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对自身的认知与其他国际行为体对其认知的总和,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落实国家事权的重要载体。“书同文,车同轨”,语文教材在国家建构统一化的语言标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即语文教材呈现的国家象征性符号,是通过制度化语言形构的国家,用以塑造学生对国家正确的认知与认同,是国家权力深入语文教材领域的实践化操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定位经历从大国向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的认知面临着重塑。现阶段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样态是否能够反映国家战略性诉求成为当前重要议题。已有教材国家形象研究主要从国家形象建构主体性视角出发,关注国家形象在教材中主体性构建的问题。但事实上,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还应从客体性视角切入,即国家形象表征,通过国家形象表征分析,反哺于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而现有研究对这方面关注较少。

本书旨在探究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现状。以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建构的分析标准对语文教材进行基于国家形象的内容编码。采用访谈法,了解语文课标组专家、教研员与一线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的影响因素的看法,并辅以理性分析,来探究影响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实然样态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本书获得如下结论。

首先,关于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现状及其特征。

其一,总体状况及其特征。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国民要素占比最小。语文教材国家要素表征中,物质要素最为丰富,国民要素最为贫乏。

其二,具体状况及其特征。物质要素上,地理风貌主题占比最大,科学技术主题占比最小,物质要素展现了最为丰富的国家地理样态,展现了最为贫乏的国家科技样态;文化要素上,文化遗产主题占比较大,民俗习惯主题占比稍小,文化要素展现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样态,以及相对贫乏的民俗习惯样态;政治要素上,政治人物主题占比较大,政治行为主题占比稍小,展现较为丰富的国家治理权力主体基本样态,以及相对贫乏的权力主体所支配的行为样态;国民要素上,精神风貌主题占比较大,典型行为主题占比稍小,展现较为丰富的国民精神风貌样态,以及相对贫乏的国民行为样态。

其次,关于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学段间差异现状及其特征。

其一,学段间差异状况及其特征。各学段物质要素展现最多占比逐渐增大,呈现显著学段差异。各学段语文教材中物质要素的占比,更高的学段显著多于相对低的年级,各学段间差异显著。物质要素随着学段升高,其表征主题逐渐增加,表征内容逐渐丰富,呈现出显著学习进阶样态;文化要素占比较多,在第四学段较为突出,呈现随着学段提升而不断丰富的趋势,但在第二、第三学段间,无论是在文化要素的要点数量上,还是在文化要素的内容深度上,都呈现出较为一致的样态。总体仅呈现出学习进阶的趋势,大体遵循了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表征;政治要素占比未出现显著学段差异,呈现出随着学段升高,而逐渐增多的趋势,但学段间差异不显著,所有学段的政治要素在表征要点数量上呈现出较为稳定、一致的样态,未遵照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表征;国民要素占比呈现不完全学段差异,呈现随着学段提升而不断丰富的趋势,但在第二、第三学段间,国民要素的要点数量上呈现出较为稳定、一致的样态。总体上,仅呈现出学习进阶的趋势,大体遵循了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表征。

其二,学段上差异状况及其特征。第一学段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国民要素占比最小,物质要素最为丰富,国民要素最为贫乏;第二学段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文化要素占比最小,物质要素最为丰富,文化要素最为贫乏;第三学段上,文化要素占比最大,国民要素占比最小,文化要素最为丰富,国民要素最为贫乏;第四学段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政治要素占比最小,物质要素最为丰富,政治要素最为贫乏。

再次,关于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年级间差异现状及其特征。

其一,年级间差异状况及其特征。各年级物质要素展现最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占比逐渐增大,呈现显著年级差异。物质要素随着年级升高而不断丰富,无论是在物质要素表征要点数量上,还是在物质要素的内容深度上,都呈现出显著的年级效应,总体上呈现极为连续的学习进阶样态;高年级文化要素占比较多,5—9年级上呈现显著年级差异。文化要素虽然在7—9年级上呈现随着年级升高而不断丰富的样态,即无论是在文化要素表征要点数量上,还是在文化要素的内容深度上,都呈现出显著的年级效应,但在1—6年级上文化要素的丰富程度较为一致。总体上,文化要素呈现出连续学习进阶的趋势,但具体年级间并未完全遵照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文化要素表征;政治要素占比未呈现显著年级差异。所有年级间的政治要素在表征要点数量上呈现出较为稳定、一致的样态。这说明政治要素表征虽然遵循心理逻辑,但是并未达到跟随认知发展水平变化而显著变化的标准,也未出现显著学习进阶样态;国民要素占比未呈现显著年级差异。各年级上用以表征国家形象的国民要素在各年级均衡的分布,国民要素并未完全遵循心理发展规律表征,也未呈现纵向学习进阶的样态。

其二,年级上差异状况及其特征。1年级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国民要素占比最小,物质要素最为丰富,国民要素最为贫乏;2年级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国民要素占比最小,物质要素最为丰富,国民要素最为贫乏;3年级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政治要素占比最小,物质要素最为丰富,政治要素最为贫乏;4年级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文化要素占比最小,物质要素表征最为丰富,文化要素最为贫乏;5年级上,文化要素占比最大,国民要素占比最小,文化要素最为丰富,国民要素最为贫乏;6年级上,文化要素占比最大,国民要素占比最小,文化要素最为丰富,国民要素最为贫乏;7年级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文化要素占比最小,物质要素最为丰富,文化要素最为贫乏;8年级上,物质要素占比最大,政治要素占比最小,物质要素最为丰富,政治要素最为贫乏;9年级上,政治要素占比最大,文化要素占比最小,政治要素最为丰富,文化要素最为贫乏。

最后,关于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的影响因素。

综合国力的实然样态、语文课程标准中国家形象内容目标的明确化程度、教材国家形象编写制度化水平、语文学科属性以及学生发展特征与需求影响国家形象表征。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书提出关于语文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建议:首先,应明确语文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方位性。一是重视国家意志引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关键点;二是重视时代精神贯穿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重点;三是重视人的发展导向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终点。其次,建立多层面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体系。包括第一表征层面上教育目标中的国家意志;第二表征层面上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形象的内容标准;第三表征层面上编写理念中国家形象转化的取向;第四表征层面上国家形象在单元主题中的表征。再次,探索由外而内的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路径。一是从教育目标上把控语文教材国家形象的总体定位;二是依托语文课程标准,深化国家形象表征的学科属性;三是探寻单元主题中凸显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具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