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终拜名师
总之科举考试形式严格,乡试分三场进行,每场考三日,对考生的学识、才情与应试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乡试中,成绩最优者被称为“解元”,次之为“亚元”,第三至五名统称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
顾廷焕自己心里都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按照他的想法,各个方面都加深学习的话,中举及第,问题应当不大。
只不过排名就不好说了,这也是名师的重要性,诗赋、经义、策、论,无一可缺啊,还要再下一番苦功才行。
“嗯!不错,这里你可以这样破题…,叔恒你的策论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准,气势雄浑啊。”
余老太师接过顾廷焕恭敬递上去的课业,或是捋须,偶尔喝口茶,看到满意处,也会点头赞许,遇见有问题的,会再进行具体的指点。
总之顾廷焕听着老太师的点评和教学,每次他都觉得收获颇丰,等到回去之后,把学到的东西,重新掌握运用之后,所做的策论文章,都会比之前好上不少。
朝食的时候过去,等到老太师点评完了之后,差不多都已经临近午时了。
“老师,学生有事禀报。”
等到该请教的都请教的差不多,顾廷焕终于有时间说出念书的事情了,他带过来的礼物还在外面亲随手上捧着呢。
老太师没同意他可不敢让拿上来,不过昨日,他又“窃”了一首还不错的诗词,只能说不错,因为季节的原因,他绞尽脑汁才想了一首应景的。
“学生未来岳家盛家,请了大儒庄泽到他家书塾教书,学生想着只在家中学习,闭门造车,终是有些偏颇。
虽能时常和您请教,但大部分时间是比较闲的,所以学生想和您请示一下,过些时日,我就要去盛家书塾念书了。”
顾廷焕先是简单说明了原委,为免老太师误会,后面他就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这些时日以来,学生和您请益,收获良多,盛家书塾,我只是靠着近水楼台的便利,图个方便。
只是学生有几句肺腑之言,想请太师垂听,学生自幼时就苦心孤诣,习文练武一日都不曾落下。
索性勤能补拙,两年前侥幸得中生员,才有了进宫替外祖家求得赐封的机会,家族琐事已毕,学生自当秉承经世济国之志。”
天地君亲师,都是需要下拜的,话说到这里,火候也差不多了,余老太师也把顾廷焕之前说的消化了,所以顾廷焕迈出一步,就跪了下去。
“学生自少年时就立志,大丈夫当忠君爱国,经世济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师您如果觉得学生可堪栽培,学生愿拜您为师,望老师应允。”
横渠四句,顾廷焕在顾家初次见他大哥的时候,就盗过一次了,这次自然也没有什么两样。
等他的话语说完,这番豪言壮语,让本就对他极为满意的余老太师,下定了决心。
之前几个月,老太师愿意让他来请益,就是看在顾廷焕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文采,值得栽培。
几个月的时间,老太师也能看出他的天赋和努力了,今日说的这些话,老太师欣慰的捋须说道:
“老夫初见你时,就觉得叔恒你天赋非凡,为免你崖岸自高,心高气傲,才留了几个月的余地考教。
今日你这一番话,老夫才发现你确为良才啊,经世济民需要有非凡的能力,更要有做事的机会。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余老太师话语中途就从座位上起身,到了顾廷焕面前,伸手扶住了他,示意他起身,毕竟老太师年事已高,顾廷焕也配合的站了起来。
“今日你已立言,尚有立功和立德仍需努力,若你真心拜我为师,老夫愿试为之,我也想看看叔恒你未来的成就啊。
你的请求,我答应了。改日择个良辰吉日,老夫请一两个好友做个见证,叔恒你我再行师徒之礼,如何?”
这就是答应了,顾廷焕自然不会如何,他忙不迭的后退一步,拱手深施一礼。
“任凭老师安排,说来弟子今日正好有礼物奉上,春日复苏,景色迷人,学生在府中读书之时,偶得两首好诗,特来献给老师。
另外外祖知我欲拜您为师,特让我携了他珍藏的王摩诘的《雪溪图》,作为学生的拜师之礼。”
如果是老太师没有同意之前,顾廷焕把他准备的东西说出来,恐怕还会坏了事情,现在对方已经同意收自己为徒,他再说出来就合适了。
毕竟拜师总要有个形式嘛,何况拿出来的都是文人骚客比较喜欢的,徒弟送老师一幅画,算不上什么。
“《寒雪图》,叔恒啊!你以后可不用学那些阿谀奉承之人,先把诗拿来,老夫看看。”
画只是让老太师稍微动容了一下,他就让顾廷焕把准备的诗文拿出来,好鉴赏一番。
“是,老师,这是学生读书之时偶得,一篇名为《读书有感》,一篇为《春日》,请老师点评。”
《读书有感》不用说了,之前在盛府的时候,拿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让同为读书人的盛竑赞不绝口。
《春日》就是顾廷焕“窃”来应景的诗,他一边说着,一边赶忙对外喊了一句,在白云把盒子递过来之后,他先是取过画轴放在桌岸上,把装诗文的盒子打开,取出来递到了老太师的手中。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春日也不错啊!
不过和读书有感相比,还是差了一些,叔恒你诗才有时老夫都不得不惊叹,就是有时候这临场发挥,还是弱了一些。”
临时作诗,顾廷焕虽然学了挺久,的确在诗赋、经义、策、论这四项中,是最差的,临到科举的时候,顾廷焕也只能希望自己能记得相关的诗文了。
他最强的其实是经义和策论,超强的记忆力,经义自然不在话下,策论就是后世的熏陶了,毕竟喷子见多了嘛。
“是,老师容秉,这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学生就算是有时候想做好诗,也要有灵感呀!
好在经世济民用不上诗文,只是作为陶冶情操之用,老师您就不要见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