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思路
学者们虽然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北洋政府时期京直地区的河务、水灾与救灾情况,但这些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专门以海河流域的水政与水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果很少,尤其是对于北洋政府时期京直水政建设,以及水政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实际上,北洋政府不仅成立了专门负责京直水政的顺直水利委员会,而且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建设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鉴于此,本书首先从京直自然环境入手,从其区域地理特征探讨水灾的特点及其成因,尤其是通过详细梳理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海河等各河河道情况,分析水灾泛滥的原因,并通过详细考察这一时期京直水灾的特点,探讨水患对地理环境、社会产生的影响。其次,探索北洋政府时期京直水政机构建设、治河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将水务问题与社会秩序的内在关系进行辩证分析,探讨官、民在水务问题上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变。本书将从京直严重的水旱灾害,以及水旱灾害对社会生产力造成的极大破坏为切入点,探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京直地方政府加强水政工作的措施,并将民间组织的互助、救济组织,以及国外的救助组织和团体纳入研究视域。水政是关系到民生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京直地方政府在面对水旱等自然灾害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府及民间社会团体与机构对水务的救治功效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关系。北洋政府时期,京直官民解决水务问题、化解水务矛盾的对策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将以纵向历史发展为线索,以横向问题为研究目标,对北洋政府时期京直水务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学的实证考察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力求使本项研究做到虚与实的结合,努力提升该项研究的质量。
[1] 参见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13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2—3页。
[2] 1928年12月,北平市政府设立市辖区,将全市分为15个区。1938年,日本占领北平期间,改北平为北京。1945年,日本投降后,北京恢复北平名称,辖16个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北平为北京。
[3] 内务部编:《内务部全国河务会议汇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918年版。
[4] 华北水利委员会编:《永定河治本计划》,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华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华北文献丛书》第93册,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
[5]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 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著:《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7] 汤仲鑫等编著:《海河流域旱涝冷暖史料分析》,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
[8]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第1—4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 石玉璞、林荥著,戴建兵、申彦广整理:《河北省水利史概要》,地质出版社2011年版。
[10] 王锋、戴建兵编:《滹沱河史料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1] 史红霞、戴建兵编:《滏阳河史料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2] 郭坤、戴建兵编:《滦河史料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13] 戴建兵编:《传统府县社会经济环境史料(1912—1949)——以石家庄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4] 杨学新、杨昊、李希源编著:《海河流域历代水利碑文选》,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15]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1—8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 吴弘明编译:《津海关贸易年报(1865—1946)》,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7] 《中国旧海关史料》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
[18] 水利部水文局编:《华北区水文资料》,水利部水文局编印,1956年版。
[19] 于德源:《北京灾害史》(上、下册),同心出版社2008年版。
[20] (清)傅泽洪主编、(清)郑元庆纂辑:《行水金鉴》,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21] (清)黎世序、(清)潘锡恩、(清)张井主编,(清)俞正燮等纂辑:《续行水金鉴》,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2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校:《再续行水金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 林传甲著,杨镰、张颐青整理:《大中华京兆地理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24] 林传甲纂:《大中华直隶省地理志》,武学书馆1920年版。
[25] (清)李鸿章总裁,(清)张树声总修,(清)黄彭年监修:《畿辅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6] (清)李逢亨纂,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整理:(嘉庆)《永定河志》,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27] (清)朱其诏、(清)蒋廷皋纂,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整理:(光绪)《永定河续志》,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28] (清)陈仪撰、故宫博物院编:《直隶河渠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9]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水利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0]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林业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水产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2]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自然地理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33] 天津市水利局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津水利志·海河干流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34] 漳卫南运河志编委会编:《漳卫南运河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35] 保定市水利局编:《保定市水利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
[36]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志编纂委员会编:《滦河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7] 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北京水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版。
[38] 黄国俊编:《重印直隶五河图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939年版。
[39] 亚新地学社编:《京兆直隶分县详图》,亚新地学社编印,1922年版。
[40] 李书田等:《中国水利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1] 白眉初:《河北水利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928年版。
[42] 吴蔼宸:《天津海河工程局问题》,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出版时间不详。
[43] 张恩祐:《永定河疏治研究》,志成印书馆1924年版。
[44] 孔祥榕编:《永定河务局简明汇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版。
[45] 于振宗:《直隶河防辑要》,北洋印刷局1924年版。
[46] 李桂楼、刘绂曾编:《河北省治河计画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928年版。
[47] 张元第:《河北省渔业志》,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出版委员会编印,1936年版。
[48] 著者不详:《冯军修护永定河纪实》,昭明印刷局1924年版。
[49] 张文惠:《冯玉祥修治永定河》,《文史精华》2007年第10期。
[50]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51] 沈百先等:《中华水利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2]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
[53] 尹钧科、吴文涛:《永定河与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
[54] 尹钧科、吴文涛:《永定河与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第169页。
[55] 孙冬虎:《北京近千年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
[56] 陈喜波:《漕运时代北运河治理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57] 陈喜波:《漕运时代北运河治理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前言,第3页。
[58] 陈喜波:《漕运时代北运河治理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前言,第4—5页。
[59] 侯林:《南运河航运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研究(1901—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60] 李华彬主编:《天津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
[61] 海河志编纂委员会编:《海河志》(全4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2001年版。
[62] 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编著:《永定河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版。
[63] 王伟凯:《海河干流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4] 徐正编著:《海河今昔纪要》,河北省水利志编辑办公室编辑发行,1985年版。
[65] 河北省水利厅编:《河北省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
[66]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67] 蒋超:《水运在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版。
[68] 陈茂山:《海河流域水环境变迁及其历史启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版。
[69] 戴建兵、侯林:《近代天津与内河水运(1860—1937)》,《城市史研究》第29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70] 戴建兵、侯林:《近代天津与内河水运(1860—1937)》,《城市史研究》第29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71] 夏茂粹:《民国时期的国家水政》,《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1期。
[72] 王华棠:《华北水利事业》,沈百先等:《三十年来中国之水利事业》,中央水工试验所印,1947年版。
[73] 张克:《天津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河工程局(1897—1949)》,硕士学位论文,延安大学,2009年。
[74] 缪德刚、龙登高:《中国现代疏浚业的开拓与事功——基于海河工程局档案的考察(1897—1949)》,《河北学刊》2017年第2期。
[75] 缪德刚、龙登高:《中国现代疏浚业的开拓与事功——基于海河工程局档案的考察(1897—1949)》,《河北学刊》2017年第2期。
[76] 龙登高、龚宁、伊巍:《近代公益机构的融资模式创新——海河工程局的公债发行》,《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期。
[77] 焦雨楠:《民初水政制度的近代转型:以裁弯取直为例》,《学术研究》2020年第5期。
[78] 焦雨楠:《民初水政制度的近代转型:以裁弯取直为例》,《学术研究》2020年第5期。
[79] 钞晓鸿主编:《海外中国水利史研究:日本学者论集》,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80] 王培华:《元明清华北西北水利三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81] 冯利华、陈雄:《钱塘江流域水利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2] 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3] 竺可桢:《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1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2页。
[84] 竺可桢:《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1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85] 李文海等:《晚清的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86]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水利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7] 于希贤:《森林破坏与永定河的变迁》,《光明日报》1982年4月2日。
[88] 刘洪升:《唐宋以来海河流域水灾频繁原因分析》,《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89] 胡惠芳:《民国时期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水患》,《海河水利》2005年第2期。
[90] 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水灾频发的原因探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91] 贾毅:《白洋淀环境演变的人为因素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年第4期。
[92] 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93] [日]森田明:《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雷国山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94] 邓拓:《中国救荒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5] 池子华、李红英、刘玉梅:《近代河北灾荒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6] 池子华、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灾荒防治及成效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97] 李辅斌:《清代直隶地区的水患和治理》,《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98] 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0年。
[99] 刘冬:《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荒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0]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1] 鲁克亮、刘力:《略论近代中国的荒政及其近代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02] 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103] 任云兰:《近代华北自然灾害期间京津慈善机构对妇女儿童的社会救助》,《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04] 王秋华:《1917年京直水灾与赈济情况略述》,《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5] 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济1917年京直水灾述略——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06] 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济1917年京直水灾述略——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07]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