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作干村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
作干村隶属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处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湟地区的西北部。
一 河湟地区的历史变迁
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东部黄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的农业区;作干村就位于河湟地区西北部的互助县。自西汉以来,河湟地区一直是青海的经济、政治中心所在,青海的农耕区大部分分布于此,大多数人口也聚居于此。
根据河湟地区地势的变化与海拔高度的不同,由低谷至山顶划分为河谷(又称“川水”)地区、浅山地区以及高山(又称“脑山”)地区。川水地区亦被称为“河湟谷地”,海拔为1700~2650米,地势平缓,气候较暖,水资源较为丰富,土壤亦较为深厚,是青海农业条件最好的农耕地区,孕育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河湟文化。浅山地区为海拔2600~2800米的山区,植被稀少,土质干燥,降水较少。浅山地区以上则为脑山地区,地势多狭窄陡峭,土地贫瘠,但海拔抬升造成气温下降,通常降雨量较大,植被以低矮草木为主,适宜畜牧业生产。[1]作干村就位于海拔较高的脑山地区。
河湟地区史前文化的发端是距今5200~3600年的龙山时代,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5000多年来,河湟地区经历了漫长的经济与社会形态变迁,自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公元前3200至公元前2700年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和公元前2700至公元前2400年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期,河湟地区为狩猎经济与原始农业经济并行。到了公元前2400至公元前1900年的马厂期,河湟地区居民则更倚重农业经济。公元前1636至公元前536年的辛店、卡约文化时期,河湟地区居民除在谷地保留少量的农业活动外,又开始利用河流上游高地的资源发展畜牧业。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时期河湟地区气候趋于寒冷干燥,直接影响到光热、降水条件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在种植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河湟地区居民只能走向游牧化,“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和食草动物畜养成为当时的主要作业方式。[2]
自公元前1世纪汉代将军赵充国在河湟地区屯田,中原人口开始以缓慢的速度逐渐迁入河湟地区。河湟地区移民的主要动力来自历代中原政权的移民政策,即以行政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3]明末清初,民众迫于战乱困苦,向河湟地区的移民大量增加。之后随着清政府荒田开垦、移民政策的推行,开始有中原居民自主西迁垦荒。清朝同治年间近12年的撒拉族回族战乱波及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许多汉族为躲避战祸而迁到了青海河湟地区,河湟地区人口大量增加。[4]土地垦殖由川水地区逐渐扩大到山坡、河滩地等,使河湟地区的农田垦殖在几十年中有了较大的增长。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主导了河湟地区,当地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了较之前发达的农耕文明,河湟地区的农耕文化日渐丰富。[5]
清末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方式的变化、垦殖面积的增加、垦殖范围从河谷地区向浅山和脑山坡地的扩展,河湟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到河湟居民的生活。[6]河湟地区的农业生产者多使用粗放落后的经营方式即原始的刀耕火种方法,通过在高山坡地烧草灰和挖草坡获取肥料,天然植被遭到破坏,耕地水土流失加剧,土质变差。至民国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的扩大及牲畜放牧,河湟地区森林草山面积缩减,自然生态平衡破坏严重,水蚀、风蚀严重。加之河湟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同时具有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区所特有的气象和地质特征,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河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7]
河湟地区历史上遗留的这些对居民生存不利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因素,如定居在不太适合耕种的浅山和脑山地区,以干旱坡地耕种为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加之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人口压力较大等,是河湟地区一些村庄尤其是浅山和脑山地区的村庄持续贫困,农民生活艰苦、相当一部分人仍处在贫困状态的历史性原因。这些历史性的致贫原因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消除。
二 海东市的基本情况
作干村隶属于青海省海东市。海东市位于青海湖之东,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东西长124.5公里,南北宽180公里,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现辖两区四县,总人口178万,汉族和藏、蒙、回、土、撒拉等18个少数民族聚居。
海东市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气候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降雨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区及山区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黄河、湟水河谷地带较温暖。海东市矿藏和水能资源丰富。储量较大的主要有石灰石、钙芒硝、石膏、石英石、白云岩等。水能资源丰富,黄河、大通河、湟水河有大量水电资源,是青海重要的能源基地。
海东市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该区域人口相对集中,是青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之一。2017年末,海东市常住人口147.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5.2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7.55%;乡村常住人口91.8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45%。全市户籍人口171.98万人,常住人口低于户籍人口,可以说海东市已经是一个人口净流出的地区。
“十二五”期间,海东市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73.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84.4亿元,年均增长1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产业结构在“十二五”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二产比重增加,一产和三产比重下降,由2010年的20.7∶38.9∶40.4调整为2015年的13.8∶50.2∶36.0。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3∶47.4∶3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737元。全年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54.9万人次。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2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4654元,经营净收入2379元,财产净收入86元,转移净收入2603元,四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8%、24%、1%和27%。
海东市目前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地区,有5个县(区)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互助县为其中之一。“十二五”时期,海东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73.87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9.07万人。2015年,海东市通过精准识别,重新确定了400个贫困村、5.6万贫困户、21.8万贫困人口,占海东市人口的比重为12.2%。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贫困户致贫原因多样复杂,且大多分布在边远、深山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交通极为不便,扶贫开发成本较高,意味着海东市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最艰难的攻坚阶段。
三 互助县的基本情况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海东市北部。县境内达板山脉的青石岭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把全县自然地分为两大地形单元,一般习惯称青石岭东北部分巴扎和加定藏族乡为北山或后山,把青石岭西南部分统称为前山。作干村位于互助县北山。
互助县境南端是湟水河谷盆地(当地称为川水地区),向北是浅山丘陵、中高山,中北部是海拔4242~4374米高的龙王山、仙米达坂山和东砚山,高差达2274米。其中,县境南部川水河谷地,海拔2100多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浅山丘陵和中高山区,海拔2200~2700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2.7%;北中部高山区海拔为3300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3%;脑山滩地为中高山及山间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占全县总面积的7.3%。作干村所处的林川乡位于海拔较高的北中部高山区,属于脑山地区。
互助县境内无湖泊,有大小天然河流8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除流经的湟水与大通河外,其他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境内河川污染较少,水质良好。境内水资源受自然降水不均的影响,加之缺乏植被覆盖的自然调蓄能力,地表水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冬春季为枯水期,夏秋季为丰水期,会出现洪水灾害。
互助县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季风和寒流影响,夏季受东南沿海台风影响。平均气温为5.8℃,极端最高气温为30.3℃,极端最低气温为-26.9℃;年日照时数为2581.7小时,无霜期114天,年降水量477.4毫米,年蒸发量1198.3毫米,年相对湿度63%,年平均风速0.9米/秒,雷暴日数39天。
互助县土类、土种共有11个,耕地中绝大部分为壤土,黏土比例较小,在河流两岸也分布有极少量的砂土。全县绝大部分土壤为石质性土壤,以轻石质、中石质为主。互助县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72%。其中,林业用地占总面积的31%,牧业用地(草场)占总面积的20%,特别用地占总面积的2%,暂不用地占总面积的25%。全县现有耕地110万亩,其中水浇地、浅山地与脑山地各自所占比例约为13%、58%和26%。
互助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2014年全县总户数114709户,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互助县土族人口最多、分布最为集中,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2016年,互助县地区生产总值10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10元;略高于海东市的收入水平。
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被国家纳入了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范围。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2015年全县确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村118个,精准识别贫困户13796户48523人,贫困村比率为40.1%,贫困户比率为15.8%,贫困发生率为14.1%。按照“十三五”的脱贫目标,互助县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较重。互助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目标,精心编制了《互助县脱贫攻坚方案》和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积极整合资金,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培育、社会保障兜底等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互助县整合资金1.42亿元,为五十镇班彦村、林川乡作干村等5个乡镇8个村配套了水、电、路、卫生室、畜棚等设施,实现了一次规划建设、彻底改变面貌的目标,受益群众达719户2694人。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调研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林川乡作干村是互助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重点实施村。
互助县综合运用产业资金引导、金融扶贫支持、互助资金撬动等措施,帮助和鼓励贫困户实施特色种养、三次产业、资产收益、劳务输出、光伏扶贫等多元化产业项目,助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互助县建设了精准脱贫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基础数据和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等精准管理,为实施“一户一策”和“一人一策”精准脱贫提供了大数据支撑。2016年顺利实现28个贫困村退出、3031户10421人脱贫的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较2015年降低了2.6个百分点,达到11.5%。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46元,较2015年增长19.5%。
四 林川乡的基本情况
林川乡位于互助县北部,距县城10公里,北靠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邻台子乡,总面积153平方公里。全乡平均海拔2600~4345米,年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550毫米左右,属浅山至脑山地区,海拔高、气温凉,无霜期短,多雨雪和霜冻,自然灾害频繁。
1949年沿旧制设林川乡,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林川公社,1983年改设林川乡,2006年原边滩、林川两乡合并为林川乡。合并后,乡办公地点设在原林川乡昝扎村。目前全乡共辖21个行政村,设11个村委会,有170个合作社,共计6729户25296人,居住着汉、土、藏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84%。2016年,林川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80元,比互助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约20%。
林川乡总耕地面积83563亩,人均耕地面积3.3亩。大田作物种植以青稞、燕麦、油菜、马铃薯为主,部分村可以种植小麦、豌豆和蚕豆,一年一熟。201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90582亩,其中将近一半为油菜,近1/4为马铃薯,其余按播种面积依次为小麦、果品、特色蔬菜、豆类、青稞等。
互助县北部山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全乡牲畜饲养户主要为小规模分散养殖,达4000多户,主要养殖品种为猪、牛、羊等。互助县是青海唯一的地方猪种“八眉猪”的中心产地。该品种属华北型猪种,头狭长、耳朵下垂、额有纵行倒八字纹,故称为“八眉猪”,当地人又称其“大耳朵”。互助八眉猪在青海约有4000年的驯养历史,是高原特定环境下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地方猪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互助县农户几乎家家养猪,那时,互助土猪肉占据青海猪肉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猪价波动以及洋品种和外来猪肉竞争力提升,互助八眉猪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优势。肉牛和奶牛养殖逐渐兴起。
全乡林地面积为10.9万亩,其中林地1.6万亩,灌木林地8.2万亩,未成林林地0.2万亩,宜林地0.9万亩。林地面积中,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9.8万亩以上,占全乡林地面积的90%,涉及全乡21个村。生态环境良好,有作干水库、贺尔河滩等自然风光。
长期以来,林川乡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缺乏第二、三产业。近年来,借助于互助县境内金圆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林川乡唐日台村的石灰石矿山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周围农民群众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乡村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原边滩乡政府所在地保家村、原林川乡政府所在地贺尔村以及现乡政府所在地昝扎村,这三处商铺众多,经营项目多样,包括土产杂货、五金加工、蔬菜水果、餐饮等,能够基本满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所需。
全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全乡21个行政村中,通有线电视16个,通公路17个,通宽带18个,通电话19个,自来水受益村20个,有集贸市场1处、休闲健身广场9所。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小学17所(其中完全小学2所、中心学校1所),小学教师113人,小学在校学生1364人,幼儿园、托儿所4个。互助县第六中学设在现乡政府所在地昝扎村。乡范围内有卫生院2所、执业(助理)医师11人,医疗设施比较齐全,医疗队伍健全。乡村养老设施也逐渐建成。2016年,林川乡整合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整合水洞村等8个村61户农户危改项目,建成了8个幸福院。
2015年,林川乡确定了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村比率为47.6%,有精准识别贫困户934户3087人。建立了10个扶贫工作队进驻村庄。2016年的精准脱贫目标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减少为8个,112户精准识别贫困户脱贫、340人脱贫;2017年的精准脱贫目标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390户精准识别贫困户脱贫、1283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