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卷六:新程·奋进
沈逸尘一家历经重重磨难,终得片刻安宁。但他们明白,风雨过后虽现彩虹,前路却依旧漫漫,王朝的复兴大业,不过才踏出艰难的几步。
凯旋的沈逸尘并未沉醉于荣耀之中,他一回京城,便一头扎进政务的梳理。朝堂之上,经此前动荡,诸多规制需重新整饬,官员人心也有待安抚。沈逸尘每日天不亮便进宫面圣,与皇帝商议治国良策,直至暮色深沉才拖着疲惫身躯回府。皇帝对他愈发倚重,常感慨道:“沈爱卿,朕之江山,幸有你这般股肱在侧,方能屡渡难关。”沈逸尘却伏地叩首:“陛下,此乃臣分内之事,为君分忧、为国效命,臣万死不辞。”
林婉清在府中亦是不得闲,她悉心操持家务,将上下打点得井井有条。见沈逸尘日夜操劳,身体渐显憔悴,她心疼不已,每日亲自下厨,烹制滋补膳食,又在书房备下提神的香茗,让沈逸尘归家能稍作休憩。儿女们也在各自道路上奋进,沈钰在朝堂历练愈发成熟,处理政务时条理清晰、果敢决断,诸多老臣见了,都暗自点头称赞。沈萱则醉心于书卷,她深知女子虽不能如男子般朝堂论政,但可凭学识涵养,在幕后为家族、为朝堂添一份助力。她常与京城有才学的女子们雅集,探讨经史子集,偶尔听闻朝堂之事有所争议,便以诗词文章委婉表意,引得士林侧目,赞其才情不凡。
然而,王朝欲腾飞,仅靠朝堂安稳远远不够。民生之事,迫在眉睫。沈逸尘深知,历经战乱与朝堂纷争,百姓生活困苦,农桑荒废,商业凋敝。一日,他向皇帝谏言:“陛下,欲固国本,必先富民。当下之急,当兴水利,促农桑,振商业,使百姓仓廪实、衣食足,方可保我朝长治久安。”皇帝深以为然,当即下旨令沈逸尘督办此事。
沈逸尘领旨后,亲赴各地勘察。他身着粗布麻衣,脚踏泥泞,与农夫交谈,了解土地实情;又与商贩商讨,探寻商业困境。数月间,他走遍大江南北,归来时,带回详尽规划。他在朝堂上力陈:“于农桑,当在黄河流域修筑堤坝、开凿沟渠,引灌溉之水,保丰收之望;于商业,应在京城及各大郡县设立市集,减税赋,兴商会,促流通之畅。”朝堂上虽有杂音,有旧贵族贪恋土地赋税不愿变革,有保守官员担忧民风趋利,但沈逸尘据理力争,皇帝全力支持,新政终得推行。
林婉清得知沈逸尘的规划后,亦在京城动员各方力量。她联络城中富户商贾,晓以大义,劝其出资助力水利工程;又召集府中丫鬟仆妇,收集旧衣棉被,送往受灾或贫困之地。沈萱则组织一群年轻女子,绘制农桑知识图册,送往乡间,教妇人孩童识字、学农技。沈钰在朝堂为父亲的政策保驾护航,驳斥异议,推动政令落实。
新政推行初始,困难重重。地方官员执行不力者有之,豪强大户暗中阻挠者有之。在一处水利修筑现场,当地官员虚报工程进度,中饱私囊,致使堤坝根基不稳。沈逸尘巡查得知,怒发冲冠,当即严惩该官员,重新调配人手,亲督工程。又有豪强大户,仗着朝中有人,囤积居奇,妄图扰乱市集物价。沈钰暗中调查,联合刑部,将其一网打尽,抄没家产以充公用。
随着时间推移,成效渐显。田间稻麦飘香,市集商贸繁荣。百姓们对沈逸尘一家感恩戴德,乡间传颂着他们的善举。可沈逸尘并未满足,他深知王朝周边仍有隐患,教育普及亦刻不容缓。
此时,听闻海外有番邦诸国,科技昌盛、学术繁荣。沈逸尘奏请皇帝,选派青年才俊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技艺、思想,以备回国后革新图强。皇帝准奏,沈逸尘便在京城组织选拔,一时间,莘莘学子踊跃报名。沈萱也鼓励身边有才学的女子参与,虽遭诸多反对,但她据理力争:“女子之才,不输男子,若能学得海外新知,归国后亦可育人、辅政,为家国添彩。”最终,一支怀揣梦想的留学队伍扬帆起航。
在国内,沈逸尘又大力推动教育普及。他在各地兴办私塾、书院,聘请贤能之士为师,不论贫富子弟,皆可入学受教。为筹措办学资金,他带头捐出俸禄,林婉清也变卖部分首饰细软,沈钰、沈萱则在社交场合呼吁各界助力。
边疆之地,沈逸尘亦未松懈。虽战事暂歇,但他深知蛮夷部落只是蛰伏,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他奏请皇帝加强边防建设,增派兵力、更新装备,又在边疆设立互市,与周边部落通商,以贸易促和平,以交流化干戈。
岁月悠悠,数年过去,王朝在沈逸尘一家及诸多忠臣良将努力下,焕然一新。农桑兴旺,商业繁荣,教育昌盛,边疆稳固。京城之中,处处可见百姓安居乐业之景,孩童们朗朗书声回荡街巷。沈逸尘望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回首往昔艰辛,与家人携手走过的每一步都刻骨铭心。
林婉清站在他身旁,轻声道:“老爷,这一路不易,幸得我们从未放弃。”沈逸尘紧握她的手:“是啊,往后岁月,我们仍需奋进,护我朝永享太平。”沈钰、沈萱在旁,目光坚定,他们知晓,属于家族、属于王朝的新程,才刚刚开启,未来之路,将用热血与智慧,继续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