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篇
第一章 未来产业总体概述
第一节 未来产业的内涵
从国际来看,“未来产业”这一概念最初提出于2019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的《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明确指出了有望在未来推动美国繁荣并有益于国家安全的新兴关键科技。该文详细阐述了美国对于未来产业的战略布局,强调了美国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保持领导地位的重要性,旨在推动美国在未来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美国和欧洲关于未来产业内涵的认识不断演进。在《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中,美国明确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科学、5G 四大技术方向。同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明确了六大关键领域作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互联、清洁和自动驾驶车辆,氢技术和系统,智慧健康,工业物联网,低碳产业,网络安全;并在2020—2021年通过一系列法案和计划,布局欧洲工业发展的未来愿景,以寻求在全球工业发展中再次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美国陆续发布了《2020年未来产业法案》、《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和《2022财年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和全局行动备忘录》等一系列文件,将美国未来产业拓展至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制造、生物技术、先进通信5个重点领域。同年10月,美国发布第一版《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标准战略》,以保持美国全球领导力为目标,明确了20项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包括高级计算、人工智能、自主系统、量子信息科学等。2022年和2024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对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进行了两次修订和更新,先后删除了2020年清单中的数据科学和存储技术、先进传统武器技术、医学和公共健康技术、农业技术等,以及2022年清单中的先进核能技术、金融技术等,新增了定位、导航和授时(PNT)技术等。
从中国来看,自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未来产业”,国家层面和地方陆续出台未来产业的相关文件,使相关人员对于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和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2021年3月,中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九章第二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中首次明确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同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来自8个省、直辖市的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成为首批建设试点,但并未对未来产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明确界定了未来产业概念,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各地方对于未来产业的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2022年年初,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未来产业的内涵及特征做出明确阐释:未来产业是由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所推动,在未来能发展成熟和产业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带动作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同年6月,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未来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确立了“产业梯次接续发展”的格局。
总体来看,未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定义,但主要聚焦于前沿性、颠覆性、战略性的产业领域,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性产业。
第二节 未来产业的特征
未来产业是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方向。其具备以下特征。
显著战略性。未来产业关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事关产业发展和安全,一旦成型,可能会影响国家发展和安全,对国家竞争力有战略性作用。
显著引领性。未来产业不仅可能引领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还将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全面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新方向、新路径。
显著颠覆性。一旦新的产品和服务业态形成,就可能出现新的发展赛道,发展成新的未来产业,颠覆原有的产业体系。例如从20年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就是典型的未来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很快会颠覆原有的汽车产业体系。
显著不确定性。未来产业高度依赖颠覆性技术驱动,而技术本身又存在诸多风险,导致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技术创新遭遇瓶颈,未来产业可能难以获得实质性进展。
第三节 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基本要求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长期目标是依托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4类产业领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业界普遍认为,新赛道才有新优势,新赛道才能构筑产业长期竞争力。作为4类产业领域之一的未来产业,代表着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新赛道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时掌握主动和先机,能率先形成在关键核心领域的先发优势,进而构筑长期的全球领先优势。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不同于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生产力方式,具有颠覆性创新驱动、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等特点,通过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发生“质”的跃迁和变革。未来产业具有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等特征,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高度统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二者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均高度依赖前沿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区别于传统生产力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是前沿新兴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未来产业主要以重大科学发现或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依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其技术性能更强、融合程度更深,代表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例如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作为未来产业的代表,正在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的革命性突破,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头。
均强调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涉及领域新,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以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领域、新赛道,将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发展未来产业是促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市场竞争加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挑战,中国传统产业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例如,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新材料、生物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等在医疗健康、娱乐消费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
均着眼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发展点在质优,其发展动力正从依赖传统支柱产业的持续扩张,转变为依赖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新兴技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持续融入与应用,正在带来更高的效率,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以更高的效率流向重点领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化迈进。未来产业将加速推动不同技术与不同产业在多个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催生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构建起跨界融合新范式,引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显著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内在动力,并孕育出经济增长新动能。
均强调绿色低碳、高效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未来产业也具备绿色低碳特征,强调依托新能源技术、绿色制造工艺及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荷,如依托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等新型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