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健康发展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城镇化是我国转型发展的汇聚点与着力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在城镇这个平台上统筹解决。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最大潜力和持续动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影响当今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美国的高科技。中国政府发展规划提出,实现小康社会,到2030年城镇化率由当前的50%提升到75%,按这个比率计算,会有3亿农业人口进入城镇。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实施这一宏伟规划相当于中国15年内的基本建设满足一个美国人口的规模的需求,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是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趋势来看,这一刚性需求还要持续很长时间,要满足人们对物质的刚性需求,我们必须寻求一条新的发展思路,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因此协同创新成为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思路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标志。党的十八大将新型城镇化确定为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必须以产业为支撑,通过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推进城镇化的合理分布,强化城镇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城市资源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做好城镇间产业分工与协作,培育城镇特色鲜明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生产要素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区域性品牌;加强城镇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提升企业规模竞争力。

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而且在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都要体现节能、节地、生态环保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同时,城镇化应注重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在城镇建设中,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城镇化是“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按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重要的是质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本书作者历经二十多年的城镇化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深知城镇化发展的复杂性。本书写作过程中,吸收了有关学者的研究理念与成果,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结合城镇化发展具体社会实践,通过学习不少地区的先进经验与具体做法,作者认为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协同推进,要按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在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时,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优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力,主要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智慧城镇”建设,拓展和有效利用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城市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广绿色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