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老龄化社会:中国日本共同应对的路径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日本少子化政策失败的原因:移植欧美模式的陷阱

日本在制定少子化对策时将欧美国家的模式原封不动地移植到日本,并作为其制度设计的基础范式。欧美国家的少子化对策是以其固有的习俗、价值观为前提而实施的:一是男女在结婚和同居前独立生活;二是女性在工作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是男女产生了爱情就应该在一起生活;四是父母的职责随子女成人而结束。但是,事实上日本并不具备这些前提。

一 “寄生单身群体”现象(自立精神薄弱)

笔者20年前之所以提出并强调“寄生单身群体”这一概念,是因为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南欧除外),子女在成年及完成学业后,不论男女,一般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而在日本(以及东亚诸国、南欧),子女婚前与父母一起生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日本年轻人的自立精神薄弱,尤其是女孩,更不愿意过独居生活。其结果是,当今日本百分之七八十的未婚者与父母一起生活。他们即便收入低,因为有父母提供的基本生活条件,也能享受高水准的物质生活。

在欧美国家,与单身生活相比,结婚、同居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更加轻松。与之相反,如果日本年轻人离开父母开始新生活,那么其经济紧张的风险就会增高。不可否认,“成年后和父母生活是理所当然的”文化对未婚化、少子化现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这一点上,日本与中国等东亚国家具有共通性。

二 日本女性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薄弱

在女性主义观念深入人心的欧美国家,女性会追求属于自己的职业、实现经济独立。由此,女性工作便有了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的意义。对于欧美国家的女性而言,为了工作而不结婚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因此支持其兼顾家庭和工作的政策是有成效的。然而,在日本,虽说女性的社会地位已有较大提高,但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观念仅对相对少数女性产生影响。多数日本女性的人生目标与其说是在工作上奋发有为,不如说是希望过上优越生活、好好培育子女。日本女性思想中“家庭经济主要靠丈夫支撑”的观念非常强烈,因此希望成为专职主妇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即便有工作的女性,一半以上都在从事计时工、派遣工等没有上升空间且收入低的非正式工作。在思考东亚国家的社会问题之际,女性居于管理层的比例低以及升学率低这两点上,韩国与日本非常相似。

三 爱情(浪漫的爱情)所占比重轻

在欧美国家,陷入爱情、热烈地追求人生伴侣具有很高的价值,这种恋人关系也包含了性欲的满足。因此,欧美国家的男女在交往时,爱情是基础,爱情以及性欲的满足成为双方一起生活、生孩子的原动力。

但在日本,爱情在两性交往中的价值并不高,至少在女性中有“爱他就不在乎他穷”想法的人不占多数。近年来,没有恋人、渴望寻找另一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多种调查也显示,对性没有欲望、不想恋爱的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四 对子女的未来负有很强的“责任感”——“不想让孩子受苦”

在对待子女的爱情方面,欧美国家与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没有太大差异。但在对子女未来的责任感方面,欧美国家与日本有很大不同。在欧美国家,父母的职责随着子女成年而完成。在多数欧美国家,父母原则上不负担子女的大学等高等教育费用。而且,子女成年后原则上也要独立生活。因此,养育子女的费用支出在子女成年后便告停止。即便育有多名子女,到其成年所需费用也是可以预估的。而在日本,父母为子女负担高等教育等高昂费用是天经地义的。并且,为了让子女有更加光明的未来,其校外补课费用也要由父母承担。这其中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希望其“将来的人生过得更好”(积极的想法)、“不使其感到痛苦”(消极的想法)。简言之,在欧美国家,只有养育子女的费用对父母构成经济负担。但在日本,父母不但要负担子女的高等教育费用,甚至对子女成年后的生活也要给予支持,这也成为日本父母的人生价值所在。“子女优先”这一观念,不仅存在于日本,也是东亚国家共通的特征。

总之,日本的少子化对策是以欧美国家固有的习俗、价值观为前提制定的,其对少子化的调查、分析和政策提案都没抓住未婚男女的真实心理,故成效甚微。在日本,子女在结婚前与父母共同生活,且不会受到指责;多数女性认为生活的价值在于过上优越的生活,而不是拥有一份工作;经济生活比夫妻感情重要,爱情不受重视,子女比爱情重要,对子女的职责延续到他们成人之后。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问题并非仅存在于日本,在探讨中国、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少子化问题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