经历过无数战火洗礼,起初带着战争创伤留下的疲惫与沧桑,可一旦投入战斗,便立刻精神抖擞,作战经验丰富的他带领新兵蛋子们冲锋陷阵,在枪林弹雨中呵护着战友成长,最后壮烈牺牲,用生命为年轻一代撑起希望;张小山,从初上战场的懵懂惊慌,到目睹战友牺牲后的悲愤交加,再到英勇杀敌的蜕变,他的成长历程是无数志愿军新兵的缩影,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对人的磨砺,以及在战火中催生的无畏勇气。
从画面呈现来看,堪称视觉盛宴与心灵冲击的双重奏。宏大战争场景气势磅礴,千军万马厮杀,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每一次爆炸的火光都映红了半边天,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仿若置身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央。特写镜头捕捉战士们细微表情,惊恐、坚毅、决绝、眷恋,生动展现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与纯粹,一滴泪、一个微笑,都蕴含着千言万语。色调运用精妙,冰天雪地的冷蓝、战火的橙红、鲜血的殷红相互交织碰撞,营造出紧张又悲壮的氛围,强化观众情感共鸣。音效更是一绝,枪炮轰鸣声、战机呼啸声、战士们呐喊声、刺刀碰撞声,声声入耳,立体环绕,将观众彻底裹挟进抗美援朝的生死战场。
回溯抗美援朝历史,这场战争意义非凡。国际上,一举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赢得尊重。曾经对新中国持观望、怀疑态度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东方大国,为新中国后续外交开拓、国际合作奠定基础。于国内而言,极大激发民族凝聚力,全国上下一心,百姓踊跃参军、捐钱捐物,各行各业全力支援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时代最强音,民族精神得到空前升华,那股子团结奋进的劲头,成为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
对比当时中美两国国力,差距犹如天渊之别。美国是二战后的头号强国,工业体系完备,经济雄厚,军事装备领先世界,军队武装到牙齿;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连基本的武器生产都困难重重。然而,志愿军却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卓越的战术智慧、战友间生死与共的团结,弥补物质差距,靠的是对党和祖国的赤诚忠心,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对正义的执着坚守。这种精神穿越时空,至今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站在当代视角审视,《志愿军》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如今的年轻人,大多生活在和平富足环境中,对战争残酷认知有限。影片将那段历史鲜活呈现,让年轻一代明白和平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告诫人们,面对外部挑战与威胁,要有敢于亮剑的精神,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也提醒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传承志愿军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七十余载,但志愿军精神永不过时。《志愿军》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到先辈们滚烫的热血与不屈的灵魂,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高歌猛进,守护好这份用生命铸就的和平与繁荣。走出影院,虽重回日常,但志愿军的身影、他们的精神,已深植心间,化作前行的灯塔与力量源泉,时刻鞭策我们铭记历史、奋勇向前。
影片还细腻展现了战争中的温情一面。后方百姓为前线战士做棉衣、纳鞋底,一针一线里都是对亲人般的牵挂;战士们在战火间隙分享家乡带来的小物件,谈论着家乡的姑娘、田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冲淡些许战争的残酷;文工团姑娘们冒着危险到前线演出,用歌声与舞蹈慰藉战士们疲惫的心灵,这份文艺与战火的交融,是精神的滋养,让人心生温暖。
在后勤保障线上,同样有无数英雄默默耕耘。运输兵们驾驶着卡车,在崎岖山路、敌机轰炸下艰难前行,为前线输送物资。多少运输兵为保护物资,以身殉职,他们开着燃烧的汽车冲向敌人,用生命换来战友生存与战斗的资本。炊事员们背着沉重的锅灶,在炮火中寻找安全处为战士们生火做饭,一口热饭,是寒夜中的温暖,也是支撑战士们战斗的能量源。
国际合作与交流层面,影片也有所涉及。中朝军队并肩作战,结下深厚情谊,朝鲜百姓为志愿军提供掩护、情报,志愿军则为保卫朝鲜人民生命财产全力以赴,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在战火中淬炼得坚不可摧。同时,部分国际友人客观报道志愿军英勇事迹,让世界更真实了解这场战争,为正义发声,虽身处不同国度,却为人类和平汇聚起一股合力。
《志愿军》全方位、多层次地还原抗美援朝,让观众看到战争全貌,感受历史温度,收获精神滋养,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传承精神的时代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