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1.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新阶层”理论
梳理现阶段“社会新阶层”理论研究发现:以往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快消业、房地产业等传统领域的私营企业主、管理人员等新阶层,而对1994年以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强大的造富浪潮下出现的一批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得较高地位的技术新阶层群体的关注不多。因此,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地位获得问题,能够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新阶层”理论。
2.促进了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等学科都非常关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地位获得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期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始向中国深入和蔓延时,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出版社等研究和出版机构就敏锐地发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未来中国的巨大影响。为此,陈树楷、孙延军、彭祖钤、傅骊元、秦麟征等人通过各种途径翻译或编著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秘密》《信息社会论和新技术革命》《计算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社会结构》等著作。这个时期该话题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由于历史和现实及其他学科重建、发展以及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等多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至今地位获得研究主要一直属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但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入而广泛的影响,他们发现脱离了哲学的研究始终无法摆脱认识的局限,不能把握好该问题的本质。因此,利用科学技术哲学“兼收并蓄”优势研究地位获得问题,能够促进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发展。
3.增强了STPP理论的解释性和现实性
在科学技术哲学中,STPP(Science,Technology and Public Policy)是“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的英文缩写。它主要是通过从实践论而非知识论的方法,坚持科学技术审度立场、对公共政策保持平衡效率和公平的原则、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最高宗旨,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应用公共政策杠杆,让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让科学技术惠及全社会。[45]因此,社会转型时期,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问题,进而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公平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能够增强STPP理论解释性和实践性。
4.推动了多学科理论的交叉和融合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个体的专业技能获得、就业机会实现、交流沟通、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财富获取以及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有着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出现了许多依靠单一或者某两个学科理论无法预测和解释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需要使用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理论支撑来解释。因此,系统地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以及背后的深层问题能够促进多学科理论的交叉和融合。
二 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实现科技哲学理论的现实价值
“没有应用,就没有前途”。[46]地位获得问题实质是阶层问题,而阶层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47]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回答和研究,往往具有现实价值。在旧中国向新中国的革命历程中,毛泽东的第一篇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就是把马列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结果。通过剖析社会分层与新兴崛起社会阶层的关系,让共产党和仁人志士充分认识了中国国情尤其是阶级特征,[48]提出了符合国情的革命战略,从而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正如习近平所说: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9]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地位获得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摆在公共决策者和社会大众以及技术群体面前的重大的社会公共问题。因此,研究该问题能够科学认识到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和地位获得机制,寻找到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的生存和发展土壤,把握住互联网信息技术变革中的主动脉,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2.有利于为国家现代化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地位主要由专业技术地位、职业地位、社会经济地位等要素构成,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房、通行、医疗、教育、发展机会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其不仅是人民群众“获得感”重要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2015年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实质上就是对地位获得问题的关注。面对日益加剧的阶层固化问题,要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中“冲破阶层固化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全面深化改革扫清障碍”[50]目标,就必须对优势群体的地位获得问题进行研究。因此,研究代表新兴生产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技术承载者的地位获得问题,能够为深化改革以及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