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镜像与文学中国:当代四川多民族文学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本书为区域实证研究

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成果不少。理论上的成果集中于对多民族文学史观内涵与外延、价值和意义的探讨。2007以来,关纪新、徐新建、郎樱、朝戈金、李晓峰、欧阳可惺、王瑜等人先后参与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讨论。[6]他们“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下文学史写作的方式和可能等多种角度,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展开了热烈讨论”。[7]2012年李晓峰、刘大先出版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一书,是此次讨论的大集成。[8]

实践上的成果主要在于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和多民族文学史书写。关系研究有马学良、梁庭望等人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邓敏文、罗汉田、刘亚虎著《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郎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郎樱著《中国北方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扎拉嘎著《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云峰著《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9]文学史书写有2013年张炯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12卷本),将多民族文学理念与国家文学史书写结合,将多民族文学研究推进了一大步。[10]

但这些研究都偏重历史、忽略当下,对当下文学事实跟进不够、把握不深、剖析不足。

2004年首届多民族文学论坛在四川大学举办时[11],汤晓青、关纪新便指出,多民族文学研究在“多民族文学观念的确立、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学科视野的拓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推进,但是对于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当下现状缺少一个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描述,因为毕竟多民族文学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对于当前多民族文学发展的关怀”。[12]2008年第五届论坛上,关纪新再次提醒:“要想让主流文学研究界认识多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认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要义,就得力戒空谈,拿出我们足以服人的学术‘干货’。”[13]徐新建也强调,在理论推进的同时,应该多以个案充实完善,要逐步将有关多民族史观的理论思考延伸拓展至现实。[14]2012年第九届论坛上,徐新建再次强调:“多民族文学史观是一个既有的基础。但这还不够。因为不能只是被动和消极地从文学史角度阐释多民族文学。我们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多民族文学理论。这个理论不仅仅关注少数民族问题,而应该整体地审视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文学与文化。遗憾的是这样的理论至今未能建立起来。”[15]他认为,要从多文化整合的视野来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理论话语。“所谓话语,还不仅仅是理论的表述,而是包括了社会实践在内的完整体系。”[16]由此,他希望学界同行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尽快迈向实证阶段。

由此,“重当前、重实证、戒空谈、出个案”,是多民族文学研究者亟须走的路子。然而,以中国当下多民族文学为研究对象且进入了现场空间进行研究的人寥寥无几。杨义、梁庭望、关纪新三位学者,虽以多民族文学为研究对象且进入了具体空间,如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说”[17]、梁庭望“中华文学板块说”[18]、关纪新主编《二十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从地理空间、文化区隔、行政区划三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多民族文学,但却对当下多民族文学发展现场涉入不深。[19]

对当下中国多民族文学区域有较深进入的有新疆夏冠洲、贵州徐新建等人。夏冠洲编著《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被誉为区域多民族文学整体研究的先头之作[20]——实际上,1989年徐新建组织编撰的《贵州文学面面观》[21],即已把行省文学作为一个区域单位来论说。徐新建并在《地域与文学——关于“贵州文学”的思考》(1999年)一文中提出了贵州文学的多民族特性,认为当时所谓的贵州文学作家并不能整合贵州省内的地域民族文化,因而严格意义上的贵州地域文学并未诞生。除此以外,湖北、云南等地的研究者也展开了区域多民族文学研究。然这些研究,和前二位一样,属静态研究,多是文学评论。

所以本书承继以上学统,希冀进入一个多民族文学现场进行研究,进行实证研究、活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