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大朝会
“平西伯吴三桂光复京师,复君父之仇,功莫大焉!”
“平西伯铁血丹心,可照汗青!”
“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借兵力之强,尽歼闯贼!”
“古有唐借回纥平定安史之乱再造盛唐,今有我大明借建州东虏荡平逆贼,这是中兴之兆啊!”
“平西伯乃中兴之臣,我大明之幸!”
“形势一片大好!大好啊!”
,,,,,,,,,,,,
闻听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趁胜追击,一举拿下北京后,南京奉天殿上的几百名大臣纷纷喜笑颜开,甚至一些大臣激动的泪流满面。
原本庄严的朝堂,竟然有些像菜市场,平日里最讲究礼法的大臣们都显得有些失态,纷纷交头接耳,根本没有注意到坐在龙椅的男子。
坐在龙椅上的男子,看着眼前的一切,最开始目光有些茫然和疑惑,然后惊讶和沉思,最后取而代之是深沉和坚定。
这一切变化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大臣们根本没有注意到龙椅上男子的目光变化,就连站在旁边低头侍候宦官也没有发现。
随着原主人记忆的融合,以及朝堂上不断传入耳中的议论声,一个可怕的事实出现了。
“居然穿越到了南明第一任皇帝——弘光帝朱由菘的身上。”
崇祯自缢煤山,明朝灭亡,同年,南逃的福王朱由崧被拥立为帝,南明开启。在到咒水之难,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缅王献给吴三桂,最后被弓弦勒死,南明覆灭,历经四帝,国祚18年。
作为南明第一任皇帝的朱由菘,仅仅只当了一年皇帝,就被一路平推攻破南京城的多铎俘虏押回京都斩首。
第二位皇帝朱聿健,也就是隆武帝,情况和朱由崧差不多,当了一年皇帝,在福建被抓,不过还是有些骨气,绝食而亡。
第三是比较透明,绍武帝,三个月左右。
最后一个就是小有名气的永历帝朱由榔,一路逃跑,勉强维持15年左右。
“呵呵,南明!”
穿越到南明不可谓不是天崩开局,南明可不是南宋,偏安一隅也可延续152年,就算到了最后,能够让世界征服者的蒙古铁骑消耗了差不多半个世纪才被打败,蒙古还搭上了一个大汗。
清军征服南明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可谓一马平川,所到之处,开门献城,官员跪迎,军队投降,号称拥兵80万的左良玉部,没有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
就算遇到扬州等一些敢战之城,也是轻松破城,然后屠城,人头滚滚!鸡犬不留!更别说女人和小孩!
南明的处境完全不同于南宋,南明已经烂到了骨子里面,走到华夏帝制特色——三百年历史周期律的尽头,气数已尽,就算朱元璋、朱棣来了也无回天之力,这就是一个无解的死局。
“陛下,平西伯忠勇可嘉,臣建议立即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赏赐白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
就在朱由菘脑海中不断回忆关于南明的历史时,一名身穿七品青袍的六科给事中上前一步,清清嗓子,微微躬身启奏。
随着这名言官的启奏,原本有些吵闹的朝堂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文武百官纷纷闭嘴,看向坐在龙椅上的朱由菘,在等待这位言听计从弘光帝表态,然后就拟定圣旨,封赏吴三桂,再通过吴三桂这条线联虏平寇。
按照历史,朱由菘确实派人护送几十车的白银、珠宝和粮食北上送给吴三桂,当然这完全就是肉包子打狗。
朱由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扫视一眼朝堂下黑压压一脸期盼看着自己的文武官员,立刻心中就明白了。
“看来今天应该就是为联虏平寇这事而来!”
一般而言,皇帝上朝,并非影视剧中几百人,上千人,因为能够有资格面见天子议政的人并不多,平常只有五六十人,最多也不过百人。
今天至少有好几百人,那就是大朝会,只有在商议重大事情时候才会开大朝会,也就是上朝的条件可以放宽。
按照历史走向来看,从南明的建立到灭亡一直都在党争和内斗,但是大家却又在和清军议和这件事上出奇一致,就连史可法这样忠义之臣也全力支持联虏平寇。
更别说那些弄权奸臣,完全就是想学南宋,划江而治,继续享受江南的富庶,至于北方故土,沦陷就沦陷呗,又不关我一毛钱事。
甚至还暗中窃喜,南京顺利转正,自己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在所有人看来,关外的清军不足为虑,毕竟满打满算八旗军不到十万人,这还是抽调整个满洲三分之一人口组建的军队,兵民比例几乎达到恐怖三比一。
这样的比例太脆弱了,只要大败一次,整个民族都会元气大伤,根本无力再战,类似的事件在少数民族身上已经发生过无数次。
但是任谁也想不到,清军在一统华夏的战争中,都是投降的明军作为先锋炮灰,从清军入关以后到灭掉南明,真正的满八旗损失不到一万人。
也就是说仅仅付出不到一万人的代价就赢得了大好江山,当然这得归功于投降清军的几十万明军。
朱由崧没有回答,启奏的给事中也不敢乱动,只是站在原地,保持微微躬身的姿势。
一时之间,整个朝堂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
站在靠前的官员,微微转头,向后面一名红袍绣云雁官员使了一个眼色。
这名绣云雁四品文官立刻斜跨一步,躬身启奏:
“平西伯吴三桂乃我大明肱股之臣,居功至伟,理应厚赏,臣愿亲自前往北京封赏!商讨联虏平寇之策略!”
又是一名红袍绣孔雀大臣斜跨而出道:“臣,附议!”
随着这名三品官员站出来,一时之间,整个朝堂之上,立刻响起。
“臣,附议!”
“臣,附议!”
,,,,,,
这一看,足足有五分之四的官员出列支持联虏平寇,剩下的五分之一,也并非反对联虏平寇,而是因为身份,并没有表态,毕竟大佬都是最后发言,一锤定音!
站在前列的内阁首辅马仕英、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左都御史李沾都是联虏平寇坚定的支持者,现在却一言不发,稳如老狗!
朱由菘面无表情,用一双深沉的眸子静静扫视文武百官,心中却是一阵暗暗叹息。
“好一个联虏平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