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属性
民族文献遗产的隐性信息本质上是信息主体对于民族文献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直接呈现,同时表达出信息主体对于民族文献的内涵信息的挖掘、获取的机会,通过将隐性信息吸收为自身的内化信息,信息主体实现了信息客体的再次信息发现。隐性信息是民族文献遗产的信息主体掌握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行动呈现的知识,是难以准确表达的知识。
一 隐性信息是理解、领会民族文献遗产的能力
民族文献遗产的显性信息是文献中直接使用图画、文字、符号记载的、能够使用当代通用的识别方式来解读的信息;隐性信息则是研究人员、传承人员精通掌握但又难以使用显性记录符号来传播的知识。显性信息的真正实现取决于研究人员、传承人员对民族文献的理解,而隐性信息则侧重于在对民族文献理解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显性信息,因此隐性信息本质上是对于民族文献显性信息的理解能力,是领会民族文献记录符号之外信息的领悟能力。民族文献隐性信息相对于显性信息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它在人类认识民族文献的各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显性知识的真正实现取决于人们对民族文献的理解程度,也就是对民族文献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能够共同融会贯通。
对于民族文献中尚未理解的内容,此时人们并不能完全熟悉其中的隐性信息,也就是表面的显性信息显然无法与隐性信息共同被人们领会,也就失去了信息传递、传播的机会。以民族文献中的祭祀仪式为例,只是记住仪式过程的文字甚至图画、视频内容是难以完成整个仪式过程的,因为仪式中的身体表演形态、面部表情的变化、道具的使用方式、演唱声音的腔调等内容都是显性的记录符号如文字、图像、音频甚至视频难以完整展示的。只有在理解、领会民族文献遗产中显性信息的基础上,对隐性信息充分地融合后付诸实践,人们才能将显性的祭祀仪式信息背后隐藏的隐性信息发掘出来,共同通过动态的祭祀仪式的表演来呈现于世人面前。在民族文献的普及型传播过程中,显性信息强调普通记载知识的公共性和客观性,强调文献记录者和知识的大众性特征,而对文献记录者的个体性因素在研究和传播过程并不给予强调。隐性信息则强调文献记录者个人的性格品德、思想情感、道德修养等个体特殊性,这些对于文献记录的深度发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发掘隐性信息的时候,研究人员或者传承人员怀着责任感和普遍性意图而进行信息的识别认知活动,他们的行为遵从显性信息中的启发性提示,并与某些隐藏的隐性信息建立起联系。
二 隐性信息是民族文献遗产的信息主体知识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不能脱离研究人员或者传承人员等认知信息主体,信息主体的意图和情感是信息的表现存在形式,不存在超然于具体个人的信息,信息承载了信息主体的判断和责任,信息主体只有与隐性信息内容相结合时才可称之为隐性信息。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必须被看成与信息主体个人和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构成信息主体独一无二的优势。如果隐性信息的内容尚未组织起来,则以信息的常规法则判断还不能称为信息,即特定时间和地点环境下的内容。有鉴于隐性信息的非组织性、分散性和隐蔽性,信息主体在发掘过程中比其他人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因为作为信息的发掘主体掌握着独特而垄断的信息。
民族文献遗产中属于个体层面的隐性信息,是极少数人通过学习、领悟和实践积累而形成的,包含着诸多隐性的个体因素,如信念、观点、情感和价值体系。民族文献遗产中属于公共层面的隐性信息,可以为人们普遍使用,就公众使用的过程来看,信息主体的个体性介入,仍然是普遍地存在的,诸如判断力、想象力、知觉、理智的激情、信念、良知、责任心等个体性的协同因素。民族文献中记载着一些关于传统技艺中有价值的指导规则,虽然这些信息只是传统技艺的普遍性规则,但是规则信息的完全呈现最终取决于信息主体个人的判断。每一项文献信息中都包含了信息主体的知识贡献,即信息主体在发掘信息过程中无所不在的参与。这种信息发现过程与现实的联系就是隐性信息的客观性,而客观性与信息主体个人性相结合就是信息主体的个人隐性信息。信息主体能动性的发掘、形成与接收隐性信息,可以视为隐性信息重新呈现的标志,也可以看成一切信息主体个人知识行为的显著特征。
三 隐性信息是民族文献遗产的实践、行动知识
隐性信息的发现过程是信息认识主体积极主动地发挥其隐性信息发掘能力的过程。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包括了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虽然两者之间互相关联,但是从隐性信息的具体结构上来看,目标意识和辅助意识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主动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认识主体的重组、整合作用。这样,隐性信息才能具体地展开于从辅助意识转向集中意识的动态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信息认识主体的身体是感知外部世界的主要接触工具,实现了从外部世界获得知识的机会。如果要认识其他外部事物,必须依赖于对信息认识主体身体的各种感官机能的意识。当信息认识主体集中感知外部其他事物时才辅助意识到信息认识主体自己的身体,而此时信息认识主体身体就是外部事物被感知知识的集合体。信息认识主体以自身存在为基本工具,绝大多数信息认识主体的行为是一种言语和身体活动密不可分、二者兼有的统一集合体。在对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认识中,都包含了对信息认识主体的辅助意识,各种物质工具,如道具、服装等,是信息认识主体身体属性的自然延伸。信息认识主体对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综合而成信息主体的个体经验,这其中已经蕴含了主体的个人存在如知识、情感、价值等内容的参与。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作为一种信息,总是能够以某种或明显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即使不能用明显的记载符号来表达,也能以非语言的方式比如行动来表达,是信息认识主体在行动中所拥有的某种信息。隐性信息是一种内在于行动的信息或构成行动的信息,因此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就是实践的知识、行动的知识。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不是一种被动的经验信息总结,是隐性认知的信息,是信息认识主体积极主动地发挥其隐性信息发掘能力的过程。
四 隐性信息是民族文献遗产的不易表达知识
民族文献遗产信息认识主体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隐性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其远远多于显性信息。民族文献遗产显性信息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信息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信息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信息不过是树上的果实。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记录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因此,隐性信息又可以称为“前语言信息”或“非明确表达信息”。隐性信息获取的成本很高,且难以获得。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如模仿、面对面交流、观看录像、师傅带徒弟、“边干边学”等方式或途径来学习。在民族文献遗产中,存在着大量的难以明确使用普通记录符号表达的隐性信息。隐性信息非言传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隐性信息中特定操作的步骤、程序一般比较复杂,所要求信息认识主体处理的强度、速度和同时性迫使新信息认识主体不得不努力寻找协调的细节。在这种情况下,具体的操作无法放慢,无法慢慢完成。(2)由于隐性信息嵌入在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背景之中,难以表达出掌握一项隐性信息所必需的全部内容,如果众多环境变量之一改变频繁,隐性信息也就难以全部显现出来。(3)对于一项复杂的隐性信息,即使可以明确表达出信息的细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仍然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是由于语言的时空特征使信息认识主体无法同时描述关系并勾画事物的特征。这意味着,不同的信息认识主体,其非言传性会有差异;特定实践的显示速度缓慢,变化程度减少;信息环境越标准化,越可控;信息作为一个整体越能分解成一组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关联在一起的简单部分,那么隐性信息就越易表达。当然,如果隐性信息表达的成本过高,那么原则上可以明确表达的信息在事实上也会成为隐性知识。(4)隐性信息只存在于人的经验之中,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受制于信息认识主体的自然限制,人的情感、技术水平、思想观念也会影响隐性信息的明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