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外丹术的科学发展观
炼制丹药、追求长生不老——这个想法乍听起来,真是荒唐至极,像是古老的宗教迷信。但你知道吗?真理和谬误,有时候就差那么一步。历经近两千年的“烧炼”实践,许多虔诚的方士选择了远离尘嚣,隐居山林,在古老的道观中艰苦修炼,与毒气、烟尘作斗争。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他们无意中创造出了原始的科学,为古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化学的领域里,炼丹家们可谓是真正的“实验先锋”。他们用各种方法进行试验,研究的正是物质变化的规律。通过漫长的炼丹过程,他们逐渐积累了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为现代实验化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比如,关于汞的制取与还原,升汞、甘汞、汞齐的制备方法;还有铅霜、铅粉、铅丹的炼制,硫黄的精制,雄雌二黄的升华,砒霜的炼制,甚至用红铜和铁来帮助丹砂分解,炭则被当作还原剂来使用——这些都展示了炼丹家们对化学原理的初步认识。
更有趣的是,火药,这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竟然也源自炼丹之手。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硫黄和炭,恰好是炼丹家们日常使用的物质。东晋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都有关于火药的记载。而到了唐代,炼丹家孙思邈更是给出了火药的配方。于是,火药不仅走出了丹炉,还走进了战场,甚至穿越到西方。可以说,炼丹术就是近代化学的“雏形”,古代炼丹家们,恰是近代化学的先驱者。
谈到医药学,炼丹家和医药家的目标看似天差地别——一个追求长生不死的丹药,一个研究如何治病延年。一个是幻想,另一个则是科学。然而,古代的炼丹家和医药家们在方法上却是殊途同归,彼此相互借鉴,甚至有许多炼丹家本身就是医学巨匠。
比如东晋的葛洪,他不仅是炼丹家,还是医药学的大家,他所著《肘后备急方》提出了多种治疗疾病的药物和方剂,其中就有对天花、肺痨、麻风等病症的描述。而他在《抱朴子》中的“仙药”和“极言”篇,更是对医药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朝梁时,炼丹家陶弘景也撰写了《本草经集注》,总结了魏晋以来的草药学,并融合了历代名医的经验,为中国医药学奠定了基础。
唐代的道士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他的《千金方》更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实用医学百科全书。从整体来看,古代中国的医药学成就,很多源自炼丹活动的延伸,甚至最早的矿物药剂的合成方法,也多出自这些炼丹家的手笔。
至于冶金学,炼丹家的贡献同样不容小觑。在炼制“药金”和“药银”的过程中,他们竟然发明了砷白铜。
最早在西汉时期,茅山派的炼丹师用雄黄作为药剂,炼制出“丹阳伪金”;到了隋代,炼丹家苏元明提出了以伏火砒霜“点铜成银”的方法,这就是砷白铜的雏形。唐代时,炼丹家们已经相当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技术,丹书中有详尽的记载。
在冶金史上,流传下来的“灌钢法”,实际上就是梁代陶弘景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他记录了“杂炼生揉”(即生铁与熟铁混炼)等制钢的技术。至于水法炼铜,最初也源自炼丹家的“点金术”,唐代时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并且到了两宋时期,这一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水法冶金的雏形。
总的来说,外丹术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存在——它把迷信与科学融为一炉,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