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社会地理学转型带来的转变
现代城市小说研究的新转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方面的;二是社会方面的。首先看地理方面的原因。现代城市经历了芝加哥模式到洛杉矶模式的转变。芝加哥是工业时代的产物,铁路和电话等现代交通工具与通信网络的广泛使用使之成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其代表是芝加哥模式,即所有的城市活动都围绕城市中心进行的单核模式,其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是单核城市的高度集中性发展,中心商务区主导大都市经济,人口密集,呈同心圆向外扩展。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国家的城市面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以致城市失去了许多边界和引人注目的东西。当代大都市网络不再是相对明显的带有核心的空间实体,不以密集和拥挤为特征。它已经延伸、并合了它以前的腹地。郊区的边缘经常提供所有中心城市的经典功能,并变成了不可绘制成地图的杂交的集合城市,学者们称之为后城市或后郊区城市。在这种环境中,所面对的困惑是消费主义、全球骚乱、控制论、争夺霸权。洛杉矶大都市的形成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结果:城市中心不能再支配腹地,城市区域有多个经济活动集结点。洛杉矶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时代的典型,并形成了与芝加哥模式相对的洛杉矶模式即“非中心模式”:“摊大饼”式的横向蔓延。此外,在资本利润的驱动下,西方资产者逐步把他们的都市空间模式向非西方扩展和延伸,以致全球城市面貌的趋同性很高。地球村也不仅仅是一个神话。这种都市发展模式的改变不仅给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变化,同时也对都市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个人反抗现代工业或商业支柱的英雄斗争——旧城市小说提供的一个经典场景——在许多现代化作家和读者眼里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中心或商业大都市甚至被作家们看成是怀旧的世界。”[9]
其次看社会方面的原因。都市发展模式的变化改变了都市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地。“随着城市对郊区不起作用,城市形象和通过视听媒体所产生的生活方式的消失,先前认为与大城市不可分离的事物(花花公子,亚文化群体的形成,基于理性和保守的人际关系)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中。正如西方城市在其空间组成中开始抵制以传统制图的术语进行再现。”[10]在后都市社会空间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从宏观角度看,都市空间呈不断开放、逐步蔓延的态势,都市人的生活圈越来越大,交往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从微观角度看,都市空间又是封闭的、陌生的。都市人虽然聚居于同一生存空间却彼此都感到孤独、焦虑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