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余音:哲人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本书汇集了和《太极之音——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以下简称《太极之音》)相关的散文、文章和诗歌,以更密切结合人生、社会和历史,同时也更有韵味的方式展示《太极之音》的时代精神,构成其袅袅之余音。为了学习西方哲学,我在海外漂泊了十八年,回国后将西方哲学吸收到中国哲学的宏大格局中,从太极出发形成了崭新的、融合中西的哲学体系,写成了《太极之音》,揭示了太极阴阳化合,产生宇宙,从动物进化出人类,最终通过人类历史把自己实现在世界中的过程,为人类走向天下大同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也构成了一条中国文化复兴之路。[1]然而,《太极之音》的时代精神不仅可以形成系统的哲学思考,也可以密切结合人生实践,形成更接近中国哲学知行合一传统的体会和感悟,以更加灵活,更加随意,更有灵性的方式展示出来。《太极之余音》就是这种体会和感悟的荟萃。

本书上篇“哲学与生活”收集了我的散文和文章。首先是四篇散文《我的父亲母亲》《雨中的故乡》《我的加拿大老师》和《我所认识的张祥龙老师》,描绘了和我的思想背景及思想交流相关的一些人和事,是直接从生活土壤开出的花朵。《道德经会讲记》记录了我和刘连朋老师共同举办的道德经讲座。我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对《道德经》的某些重要章节做了新的阐释,可以说是大道即兴而发留下的痕迹。《孔子的梦》是我想象的小故事,其隐幽的意义值得深思。《太极之运作》和《太极之用心》两篇文章是对《太极之音》的重要补充,前者从运作的角度浓缩了《太极之音》的主要思想,后者则从用心的角度进一步解释《太极之音》论述的十种历史活动(劳动、科学、技术、气功、政治经济、品德、哲学、艺术、巫术、爱情)。《贝多芬的理想主义》系统地考察了贝多芬音乐的哲学内涵和实现方式,揭示了贝多芬如何将黑格尔代表的时代精神展示在其音乐中,如何通过音乐展示了爱的悲剧与克服,从而超前地指向了人类的未来,并涉及贝多芬与歌德、席勒、荷尔德林和尼采在精神上的内在关联,为世界哲学史决定时代精神的复杂方式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范例。《告别后现代》密切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哲学角度考察了后现代文化的困境和出路。《南湖沉思录》通过在长春南湖漫步时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如何在生活中体会天父地母和礼乐文化的意义。《鹿回头的传说》和《读林觉民〈与妻书〉》从传说和现实两方面展现了爱的永恒理想。最后一篇散文《忽然》则通过瞬间的感悟来开启通往永恒之路。

本书下篇“诗意的人生”汇集了我的诗歌作品。《太极之音》指出诗歌通过词语运动来展开和深化生命的意义,是生命回旋运动的升华,因此人生本质上就是诗意的。[2]下篇的诗歌直接从我的人生经历、体会和感悟而来,和《太极之音》富于诗意的思考相互呼应,反映的是同样的时代精神。中国古代哲学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追求严格的理论,而是以富于诗意和生活体验的方式直接通达所思之物,因此古代哲学和文学艺术常常是浑然一体的。今天我们在吸收西方理性精神,发展理论思考的同时,不能丧失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伴随我在《太极之音》中的哲学思考,我写下了很多诗歌,以诗意的方式展现相似的内涵,可以说是这种精神气质在哲人生活中的反映。我把它们分为四类:古诗新韵,旧词新唱,荒野玫瑰,思想回音。要实现中国文化复兴,我们不能光是读古诗,而应该尝试用古诗的形式反映当代人的生活。但我主张当代人写古体诗应该按照当代汉语的发音决定平仄和押韵,其格律也不必像古人那么繁杂,只要遵守几条基本规则即可。[3]以这种方式写成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体诗,故名“古诗新韵”。另一方面,我认为按词牌规定的格律写词会有比较好的音乐感,因此我的词都是按词牌写的,但其精神是当代的,故名“旧词新唱”。诗歌最重要的是意境。有些意境用现代诗的形式可以表达得更充分。因此,我也写了不少现代诗,因为格律比较自由,故总名为“荒野玫瑰”。“思想回音”则是哲理性较强的体会和感悟,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但不遵守任何格律,因此大部分不能算真正的诗歌,而更像是格言诗。总的来说,下篇的诗歌是哲人之路上盛开的精神花朵,其思想境界与《太极之音》密不可分。

除了《太极之音》和《太极之余音》,我还完成了专著《世界地理的哲学意义》,根据世界哲学史的内在逻辑分析世界各国地理(及中国各省地理)的哲学意义,即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共同构成了“太极三书”。太极三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走向大同的时代精神,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我的精神成长受惠于许多人。我的父母为我的精神成长奠定了基础(参见《我的父亲母亲》),大哥龙昌始终支持我的哲学之路,在精神上相互激励。海南画家符小宁从大学时代开始就是我的同校好友,其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刻感受激发了我的心灵,帮助我的视野从科学向艺术和人生不断拓展,乃至最终在哲学中找到了归宿。另一同校好友吴望川对音乐有极为细腻的感受,和我对音乐精神内涵的注重相互激发,相互吸收,在西方古典音乐的花园中共同漫步,共同成长。在海外留学期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成中英教授曾对我的易学研究给予精神鼓励,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陈荣灼教授则与我有很多思想与生活的交流,其飘逸的道家风采不知不觉地渗入了我的精神。从海外留学归来到吉林大学任教后,我认识了研究中国哲学的刘连朋老师,和研究后现代哲学(特别是法国哲学)的赵雄峰老师,不但在思考和精神上相互激发,还经常在一起共享人生的美好时光,实在是我的幸运。刘连朋老师的研究生刘奕兵不仅热心地研究了我的思想,还为我的学术活动提供了许多热情的帮助。郝鸿军老师、李海峰老师、盛传捷老师和丁宁老师的欣赏激励我在哲学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进。连遥老师和崔爱红老师对我的一些诗文提供了心有灵犀的感想和体会,激励了我继续写作的兴趣。我的不少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和我教学相长,毕业后继续保持了精神交流,成为我的忘年交。东北师大的刘金山老师还热心地帮助我和师大的同道们建立了精神上的关联。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当代中国音乐人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给了我很多激励和启示(限于篇幅,我无法在本书中讨论其作品,将另外撰写专著进行哲学解读)。所有这些都是命运的恩赐,领受之余,唯有感激。

龙晶

二零二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

于长春观澜湖畔


[1] 龙晶,《太极之音——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 参见《太极之音》第二讲《生命与诗歌》。

[3] 参见《太极之音》,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