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9章 来信
展览的自行车,已经运出去了。
但是这些自行车的生产制造,却没有停,依旧继续着。
一来这是为了锻炼工人的技能,二来则是为了有可能接到订单而做准备。
每一天忙,但是充实着。
而他拿下国际专利的新闻,在庞歆然的努力下,登上了《羊城晚报》的头版新闻,迅速地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
仿佛陈凯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为国争光。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人们多多少少接受到一些外面的新闻,普遍缺乏自信心,太希望得到认可了。
陈凯就是出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毕业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靠着修自行车、修摩托车、修汽车、制造自行车,成了华夏首个百万富翁,而且还成立了华夏首家‘民营企业’。
现在更是自己研制的几款自行车,获得了欧美专利。
这简直是牛大发了。
陈凯也是因此,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清华大学,图书馆中,许燕看着报纸,上面正是报道着陈凯的事迹。
清华大学早已开学了,许燕也正式从大一晋升到大二。
“学长果然是非常之人,短短几个月就干了这么多惊天动地的事。”许燕低声喃喃自语,眼中充满着崇拜。
在暑假中,她其实一直在关注着陈凯,也看到了陈凯的一些新闻。
“学长应该很忙,忘记了。”许燕还没有忘记那个约定。
拿起信纸,许燕开始写信着。
写了很久,许燕将信放入信封里面,然后放进包里面。
“许燕,你也来图书馆了!”一个瘦瘦弱弱的男生走过来,脸上带着微笑:“一起看书吧。”
许燕抬头,看了一下瘦弱男子,眉头微皱,“不了,我喜欢自己一个人看书。”
瘦弱男子却在许燕旁边一个位置坐下来,他说道:“许燕,我买了两张电影票,晚上我们去看电影怎么样?”
“不怎么样!”许燕道:“马振中,请你不要打扰我。”
许燕此时已经流露出厌恶之色。
这个叫马振中的瘦弱男子,和她一个班的,从刚入学没多久,老是意图靠近她,这让她很反感。
看电影?
谁愿意跟他看电影!
“我就坐在这里,这里又不是你的位置。”马振中丝毫不动。
许燕厌恶地看了一眼马振中,收拾一下东西,便要离开。
“许燕,我知道你想跟陈凯谈对象,可是你们是不可能的,他已经毕业了,还是一个剥削工人的资本家,一定没有好下场的。”马振中有些生气道。
许燕瞪了一眼马振中:“就你这熊样,也配批评学长?你也不照照镜子,你配么!”
许燕此时对马振中无比厌恶,也懒得再说什么,直接离开图书馆。
取出车钥匙,许燕打开自行车锁,骑着自行车,吹着秋风,似乎要将刚刚的不高兴给吹散。
没多久,许燕将写好的那封信,寄了出去。
这已经是她写的第二封信,不知道陈凯的具体地址,她只能写公司名字,希望信能最终到达陈凯手中。
......
中华自行车制造有限公司,此时工人们已经下班了。
每天八个小时工作制,固定上下班时间。
虽然很多人是住在宿舍,不过大家都是年轻人,自然想着出厂到外面去玩。
现在刚刚发工资,一个个口袋阔绰着。
陈凯正在税务办公室,看着报表,上面列着详细的数据,有出厂的自行车,有采购进的材料,也有入账部分。
从上到下浏览一下,陈凯见没有什么问题,便在上面签字签了名字。
“辛苦各位同志了!”陈凯将笔放下:“该交的税,我们一分也不会少交。”
“多谢陈老板配合!”为首的税务人员,说道。
作为试点公司,一切都是进行摸索着,税务部门直接在这里开设了一个税务办公室,现在这个税务办公室的办公人员已经增加到四个人了。
15%的综合税,整个9月份共要缴纳近三十万的税。
“表哥,有你的一封信。”刘军小跑着,有些气喘。
“哦?谁给我写的信?”陈凯有些好奇。
接过信,拆开一看,陈凯一愣。
竟然是许燕写给他的信。
陈凯摸了摸头,露出不好意思之色,离别的时候,他还信誓旦旦地说,等居住稳定下来,就给许燕写信。这一忙起来,竟然忘了。
“表哥,谁给你写的信?”刘军好奇问道。
“问那么多干嘛!”陈凯瞪了一眼刘军。
刘军连忙小跑离开,生怕被陈凯给修理了。
陈凯仔细的看着信,许燕的字很清秀,看起来很舒服。
看了一遍,陈凯将信收了起来。
离开税务办公室,陈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拿起信纸,开始写信。
陈凯边想边写,脸上一会儿露出思索之色,一会儿露出喜悦之色。
许久,一封信便写好了。
取来信封,在上面贴上邮票,陈凯填写了收件人、收件人地址等信息。
然后陈凯叫来一个人,让他将这封信寄出去。
陈凯一个人站在办公室的窗户,看着外面,思绪飘远。
脑海中,不由得浮现那位小迷妹的身影。
在所有人怀疑他、质疑他甚至嘲笑他的时候,许燕却坚定不移地选择相信他。
非常之人,当行非常之事!
能说出这番话,可不是容易的事。
良久,陈凯思绪回归,失笑地摇了摇头。
自己竟然也有多愁善感之时,只是此时他得多组装一些自行车,并且做好出国的准备。
至于儿女情长,只能暂时放下。
陈凯将信收好,便前往生产车间。
现在这个生产车间,也算是走上正轨,除了一些因为材料的原因,不甚理想,其他方面倒是已经没啥问题了。
等解决材料问题,那么也不需要他辛苦组装了,而是交给工人进行组装即可,他只需要负责总把关就行了。
而材料的解决问题,就有一个契机,那就是拿到海外订单,到时候相关领导重视,便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不然的话,以他现在的能力,是根本不足以,让相关国营厂,为他提供生产材料。
甚至于,到时候大陆没有的,也可以从外面进口,而不是像现在,什么都得他来,不断砸升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