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汉志》著录及出土文献看战国秦汉间的黄帝之学
一
在记录先秦至汉代典籍最为全面的《汉书·艺文志》中,《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及《方技略》都著录有大量以“黄帝”名、“黄帝臣”名、“黄帝相”名、“黄帝之史”名为书名或作者的典籍,具体如下:
《诸子略》共八家:
“道家”有:《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注曰: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杂黄帝》五十八篇,注曰:六国时贤者作。《力牧》二十二篇,注曰: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阴阳家”有:《黄帝泰素》二十篇,注曰: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志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
“杂家”有:《孔甲盘盂》二十六篇,注曰: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小说家”有:《黄帝说》四十篇,注曰:迂诞依托。
《兵书略》共七家,均在“兵阴阳”中:
《黄帝》十六篇,图三卷。
《封胡》五篇,注曰:黄帝臣,依托也。
《风后》十三篇,图二卷。注曰:黄帝臣,依托也。
《力牧》十五篇,注曰:黄帝臣,依托也。
《鵊冶子》一篇,图一卷。
《鬼容区》三篇,图一卷。注曰:黄帝臣,依托也。
《地典》六篇。
《数术略》共六家:
“天文”有:《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
“历谱”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
“五行”有:《黄帝阴阳》二十五卷。《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风后孤虚》二十卷。
“杂占”有:《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
《方技略》共十家:
“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经方”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神农皇帝食禁》七卷。
“房中”有:《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列仙传》载,容成公自称为黄帝师)。
“神仙”有:《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以上合计,以“黄帝”名、“黄帝臣”名、“黄帝相”名、“黄帝之史”名为书名或作者的典籍,共有三十一家,589篇(卷)。应该说这在《汉志》所著录的典籍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此众多的依托黄帝或黄帝臣下的著作,与战国以后兴起的黄帝崇拜不无关系,也进一步证明黄帝之学的思潮在当时广泛流行。
二
在史书中,黄帝一名始见于《左传》,战国齐威王时期的《陈侯因敦》铭文是最早出现黄帝名的铜器铭文。《左传》昭公十七年明确写道:“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陈侯因
敦》铭文有“高祖黄帝,弥嗣桓文”,标榜承嗣了齐桓晋文的伟业并叙述到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讲到轩辕在神农氏衰落之际,“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对侵凌诸侯和作乱的炎帝和蚩尤实施征伐,“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于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因母党的不同而“别为十二姓”。这就是说,虽同属黄帝族团的成员,但由于出于不同的母系姓族而具有不同的“姓”,黄帝族可以划分为12个姓族团体。至于“黄帝”一名,应当是后起的,顾颉刚等先生认为就是皇天上帝的意思,它含有对姬姓族所生长的黄土高原之地的崇拜,并与皇帝谐音(均为阳部韵)[1]。
对于黄帝的崇拜,应当与早期对黄帝的祭祀有关。它发端于黄帝族后裔对远祖的崇拜,以至于使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后来衍化为对黄帝的祭祀活动。《国语》中记载说:“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祭法》也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所谓“禘”,《礼记·丧服小记》说:“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上古时代的有虞氏和夏后氏就已把黄帝作为自己的远祖报以隆重的禘祭。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所灭,秦国因伐戎救周有功而被列为诸侯,秦襄公自称少昊之后,开始设坛祭祀白帝。以后,逐渐增加了对其他四帝的祭祀。这时的黄帝只是五方、五色帝之一。[2]到了春秋战国,作为“中央之帝”的黄帝已出现了有别于其他四方之帝的迹象,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逸文《黄帝伐赤帝》中记述,黄帝曾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战而胜之,取得了天下。
战国秦汉时期,社会影响力非常巨大的一种思想文化,就是阴阳五行说。当时民间也受到阴阳五行说的巨大影响,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和阴阳五行搭配起来。比如把五方、四季、五种颜色与五行相配,而且还给五行各配了一个帝:东方是太昊,西方是少昊,北方是颛顼,南方是炎帝,中央是黄帝。因而,在后来的五行观念支配下,《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都将中央土、后土与黄帝相配。
《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关于黄帝土德的原义,《史记索隐》有考,其说:“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螾见’是也。螾,土精,大五六围,长十余丈。音引。”认为黄帝代炎帝而立,炎帝为火德,黄帝乃有土瑞,奇异的黄龙地精出现,代表土德之瑞。黄帝土德,“色尚黄”,故称作黄帝。后人把黄帝的历史事实纳入了五行说的理论体系之中,是战国秦汉时的思想观所致,后来收入《大戴礼记》和《世本》的《五帝德》和《帝系》,也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当时影响很大。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班固注:“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又著录《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但两部书今均已不存。
《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篇》中的一段文字大约与五德终始说最为接近: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总结五德终始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采用当时已经流行的五行相胜说,顺序是木克土,代土,金克木,代木,火克金,代金,水克火,代火,土克水,代水,从土开始,经过木、金、火、水,又回到土,是为一个循环;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按照五行“从所不胜”(反过来说就是相胜或相克)的关系,安排历史上王朝的承继过程,以为黄帝土德、禹木德、汤金德、文王火德,其后继者应是有水德的帝王,之后再回到有土德的帝王,如此循环不已,这是明确的五德终始说的历史观;第三,黄帝、夏、商、周都是天下共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后面的王朝消灭并取代前面的王朝,以此类推,未来的新的天下一统的王朝,也应是消灭并取代周朝的那个王朝。这样,五德终始说又自然而然成为秦帝国取代周王朝的指导理论。
秦始皇制定了一整套水德制度,以向世人宣布自己是奉天受命,以水德取代周的火德。秦王朝以十月为岁首,建亥;衣服旄旌节旗尚黑;数以六为纪;音尚大吕;河(黄河)更名德水;政术取决于法。
继秦而立的西汉王朝,在其初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行新的制度而是承袭了秦的水德,直到汉武帝时,才在儒生的推动下正式变原来的水德为土德,以正月为岁首,建寅;服色尚黄;数以五纪;音律尚黄钟。
这样,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被秦始皇采纳登上了政治舞台,再由汉武帝的继承,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社会信仰。黄帝也就自然地被正式纳入了历史的“正统”,大量的以“黄帝”名、“黄帝臣”名、“黄帝相”名、“黄帝之史”名为书名或作者的典籍的出现,也正是适应了这种时代潮流的产物。
三
从以上诸家之著录情况也使我们看到,除了《诸子略》涉及理论问题以外,《汉志》中的后三略即《兵书》《数术》《方技》均反映的是某一种具体知识或某一可实际操作的技术。这一类著作大量以“黄帝”命名,也可使我们得到这样一个认识:与儒家、墨家等较多的论及道德、伦理、政治不同,黄帝之学的知识涉及更广,它包括古人的天象、历算、星占、望气、地理、兵法、博物、医方、养生、神仙一类的知识。
遗憾的是《汉志》著录的这类书籍至今已大部不存,使我们对它们的真实内容难以认识。迄今为止,出土文献中有三种与黄帝有关,一是众所熟知的马王堆汉墓所出的《黄帝书》四种,即《经法》《十六经》《称》《道原》,一般学者都认为这四种书应当和《汉志》《诸子略》“道家”类的《黄帝四经》有关,属于黄老学说的著作。其他两种出自于银雀山汉墓,一种是《吴孙子兵法》逸篇《黄帝伐赤帝》,一种是《地典》。
我们在此且不论马王堆帛书《黄帝书》四种,仅就与《汉志》后三略中的《兵书略》有关的《黄帝伐赤帝》和《地典》作一点简单的讨论。
《黄帝伐赤帝》,讲到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题目似应为《黄帝伐四帝》。简文云:“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已胜四帝,大有天下”,“天下四面归之”。讲伐四帝,其实主要涉及的是“处军”原则,与《吴孙子兵法》的《行军篇》有很密切的关系。“处军”,指军队的宿营,即安营扎寨。《行军篇》云:“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这里讲述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处军”和行军作战的要领。孙武认为,这些原则和要领是黄帝发明的,黄帝运用它战胜了四帝。逸文讲黄帝伐四帝,每一条都有“右阴、顺术、背冲”这六个字,实际上“右阴”就是《行军篇》中的“右背高”,指依托西北,面向东南;“顺术”,则是顺着黄帝的方向,也就是由内向外的方向,因为按简文“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黄帝自身应该是居中,在内,四面为四帝;“背冲”,的意思是逆着四帝的方向,也就是由外向内的方向。可见黄帝战胜四帝,是有着阴阳、顺逆、向背的原则的。
银雀山汉简《地典》,是唯一一部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见于《汉志》“兵阴阳”著录的典籍,此书依托“黄帝七辅”中的地典,即传说中黄帝身边的七个大臣之一,应属于流行于战国时期的黄帝书。据李零先生的辑本看[3],其形式为黄帝问,地典答,主要涉及作战地形,高下左右,何为生地,何为死地,“高生为德,下死为刑”,等等。由于残缺太甚,今天已无法了解其详细内容。
先秦兵家对黄帝很推崇,除孙武以外,《孙膑兵法》中有两处谈到黄帝,《势备》篇称“黄帝作剑,以阵象之”;《见威王》篇说“黄帝战蜀禄”。《尉缭子·天官》篇作为开宗明义的首篇,记录了尉缭子与梁惠王讨论“黄帝刑德可以百战百胜”的问题,对黄帝重视“人事”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军事思想推崇备至。兵家把黄帝作为崇拜的偶像,仅从《汉志》《兵书略》兵阴阳家文献的著录我们就可以看到,依托黄帝和黄帝臣下的著作就有七种之多。
《汉志》《数术略》《方技略》中涉及黄帝的书就更多了,为什么这类属于技术的书,都喜欢依托黄帝呢?
我们认为,这又与自古以来人们对黄帝的崇拜非常具体地表现在充分肯定黄帝在中华文明开创史上的地位有关。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这是具体有所指的,黄帝时代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并学会打井和养蚕缫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武器,发展原始农业、发明文字、制定历法和甲子,甚至美术、音乐、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黄帝时还创制冠冕衣裳,开始设区治民,在制度文明的创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总之,在很多的传说中,黄帝以及黄帝之臣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几乎包括衣食住行、礼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尽管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黄帝时代之前中华文明的曙光就已经开始普照中华大地,所谓的黄帝发明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就被我们的先民们所创造发明,但是这些传说却一代代流传下来,构筑成了黄帝是“人文初祖”的文化认同。
《汉志》中对“黄帝”为书名或作者名的大量著录以及西汉初年出土文献中所反映出的浓厚的黄帝之学的学术特点,加上西汉初年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统治指导思想实际情况,都可使我们认识到黄帝之学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是很流行的学术派别,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有很强的势力,其学术地位的显赫无疑对中国古代思想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导论》第五篇《黄帝与皇帝》,载《古史辨》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 五方的观念产生很早,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东西南北、四方四土,还有“中”“中商”。
[3] 见李零主编《中国兵书名著今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