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人未生病时,疾病和身体是分开的,似乎跟自己没太大关系。但在得病的那一刻,即使小如“感冒”,也会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自己的渺小,甚至冒出一些悲观的想法。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徘徊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我们希望在健康一侧停留的时间更长久些。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变化,身体会向相反一侧缓慢靠近,有时还在加速靠近。生命是脆弱的,健康需要“健康行动”维护。人寿命的延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疾病始终是寿命长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健康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糖尿病人数上升,从儿童到老年人都可能发病,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见了,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影响着每一个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改变,体力活动显著减少,生活节奏加快的紧张环境等都显著影响着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在不断升高,早发糖尿病的形势十分严峻。在糖尿病发生前,我们能采取些什么预防措施呢?早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糖尿病和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主题倡议,要正确认识糖尿病及其危害,获得正确可行的糖尿病防控知识,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从预防糖尿病发病风险因素和疾病关键环节控制入手,完全可以有效减轻糖尿病给健康造成的负担与危害。
学习掌握自我筛查糖尿病发病风险及糖尿病判断标准是预防糖尿病的突破口。肥胖是引起2型糖尿病高发的突出危险因素,其本身也是一种疾病。腹部脂肪量增加称为腹部或内脏性肥胖,其危害更大,中国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就是腹部肥胖。此外,糖尿病更“偏爱”亚裔,肥胖更容易导致中国人患糖尿病。因此,我们要学习应用健康方式方法,尽可能避免肥胖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腹部肥胖。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空腹血糖上限)或任意时间点的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上限),应该尽早到医院检查诊断,积极防治。由于糖尿病早期可能不具有明显的身体不适,已经处在糖尿病阶段但本人尚未到医院确诊的情况也是多见的,大家要提高认知和警觉意识,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
糖尿病的危害包括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微血管病变如神经病变、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等。糖尿病与冠心病、脑卒中是共患疾病,其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家族史、肥胖、腰围、高血压等,60岁以上的男性更容易同时罹患。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得到有效控制。以健康饮食和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长期持久地遏制糖尿病、冠心病及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使人受益终身。
糖尿病被当作“冠心病的等危症”,即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健康危害相似,应该同等重视防治,严格控制体重、血糖、血脂及血压,遵循医嘱长期规律服用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与空腹血糖水平相比,餐后血糖升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更为显著,是合并冠心病患者风险评估的必要指标。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只能通过饮食控制联合药物治疗稳定病情。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降糖药物相关的低血糖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选择对心血管有益或无害的降糖药物。
此外,怀孕期间的糖尿病也较以前更多见。一种为怀孕前已确诊患糖尿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为怀孕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在本次怀孕期间才出现或确诊的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GDM)。积极防治是确保孕妇安全和后代健康的关键。
最后谈谈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合理选择葡萄糖生成指数(glucose index,GI)低的食物,更利于血糖控制。食物的葡萄糖生成指数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小时)体内血糖水平增幅变化的比较。GI值越高,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越大,反之,影响越小。一般来讲,馒头、米饭是高GI食物,豆类、乳类、蔬菜是低GI食物。如果适时将高GI食物替换成低GI食物,是有利于血糖控制的。
显然,一本书的篇幅是有限的,难以覆盖到糖尿病保健知识的各个方面,但还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读者的健康理念与智慧。尽管人人成为治病救人的医生是不现实的,但学习应用疾病保健知识,做维护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可以做到的,也一定能够做到。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一生远离糖尿病的危害!
周迎生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