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生设限:年轻人终身成长的42个高效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那些“愚笨”的大人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01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也没有太多的文化消费方式。我很小就喜欢看书,喜欢淡淡的书香,喜欢书中的文字为我打开的那扇通往未知的大门。每次上学,我都会把一本书或者几本连环画放进书包里,方便随时阅读。这些都是我从爸爸和叔叔小时候看过的书中挑来的,或者跟小伙伴借来的。翻开书的那一瞬间,我的心中会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快乐。在这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愉悦的心情中,我走入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几乎没有什么书面作业,只是偶尔有一点背诵的作业。

那时我们住在自建的客家民居中,爸爸妈妈带着弟弟住一个房间,我和妹妹住另一个房间。我和妹妹住的房间布局非常简单,只有床、书桌、茶桌和椅子。背诵的时候,我总是在书桌上放好语文书和一本课外书。爸爸妈妈是不检查作业的,但偶尔会来房间看一眼正在学习的我们。因为是在乡下,周围的环境非常安静,听到爸爸妈妈的脚步声,我就把语文书放上面;等爸爸妈妈走了,我就把课外书拿出来看。

有时看书看得太入迷了,没有留意到爸爸妈妈的到来,妹妹就会咳嗽一声提醒我,让我赶紧把书放好。

总之,他们从来没有发现我的“不务正业”。

因为这事,我总是得意扬扬地跟小伙伴说:我家有两个“愚笨”的大人,以为我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呢,其实,我是把家里能找到的书及班上同学那里能借到的书都看完了。

02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转来了一位姓郑的男同学。他面容清秀,朗目疏眉,性格有些内敛。刚转过来的那段时间,他不是很适应,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成绩也有点跟不上。因为我的成绩好,我当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老师让我辅导他,同时带他适应新的环境。于是,我带着他熟悉新的环境,告诉他学校的规定,和好朋友一下课就找他聊天,给他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也邀他加入我们玩的游戏……

他逐渐适应了我们班级的生活,成绩也追了上来。

六年级下学期,郑同学回家乡读书去了。回去后,他给我写了一封信。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收到一个男生的来信,也是我们班的女生中收到男生来信的第一人。班上轰动了。他们告诉了李老师,还告诉了我爸爸妈妈。为了证明清白,我决定把信交给李老师,但是,上交之前,我在信中“我很想念你”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了一句“也很想念老师和同学们”。

我在大家的推推搡搡中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有些难堪地递上了那封信。李老师仔细地看完了信,笑了笑把它还给了我,什么都没有说。围观的同学失望地散开了。

当喜欢“八卦”的同学们去我家“告状”时,我的爸爸妈妈正在家里用竹篾编织物品。听到同学们添油加醋地描述有男生给我寄“情书”这件事时,爸爸妈妈笑了笑就让我的同学赶紧走,别打扰他们干活。

03

因为小学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我参加了县里中学举行的“尖子生”选拔考试,然后考进了“尖子班”。

在这个班里,我遇到了班主任、语文老师——蔡恩强老师。

蔡老师是学校的优秀教师,被学校委以重任来带我们班。我们班不好带,因为班里有80多人,70多人是各乡镇像我这样考进来的“尖子生”,不习惯、不适应县城的生活;还有一小部分是本来就在县城,因为家境好,家人托了各种关系才进来的,他们的成绩参差不齐。

蔡老师在我们身上花费了很多心血。对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县城同学,蔡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希望他们的学习成绩可以追赶上来。而对待乡镇来的同学,蔡老师因为担心大家想家,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只是,当时从乡镇来的同学中,有几个同学因为抵不住游戏的诱惑,迷上了玩“老虎机”,那是一种投币之后就可以不停闯关、不停玩的游戏,那几位同学玩得不亦乐乎,连上学都不想来了。蔡老师上完课还得去游戏厅把他们一个一个找回来,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好好读书。

那个时候的我成绩还不错,但也很贪玩。初三的时候,我被安排跟我的好朋友同桌,我真是乐坏了。我的好朋友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一,我们俩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那一年,因为面临中考,各科老师都给我们印制了很多试卷。我和同桌做试卷做累了,就约好了一起去找班主任,跟班主任申请说,我们只做难的题目,简单的、反复做过的,就不做了。

蔡老师微笑着听我们讲完了诉求,最终没有同意我们的申请。不过,我和同桌还是决定用我们的方式反抗“题海战术”,把简单的题目放着,只做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蔡老师没有发现我们的小动作,这让我和同桌私下得意了好久。

虽然做卷子时有偷懒的举动,但我和同桌上课时还是非常认真的。中考的时候,我和同桌都考得不错。同桌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我也考上了当时非常难考的师范学校。

04

若干年后,我有了孩子,我的孩子也非常喜欢读书,也经常在写作业的时候偷偷看书。这个时候我发现,只要她把课外书放在课本下面,我马上就能注意到,更别提她离开了书桌躲在哪个角落里去看书了。

长大之后,有一次搬家,我看到了当年郑同学给我写的那封信。打开一看,天啊,“也很想念老师和同学们”这几个字,虽然能看得出来在努力模仿“我很想念你”的字迹,但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很多年后,当成为教师的我所在的学校实行“分层布置作业”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蔡老师,当年的那个优秀教师是真的没有发现我们的小动作吗?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了贪玩又开始有自主意识的我们?

有一次,孩子又因为偷偷看课外书被我抓个正着时,露出了惊慌失措的眼神,让我瞬间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看书有什么错呢?我的爸爸妈妈,可从来没有像我这样干着这么愚蠢的事情。

小学毕业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郑同学,也很少回忆起他,倒是经常想起李老师,感激他在小学期间给我播下的文学的种子,感激他对我毫不吝啬的关爱和鼓励。

后来有机会再次见到蔡老师,在蔡老师的回忆描述中我们才明白:他对我们的了解远比我们自己更多,他对我们的关怀和照顾也远比我们知道的多。

小时候,我们很害怕太聪明的大人,因为他们总能一眼看透我们的小心思,能第一时间发现我们的错误、指出我们的错误,然后狠狠教训我们;我们尊重他们,却也害怕他们,希望可以远离他们。而那些“愚笨”的大人,会让我们觉得原来再强大的大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也有觉察不到的地方,也有失误的时候。这样的发现,除了给到我们窃喜的感受,也给了我们犯错的勇气和成长的底气。

我终于明白,我当年以为愚笨的爸爸妈妈和我非常尊敬、怀念的李老师、蔡老师,他们是在以一种智慧的方式保护着我的自尊,呵护着我的成长。

而在孩子的面前,我也不需要那么聪明,一眼就识破他们的小伎俩,在孩子没有违背原则的时候,选择相对“愚笨”的处理方式,这样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

因为,这样的“愚笨”,这样“大智若愚”的方式,其实是来自大人对孩子的爱、尊重、鼓励和信任。

而爱、尊重、鼓励和信任是对生命最温柔的抚慰,无论是在心灵的深处,还是在生活的点滴中,这些爱、尊重、鼓励和信任都会让人产生更积极向上的心态。

当我们感受到爱、尊重、鼓励和信任时,我们会觉得被理解、被接纳,这会使我们变得更加积极、自信和乐观,会增强我们的勇气,以更加平静、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我想,正是他们对我的爱、尊重、鼓励和信任,让我的童年储备了足够的温暖,再也不惧怕成年后走过的任何一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