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定义,一般是指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改善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等。[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越来越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一)国际经济形势变动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中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加紧与中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这迫使中国企业不断进行产业升级与技术引进。从国内来看,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中国需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产业做大、做强、做精,以应对国际经济挑战。今后一段时期,应不断拓展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使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健全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也需要中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产业转型升级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动加快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已逐渐由总量提升向内涵发展转变。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着中国新型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新型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影响着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因此,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劳动力市场形成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新型劳动力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对象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这种供需对象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速度。迫切需要针对新型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与需求进行分析与测算,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机理,进而掌握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理论关系与逻辑关系。

(三)产业转型升级下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共计2695.8万,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新招收大学生748.6万,全国拥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数共计1.9593亿。2001~2016年,全国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见图1-1)。

图1-1 2001~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2017年)。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因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而变得越来越严峻。通过分析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严峻。一是就业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应聘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导致这些企业的门槛越来越高,设定的招聘条件如“985”“211”高校、英语六级、户口限制等,都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望而却步,虽然他们中有很多优秀者。二是供求比继续上升。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统计,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7年度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情况,共有148.6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较上年的139.46万人增加了9.17万人,同比增加了6.58%。本次招录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7万余人,招录人数与2016年基本持平。报考与录用比例高达51.6:1,由此可见,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就业竞争压力也非常巨大。三是继续深造人数增多,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选择继续深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在考研招收名额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的报考人数201万增加了37万,增长18.41%。当然这里还不包括有一小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四是灵活就业、参军入伍和无业人员增加。近年来选择失业在家、参军、自主创业等的大学生有所增加。这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暂时躲避了就业,但是在未来还是要面临就业这个难题。也会跟下一批毕业的大学生争夺就业岗位。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大学生就业会面临长期的压力。

(四)产业转型升级下高等教育面临结构性问题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加速期,这个时期也将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产生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第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这种调整将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同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低端服务业、低端制造业的逐渐被淘汰,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导致传统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需求出现了差异性和选择性。由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各专业的就业率呈现一定变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加,“软件工程”专业在沉寂多年后“华丽逆袭”,成为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同时,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对工科毕业生的就业产生明显影响。从专业上看,大学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大学生所接受的专业培养并没有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出现了热门专业失业现象。《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其中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0%,仍然有30%的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二 研究意义

从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可以查找出中国长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原因,为缓解劳动力市场压力和调整高等教育政策提供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中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时期。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向集约型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第二产业在去产能背景下,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但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大大降低;第三产业却长期存在用工荒现象。这都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市场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因此产业转型对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对解决该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发展。

(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劳动力的供给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现有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新型劳动力的需求。中国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办学模式趋同和办学规模攀升现象。在办学层次上,追求将学校由中专变为大专,大专升为本科,学院变成大学;在办学类型上,高等职业学校想变成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院校想变成研究型大学;在办学规模上,追求学校规模大,追求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在办学目标上,追求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等。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职业型、技能型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之急需,而地方高校单一的办学模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2]高等教育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前调整政策,才能及时为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高等教育改革不能仅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应该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该包括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专业设置等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三)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如果说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或者说培养出的大学生不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高等教育将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难。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教育就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要改变大学生知识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以此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本书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探究其制约因素,以期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