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高仙芝战败到平定安史之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13.意见

军中生活乏味,揭他人之短谈笑风生是一种令军中放松愉悦的放松。

不过凡事都需要有一个度。

而李嗣业对开玩笑的度把握得很好,差不多的时候在段秀实从钻地面演变为怒意时便适可而止。

“不说笑了,去老夫帐中谈正事吧,李宁,你也来。”

李嗣业忽然收起的笑意让营帐中陷入了肃穆。

李宁观察到原本有些许不快的段秀实控制住了情绪,对跟着的亲兵道:“莫校尉,先带弟兄们回去休息吧。”

“喏!”他的亲卫长抱拳退出营帐。

这一幕令李宁越发笃定李嗣业与段秀实的私下关系应该是不错的,更是以李嗣业为主。

跟上起身离开营帐的李嗣业。

到了对方营帐时,入账的有近十人。

想必要么是跟李嗣业要好,要么就是属下了。

“唠叨了一路,想必诸位都知道他便是李宁了。”于营帐上首位置坐下的李嗣业平抬手掌,掌心向上指着李宁道。

坐于右侧下首的李宁应声起身见礼。

与营帐的将领寒碜了几声。

如果说高仙芝先前的是安西军大会,这会便是高仙芝手底下将领的小会了。

李嗣业没别的意思,既然打算将李宁当苗子培养,便打算此时开始让他旁听,积累经验。

他单刀直入道:“败后,算上先前攻城所损,外加葛逻禄的背叛,我军仅剩下一万两千可战之兵,节度使已有意撤兵,但大食的招降信却令节度使犹豫不决。”

“信中,大食大将齐亚德明确表述了葛逻禄二王子移地健与石国逃亡的王子石延丹想以我军被大食俘虏弟兄为人墙。”

“不为人子。”果毅都尉魏熙拍案而起。

李宁没有发言,他见过更加残忍的战争手段,那都是直接上化学的,区区人墙算得了什么。

但在这个道德高于一切的时代,移地健与石延丹的提议无疑引起了营帐的激愤。

他没在李嗣业与段秀实面上看到情绪有太大波动,或许是因为早已知晓,气愤过的缘故。

李嗣业抬起双手往下压了压:“齐亚德与大食的统帅艾布·穆斯林不曾采纳,反而给出了礼遇,想要招降节度使,节度使这才确定大食今晚不会进攻。”

魏熙凝眉:“会不会是大食使诈,趁我军放松警惕之时趁机发起偷袭。”

李嗣业略显失望:“我军睡觉不脱甲,就知军营中的警惕保持得不错,外边的大食士兵有风吹草动,岂能不被察觉。”

魏熙缩了缩脖子,跪坐回矮桌后。

军令是傍晚时下的,大战过后双方都处于紧张的氛围下,谁会放松警惕呢。

没人会去嘲笑魏熙,那是正常的反应,只是未经深思熟虑脱口而出罢了。

也算是为一部分想问同样问题的将领挡刀。

“将军,您是说齐亚德出卖了葛逻禄的二王子移地健与石国王子石延丹来换取节度使的信任吧!而节度使也因此才断定大食今晚不会攻击军营的吧。”

见李宁铺抓到关键信息,李嗣业捋须颔首,眼神中流露出喜爱。

“不错,正因如此。”

他的话很简洁,却让魏熙等将领用复杂、带着莫名,不知是嫉妒还是羡慕的情绪目光去看李宁。

收获了一波视线聚焦,李宁安分的坐好。

不是他怂,而是想听听李嗣业与段秀实这两个参加了大会的大将军还会说些什么。

好综合自己所熟知的历史来做一定客观的判断。

发挥自己的优势。

段秀实将欣赏的目光收回后对李嗣业问道:“老李,说说明日是支持主张撤退还是主张继续战?我看节度使更倾向于战。”

李嗣业有些无奈的叹息一声:“节度使之所以恋战,皆因圣人愈发好大喜功,你也知道,节度使早些年便是不守规矩,越过了夫蒙灵察,直接向圣人奏功,才一路高升至今日之位。”

“若战败之讯传回长安,恐影响节度使在圣人心中地位。”

这里的将领都被李嗣业视为心腹,藏着掖着只会让想主意的人想法跑偏,故李嗣业不做隐瞒,如实先说出自己见解。

陌刀兵的副将孙勇看不下去了,厉声道:“他就是想着自个,也不想想弟兄们,要不是有李宁,我们恐怕早就死了。”

当时,他统领中军的陌刀兵,又同为陌刀兵,他对李宁只有敬佩之情。

段秀实看着李宁,发现李宁只是在深思,没有插话的打算,开口解释道:

“有些事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我军虽伤亡惨重,但尚有一战的实力,且大食伤亡不少,如果我军撤离,却也是带不走伤兵,节度使也正是以这一事以及解决被俘虏的弟兄为由,想要再战一场。”

这两点一提出,问题上升到了道德问题。

校尉段恒道:“节度使所言,都是昔日协同作战的弟兄,岂是说抛弃便能抛弃的?”

被道德绑架的将领众说纷纭,有些道德水准高些,心中过不去的建议起李嗣业、段秀实支持战。

果毅都尉庞启却是不赞同:“慈不掌兵,今日我军损失惨重,再战可还有胜机?恐为鱼肉。”

李嗣业的亲卫队队长孟钧任正五品上的定远将军,他对李嗣业、段秀实建议道:“将军,要不跟大伙意见走吧。”

他的提议相对保守。

“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是为何意!”孙勇被这些人闹麻了。

李嗣没有第一时间采纳任何意见,沉默思考。

近十名将领见状各执己见吵了起来。

吵着吵着,李嗣业、段秀实脸色越发难看,但并没有阻止。

唯有李宁没有加入吵架的行列。

而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绪,同时不忘观察场中每个人的反应。

他清楚一点,就是这支安西军全军覆没了,也不会影响到高仙芝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

虽然代价是卸任安西节度使之位,可是回朝依然是右金吾卫大将军,掌握长安及皇城的巡逻,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呢。

如果再打,在骑兵、步兵数量皆不占优的情况下,就算唐军装备精良,可外边也留了不少甲胄,大食的统帅不会傻到不扒下那些甲胄穿戴为自己军队增添实力。

战败最后也是必然的结局。

他不知道在场的除了李嗣业与段秀实外,还有多少人能跟着高仙芝回大唐。

或者说因为自己今天的改变彻底改变历史轨迹,所有人都回不去,包括自己死在这里都是有可能的。

考虑到此役过后,大唐与大食会和好,继续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

往后再多的牺牲属于无谓、多余的。

李宁心里倾向不战,虽然撤退时还会有伤亡,总比全军载在这里好。

有时候,撤退并不是件坏事。

不过,他得确定一件事,他起身对李嗣业抱拳道:“将军,我军远征,今日遭了葛逻禄背叛,又损失惨重,恐怕没有多少将领愿再战吧,只是节度使一意孤行。”

李嗣业想了想当时的情况,没什么隐瞒点头道:“的确如此,节度使想要用胜利的战报讨好圣人,本来毕思琛、程千里等将领提议退兵,但节度使翻了他们的旧账,才获得毕思琛、程千里等人支持。”

了结始末后,李宁正了正神色:“属下有一提议,不知可行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