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统天下刘伯温
伯乐都喜欢千里马。1360年,朱元璋在应天听说乡下有个叫刘伯温(即刘基)的人,很有能力,据说此人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博通经史,未卜先知,洞察古今,呼风唤雨,简直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样的人才正是朱元璋需要的呀,便赶紧派人去请,还真请来了。
刘伯温家境不错,而且有深厚的家学渊源,祖辈中就有做官、做学问的,天文地理都有涉猎,所以刘伯温从小就天资聪颖,读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也是七行俱下。古代的书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书写格式,刘伯温居然一眼看七行,而且看两遍就能背诵,简直就是神童!不仅如此,别人看不懂的书,他不仅能背诵,还能根据意思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很是奇怪,以为他以前学过,又拿别的书来考他,他还是一样一看就能懂能背。老师心中暗自称奇:了不起,将来一定是个牛人。
◆知识链接
伯乐
伯乐原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相马人,现在把善于识别人才的人称为伯乐。
刘伯温23岁中了进士,做了官。虽然他聪明又有能力,当官也能为民做主,是个不折不扣的清官,很受百姓爱戴,但是他自己却很不开心,因为元朝末年,官场腐败,他这样正直的人在官场很吃不开。所以他就辞了官,到各处游山玩水,和一些同样不得志的文人吟诗作画,消磨时光。

▲刘基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知识链接
七行俱下
七行俱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成语,说的是读书可以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在《南史·宋孝武帝纪》中就记载过这样一句话:“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朱元璋派人去请他,但是刘伯温不去,因为他对当官没什么兴趣。朱元璋可不是刘备,不会三顾茅庐。不来?不来就抓来。刘伯温一看,不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还是聪明点吧,什么都没有生命可贵。从此他就做了朱元璋的谋士,朱元璋虽然不识字,但是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刘伯温给他出谋划策,朱元璋想到的,刘伯温都想到了,朱元璋想不到的,刘伯温也能想到。在与陈友谅作战时,因为陈友谅手下兵精粮足,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不是陈友谅的对手,只有刘伯温看出陈友谅是外强中干,不得人心,而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他不仅给了朱元璋信心,还给朱元璋出主意,让康茂才诈降陈友谅,诱使陈友谅进入朱元璋的埋伏圈,最后大败而归。
在刘伯温和众多谋士,还有各路猛将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当上了皇帝。按理说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可是立了汗马功劳的,虽然不像猛将常遇春、徐达等人在战场上拼死搏杀,但是,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的本事是别人没法比的。眼看着那些个将军谋士个个都封侯了,刘伯温的官位却比别人的低,和他的功劳很不匹配。为什么呢?不是朱元璋不给他,是他不要。他不以功高而自居,主动谦让,其中原因一方面是他淡泊名利,还有就是他太聪明了,知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他在给自己留后路,等哪天朱元璋看他不顺眼了,可以及早抽身。虽然如此,事情的发展还是没有如他所愿。

刘伯温虽然通晓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有一个很鲜明的性格,就是嫉恶如仇,不徇私情,这种性格在古今中外都是很难混的,因为太容易得罪小人了。
有一年,朱元璋赶赴开封府平叛,走的时候他下了一道“求贤令”,面向全国各郡县征召贤能才智之士,由中书省承办。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有些不学无术的人也想冒充贤才去混个官,因为想当官发财呀。在长洲县有个富豪韩复礼,他的儿子本来大字不识一个,他却花了三千两白银,买通当时的丞相李善长的同党,也就是中书省的五品都事李彬,把他傻乎乎的儿子安排到吏部当了官。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偏偏这事让人告到了御史中丞刘伯温那里。刘伯温二话没说,就派人把李彬抓了起来,而且连夜审讯,证据确凿,就把他关进了监狱。
◆知识链接
烧饼歌
相传《烧饼歌》是明朝护国军师刘伯温与朱元璋对明朝国运的一首预言诗歌,由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它不仅揭示了明朝的历史发展,甚至对明之后的历史都做出了推测。
刚开始人们都不明白预言的意思,认为是刘伯温胡诌的,可直到事情都一一发生后才恍然大悟,自此《烧饼歌》被视为神撰,在民间流传很广。
李彬是李善长的心腹,大家都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御史台的同事都劝刘伯温网开一面:“李相国是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皇上都要敬他三分,这件事皇上知道了说不定也不会杀李彬的。”刘伯温目光深沉地盯着一个同事,说:“大明朝一向以济世安民、拨乱反正为己任,到了一统四海之后,却要和腐败的元朝一样,官官相护,残害百姓吗?”他这几句话说得御史台的人都无话可说,没招了。
李善长也坐不住了,他亲自坐着轿子跑到刘伯温的府上,带上一块名贵的鸡血玛瑙,连夜给刘伯温送来了。

▲明代官吏常服
刘伯温微微一笑:“俗话说,无功不受禄,我实在是不敢接受您李丞相的一番美意,您还是拿回去吧。”
李善长一看刘伯温不吃这一套,索性实话实说,让刘伯温放过李彬,希望刘伯温念他是初犯,就饶了他吧。
刘伯温对他说:“说实话,我也不忍心这么干,可皇上的《大明律》在那儿摆着呢,我们都不能不听皇上的吧?这事情闹得动静这么大,让百姓知道了,说咱们官官相护,以后咱们怎么执法呀?”
恰逢这年大旱,土地都裂了,皇帝在外面打仗,太子听从众位大臣的建议,决定去求雨。李善长说,为了祈求上天垂怜,必须得做感天动地的善事才成,最好是下令大赦天下,给犯了死罪的人一条活路,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候杀人,上天一定会动怒的,更不会下雨了。
刘伯温知道李善长的真实意图,便说,就是因为这些贪官污吏惹怒了上天才不下雨的,杀了李彬才能下雨。他就在祈雨盛典上把李彬杀了。可是刘伯温没看准天气,杀了李彬也没下雨,依旧大旱。

▲明代乌纱帽
东晋时官员开始戴乌纱帽,但直到隋朝才将乌纱帽纳入正式官服。唐朝时乌纱帽兴盛起来,明朝时乌纱帽还代指官位。
这一下可把李善长给得罪了,得罪的不是李善长一个人,而是以李善长为首的一伙人。他们一看天没下雨,这下有话说了,不断地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
本来朱元璋就很忌惮刘伯温,聪明人遭人嫉妒是难免的,而且朱元璋是皇帝,他希望他的大臣聪明,能给他办事,但是比他聪明,他又羡慕嫉妒恨。平常人有这个性格也就算了,可是皇帝有这个性格是要付诸行动的,何况朱元璋这个人心狠手辣,刘伯温也看出来了,好吧,那就辞职吧。
◆知识链接
《大明律》
《大明律》是明朝的法令条例,由朱元璋下令编纂。
《大明律》总结了历代法律的经验教训,继承了各代法律文献的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总结。它是明朝治理国家的根据,对巩固明朝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集中体现了明太祖的法制思想,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刘伯温告老还乡,朱元璋也不放心,经常派人监视他。终于有一次,刘伯温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去给他送药。这是典型的黄鼠狼给鸡拜年呀,结果,刘伯温吃了药感觉肚子里像被大石头压着一样,他告诉朱元璋,说恐怕吃错药了。朱元璋说,没事,你安心养病吧,很快就会好的。但很快刘伯温就去世了。
刘伯温虽然聪明,也很有先见之明,但是他踏入官场,就等于陷入了淤泥之中,要想全身而退是很难的。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何况他性格刚烈,得罪了那么多小人。
当年他为朱元璋统一中国出谋划策,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闻名于世,结果也没有逃过政治斗争的迫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