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昏君开始的无限战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最后的准备

人有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兵器不足。

大商的精锐的确是装备精良,但因为连年战争,加之精锐都外出作战,导致王都朝歌的兵器物资储备并不充足,以至于这三十万人中,有二十五万只能够用石制骨制兵器乃至削尖的木矛或者木棒作战。

木棒差不多就是所谓的杵。

董璜总算是明白了史书中为何会记载牧野之战“血流漂杵”了。

没有铠甲、没有鞋子、没有弓弩、没有像样兵器的几十万大军,让董璜生出了一种荒谬之感。

不幸中的万幸,因为董璜的大方,更多得到消息的贵族、国人主动来参战,甚至有英武的女贵族来参战。董璜麾下的贵族甲士数量一下子达到了一万两千多人,商人军队的总数量更是达到了两万。

此外,因为董璜许诺奴隶们的战功也算在贵族头上,部分富有的贵族也是下了血本武装奴隶。

贵族们的大方和董璜放开了军械库,也让董璜有了五万像模像样的奴隶军,这些奴隶大都是战士出身或者有一定的战斗经验,都装备有铜制武器,其中八千多有着大盾,三千多有弓箭。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总算是有了一点儿军队的样子。

只不过,正儿八经的军阵啦、配合啦是不用想了,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行的。

如今董璜的麾下,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真正打起来,这些奴隶的价值,似乎也只是凭着人数优势一拥而上罢了。

这么一想,董璜麾下的大军,似乎比起历史上牧野之战的商朝奴隶军团好不到哪里去。但董璜却知道,彼此的军心士气不可同日而语。

麾下乌合之众的士气相对较高,是董璜相对于历史上的纣王而言的最大优势。

董璜的另一个优势则在于,他的神话模板的体质的确远强于这个时代的人太多。

整军的间隙,董璜稍稍试了一下,发现自己真的能够拽着九头牛倒着走,这让大军惊为天人,直呼天帝保佑、天帝下凡。

与董璜相对的,则是被视为勇士象征的恶来,也不过是勉强拉一头牛罢了。

不仅如此,董璜还偷偷试了试自己皮肤的坚韧度,发现硬的如同这个时代的犀牛甲一般。

真正意义上的皮糙肉厚,就算是遇到了传说中的“神之一口”也不怕断子绝孙。

董璜的最大劣势则在于,他没有军事指挥经验,就算是只有三十万人,他也无法指挥。

事实上,不要说三十万人了,就算是三千人董璜都未必能够指挥得了。

他已经可以想象,明天将会是怎样一场烂仗了。

大军吃饱喝足接受了赏赐,又乱七八糟的整编,这就忙碌了半个晚上。

休息一番之后,拂晓大军再次饱餐一顿,依次奔赴战场。

不幸中的万幸,董璜虽然没有指挥能力,但手下的贵族中还是有些人才的,奴隶们也都认识自己的“主人”或者“工头”,这才能够维持最低的组织度,由贵族和工头们勉强“驱赶”着如同难民一般的军队前进。

整个过程,董璜看得眼角直抽抽,对乌合之众这个词,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黄巾军的装备和军事素养也比这几十万大军好吧!】

董璜已经不敢想象这场仗究竟会打成什么样子了。

同时,他也更加同情原时空的纣王。

一想到原时空的纣王带着装备更差一些、士气更加低沉、组织度也更低的军队去跟蓄谋已久的周人作战,董璜就感到心疼。

正式出发前,大军进行了祭祀。

这次祭祀的祭品规格极高,有微子启、中衍、胶鬲以及不少贵族、奴隶,人数数百。

之所以杀这么多人,是因为立功心切的费仲在抄家的时候,还真的发现了问题。

他在微子启家发现微子启、中衍、胶鬲以及众多贵族竟然在聚会,这引起了他的怀疑,稍微一审问,就有贵族说了实话:原来微子启、中衍、胶鬲等人竟然在谋划着让奴隶倒戈以及开城迎接周人的事,并制定了一份多达数百人的殷商死忠名单,打算交给周人屠杀。

历史上的微子启和中衍,本来就是西周封国宋国的国君;胶鬲则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

胶鬲是大盐商,也是周人的间谍,被周文王举荐为商王朝的大夫。

位列被周人屠杀的名单之首的费仲,又是愤怒又是兴奋。最终决定将所有人控制之后,立刻向董璜汇报。

董璜收到汇报之后,直接大手一挥遵照传统统统卯之。

破获了这场间谍大案,不仅让董璜得到了微子启、中衍、胶鬲的史诗碎片各两个,还让军队的士气再次大振。

贵族们震惊于微子启、中衍的背叛和周人的无耻,更加战意昂扬。

“出发!此战必胜!杀光周人,封侯拜相,封妻荫子!”

当第一缕晨曦照在威风凛凛如同金甲神明一般的董璜身上时,董璜举起金光灿烂的斧钺大喊一声。

“此战必胜!杀光周人,封侯拜相,封妻荫子!”

大军疯狂呐喊。

许多没能被选上出战的奴隶,眼中涌现出了浓浓的羡慕。

双方军队很快在牧野相遇,纷纷排兵布阵。

董璜按照商人左中右三师的传统布阵,亲自统帅最精锐的中军十六万人,两翼左师右师各八万人,采取的策略则是中路突破两翼包抄依靠人数优势打大决战。

至于打成什么样子,那就不是董璜能够决定的了得。反正能做的,他都已经做了。

周人同样是左中右三师列阵,双方都没有趁着对方立足未稳的时机进行偷袭。

这可能也与这个时代的“成列而鼓”再进行决战的传统有关。

历史上,直到四百年后的泓水之战,殷商后裔的宋襄公仍旧遵循古礼,没有半渡而击之,结果被自称“蛮夷”的楚国打的惨败。

此战之后,“不鼓不成列”的仁义之战才寿终正寝。

此时,交战的双方,哪怕是直接拉低了这个时代道德水准的董璜,也不敢骤然做出改变这个时代所有人认知与道德底线的决定。

当然了,这个礼仪事实上对董璜而言,是有利的。

董璜的乌合之众列阵其实更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