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守永嘉时期【永初三年(422)至景平元年(423)】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
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秋岸澄夕阴,火旻团朝露。
辛苦谁为情,游子值颓暮。爱似庄念昔,久敬曾存故。
如何怀土心,持此谢远度。李牧愧长袖,郄克惭步。
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生幸休明世,亲蒙英达顾。空班赵氏璧,徒乖魏王瓠。
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
本诗据胡刻本《文选》卷二六,作于永初三年。顾绍柏注述背景为刘裕称帝,大谢以为自己没有受到重用,于是与刘裕次子刘义真、颜延之、释惠琳等结友逍遥,刘裕死,又遭受徐羡之、傅亮等排挤,调任永嘉太守,本诗即此“写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诚然,但仍有几点我们需搞清:
(1)仕途虽被动,但心情主动,亦即是说他此时执意于玄学,以玄对山水;
(2)放情永嘉山水,不是逃避,而是寻觅,即希冀从山水自然中寻找“新”、“幽”、“异”等意蕴以激起玄言感觉;
(3)面对自然有感伤,不仅是因仕途偃蹇,更是因理想的破败支离,寻求自然实乃是为了修复理想。
本诗曰“初发”,其为诗要表达的即上述这几点,约言之:
以“赏心”来穷山海之迹;以“依方早有慕”来应承秋景的“团”、“澄”;以“游子值颓暮”来检讨反思自己当前的支离窘迫。在大谢看来,如果说世人均以缺陷支离应世,那么自己也在所不免,而当下他凸显自己所幸者在于能回到自己家乡修复“赏心”。
“赏心”应是大谢明确的心灵之约。在大谢诗中赏心意象出现率较高,它应当是指顺应于自然,安和于性情的玄言境界和心灵状态。
大谢并不怀疑自己有“赏心”追求,只是困惑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能兼备。对于“赏心”大谢始终将之作为人生追求的标杆:人生迷失时呼唤之,人生挫折时修复之。大谢以为修复“赏心”之途即是重回自然,大谢说“依方早有慕”,除了说明到哪里去修复,还能说明“慕”是“自赏”的。
在我看来,“赏心”还可以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心灵之约,作为中华民族之魂一脉相承的标杆,大谢之后时隐时现,大体来说时代萧条时,出现频率更高一些,如韦应物、张小山,就是能代表两个时代以“赏心”为归旨的标杆。
综上所述,毫无疑问,本诗虽写仕途偃蹇,但由于抒情结缔于玄学,充满着玄学意味。
本诗从写作技巧上说,是以“秋岸澄夕阴,火旻团朝露”将一切议论置于此背景之上,更平添了玄言的自然氛围与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