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 研究意义
(1)有利于深入研究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生计可持续问题。农业转移人口生计可持续问题虽然已经受到关注,相关研究从不同侧面对农业转移人口生存、生活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也做出了相应的政策研究,但是仍缺乏将不同方面进行有机整合的研究框架。同时,改革开放后40年的城镇化建设,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问题逐渐从以基本生计为主,转换为生存和发展并需的局面。本书基于农业转移人口的特点,着重关注城镇化对农业转移人口生计及发展问题的影响,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不仅为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可持续生计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还将生计问题拓展到确保农业转移人口立足城市的发展问题,同时也是对可持续生计以及城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完善与拓展。
(2)有利于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陕西省农业转移人口服务管理研究的新范式。在城镇化背景下,以多学科交叉科学研究为途径,以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为导向,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及其服务管理需求为核心,探索通过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机理分析、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创新等,有效推进陕西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服务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提出研究、实践的综合路径和非线性创新模式,以促进改善陕西省农业转移人口生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本书坚持宏微观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相互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的研究范式,是丰富社会管理的创新体系的有益尝试。
(3)有利于丰富农业转移人口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应用领域。农业转移人口是一个涉及包括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公共治理等在内的众多学科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领域,其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线性的,而且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及其生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容易受到社会、政治等环境影响,而这些环境因素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且伴随着巨大的地区与群体差异。本书将人口学分析、统计分析、内容分析与管理、公共政策中的有关理论统一纳入农业转移人口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综合应用公共政策分析和仿真预测分析等多种方法,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生计可持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不仅可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生计与发展可持续复杂性研究的需要,而且拓展了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领域,为转型期社会其他弱势群体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 研究价值
(1)为陕西省农业转移人口可持续生计的服务管理提供现实依据。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而各部门依据自身的管理重点掌握了农村居民和农村就近流动的农民工群体以及转换户籍的“农转非”居民人口的不同个体信息和资料,这些信息获得的渠道、内容和用途不同,相互之间印证困难,不协调之处甚多。本书对现有不同口径、不同标准的数据进行统一、标准化处理,并通过调查补充一定数量的微观数据和质性数据。这些数据不但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而且也为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展示,有助于有关部门全面、准确地掌握陕西省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学特征、生计状况,为完善和评估农业转移人口可持续生计的服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为陕西省农业转移人口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服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最终落脚点是人的市民化,因此不仅需要解决其基本生计问题,最终需要解决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本书从生存和发展两个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整体需求,研究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现实性。农业转移人口的服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中国民生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农业转移人口的可持续生计发展中,核心目标是促进流动激活社会活力、通过群体交融达成社会融合、获得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本书改进和发展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探讨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可持续生计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服务管理因素及其诉求,并系统总结目前农业转移人口服务和管理模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将在微观和宏观层次为农业转移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政策和国家战略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3)为陕西省“三农”问题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管理提供政策支持。陕西省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了陕南、陕北、关中各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供给和政策制定具有差异性。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旨在通过政策调整和布局,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的可持续生计与发展能力。本书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生命历程的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政策梳理、评估,识别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可持续生计与发展的核心政策,结合相应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发展与社会保障政策调整,为陕西省农业转移人口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管理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