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文学地图:以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另一半人的城市:《街头女郎梅季》

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创作的《街头女郎梅季》(Maggie:A Girl of the Streets,1893,以下简称《梅季》[105])在出版时受挫,因其对美国城市贫民窟生活状态的真实呈现,没有出版商愿意接受这部作品。1893年,作家自费出版了该小说。直到3年后,在好友汉姆林·加兰(Hamlin Garland)的资助下,这部小说才得以正式出版。他认为,该作品反映了作家对城市贫民窟最真实的了解。威廉·豪威尔斯也认为,这是真正的克莱恩作品,是作家最优秀的一部作品,它揭开了美国城市悲剧的序幕,梅季也成了城市贫民窟小说的经典形象。

在中国,对斯蒂芬·克莱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长篇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上。对《梅季》的研究,从数量上看,只有数十篇。从研究内容上看,中心议题是有关梅季形象及其悲剧意义和根源的。大致有两种理路:一是从城市社会学和作家创作方法的角度,认为梅季的悲剧是其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产物。在城市贫民窟这个泥潭中,这朵鲜花的被践踏将是必然的,是不可逃避的宿命。梅季的悲剧是对“爱情﹢陷阱”模式的又一次重复。同时她的爱慕虚荣、道德堕落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是其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观点把人物的命运归咎于城市社会的贫穷和道德堕落等外在因素,以道德观念和阶级意识评判主人公梅季的行为,不免掉进了意识形态的窠臼。二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些对《梅季》的新式解读,主要从作家创作想象的社会心理和审美主体的自我意识等心理学角度重新阐释梅季的悲剧意义。他们认为,梅季的悲剧是她对现实的空洞想象和对自我的无源幻想的结果。在虚幻的想象和真实的社会现实体验之间出现了断层。梅季无意识地跌入了这个意识的裂缝,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