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创新之处

(一)学术思想的创新

在当今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日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所蕴含的治理与善治理论的核心地位。本研究综合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协同治理理论、韧性治理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为分析社会风险形成、放大、扩散以及恢复的洐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本研究既是创新风险治理的理论研究,又是一个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对策方案。当前国内的社会风险表现出触点多、燃点低、易扩散、难处理等特征,将西方的风险治理理论直接移植到中国会出现“水土不服”。本研究认为亟待构建出契合中国国情的防范和化解方略,基于中国之治应对新时代社会风险的时代挑战,将社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理论与中国具体治理相结合,避免因治理机制研究流于学术化而缺乏实践效度。

(三)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

本研究打破学科和领域界限,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体现了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借鉴。遵循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动态性和全程性观点,对风险治理机制进行调查研究,弥补了以往仅限于宏观理论分析和经验论证的不足。


[1]刘婧:《现代社会风险解析》,《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郗卫东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49—56页。

[6]注:吉登斯的著作就是很晦涩,既要保留译著中的表达,又要符合我们想要的意义,有难度。[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143页。

[7]Douglas M.,Wildavsky A.,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pp.131-144.

[8]Thompson M.,Wildavsky A.,A Proposal to Create a Cultural Theory of Risk,New York:Spring-Verlag,1982,pp.148-160.

[9][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10]Hood C.,Rothstein H.,Baldwin R.,“The Government of Risk: Understanding Risk Regu-lation Regimes”,OUP Catalogue,Vol.22,No.5,2001,pp.1007-1008.

[11]Hood C.,James O.,Scott C.,et al.,Regulation inside Government: Waste Watchers,Qual-ity Police,and Sleaze-buster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207.

[12]Toma S.V.,Alexa I.V.,Arpe D.,“The Risks and the Governments”,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62,No.1,2012,pp.275-279.

[13]Klinke A.,Renn O.,“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A Deliberative System of a Func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for Post-normal Risk Governance”,Innovation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Vol.27,No.4,2014,pp.442-465.

[14]O.Renn,“Stakeholder and Public Involvement in Risk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Vol.6,No.1,2015,pp.8-20.

[15]胡洪彬:《化解社会风险: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程、经验与启示》,《求实》2019年第4期。

[16]吴忠民:《关于社会风险转为政治风险的可能性问题——中国中近期社会安全前景的一种判断》,《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

[17]孔祥涛:《科学推进新时代社会风险治理》,《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第3期。

[18]黄英君:《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培育:战略、逻辑与分析框架》,《行政论坛》2018年第3期。

[19]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0]宋宪萍:《当前我国城市社会风险的多元协同治理》,《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21]吴晓林:《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形势研判与韧性治理》,《人民论坛》2021年第35期。

[22]李颖:《市域治理下的社会风险整体性防控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23]张学浪、笪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风险源分析及防范策略》,《农村经济》2020年第1期。

[24]杨艳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社会风险及化解之道》,《领导科学》2021年第18期。

[25]黄金梓:《社会风险视域下生态扶贫政策工具及其适用机制优化》,《求索》2019年第3期。

[26]木永跃:《流动人口社会风险治理:理论与路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27]木永跃:《流动人口社会风险治理:理论与路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28]危红波:《我国数字社会风险治理责任分配》,《学术交流》2021第10期。

[29]谢俊贵:《高新技术社会风险的生发逻辑与控制理路》,《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3期。

[30]谢俊贵、谭敏茵:《万联时代的社会福祉与社会风险》,《新视野》2019年第6期。

[31]张丽芬:《论新业态领域中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32]文洁贤、张建华:《大数据时代社会风险治理的思维范式转换及其路径创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33]何哲:《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风险与治理》,《电子政务》2020年第9期。

[34]周利敏、谷玉萍:《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风险治理创新》,《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35]唐钧:《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应对研究》,《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4期。

[36]朱庆芳:《社会指标的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168页。

[37]朱庆芳:《社会指标课题研究初见成效》,《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

[38]宋林飞:《社会风险指标体系与社会波动机制》,《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39]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40]邓伟志:《关于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41]李殿伟、赵黎明:《社会稳定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2期。

[42]陈秋玲、肖璐、曹庆瑾:《社会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及预警评判标准界定——基于社会稳定视角》,《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年第1期。

[43]林奇凯、刘海潮、梁虹:《当前城市社会风险预警管理现状及其机制构建——以宁波市为例》,《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4]高小平、刘一弘、高可清:《负激励: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的反思》,《治理研究》2021年第6期。

[45]张友浪、韩志明:《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非正式诉求表达》,《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8期。

[46]唐皇凤、黄小珊:《百年大党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基本历程与主要经验》,《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

[47]孙萍、翟钰佳:《国内社会风险防范的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48]薛澜、周玲、朱琴:《风险治理:完善与提升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石》,《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9]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50]杨典:《特大城市风险治理的国际经验》,《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3期。

[51]郭秀云:《重大项目:从“社会影响评价”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5年第1期。

[52]赵延东:《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53]管兵:《社会组织的去风险机制研究》,《学海》2018年第6期。

[54]董幼鸿:《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困境与优化路径——以上海联合减灾与应急管理促进中心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55]刘锋:《社会组织协商“失灵”风险及其规避》,《理论视野》2016年第11期。

[56]张勤、华炜:《社会组织治理社会风险的能力研究——基于江苏社会风险的视角》,《行政论坛》2015年第2期。

[57]陈秀峰、陈美冰:《风险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参与性公共服务效能探析》,《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

[58]沈一兵:《新时代社会风险与主要矛盾的转变及治理机制的创新——基于“风险—矛盾”双轴演变的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59]岳少华:《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预警及治理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20年第9期。

[60]刘隆、马振清:《将社会风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刍议》,《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10期。

[61]何珊君:《中国社会风险治理的难题及其对策研究》,《社会建设》2019年第3期。

[62]毕翔、唐存琛:《后舆情时期社会风险与政府行为变革模式研究》,《图书馆》2020年第2期。

[63]徐文锦、廖晓明:《重大社会风险致灾机理分析与防控机制建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风险防控的研究》,《软科学》2020年第6期。

[64]赵继强、李建:《抗击社会风险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民论坛》2020年第18期。

[65]黄仕靖、陈国华、袁勤俭:《突发事件社会风险放大的信息作用机制研究》,《图书与情报》2021年第2期。

[66]郝亮、郭红燕、王璇:《由“破”到“立”:动力学视角下中国环境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研究——以杭州九峰、湖北仙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生态经济》2020年第4期。

[67]张宪丽、高奇琦:《社会风险化还是心理风险化——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8期。

[68]龚维斌:《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特点——以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抗击为例》,《社会学评论》2020年第2期。

[69]龚维斌:《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产生、演变及其特点——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

[70]吕庆春:《化解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社会风险的民族政治优势》,《理论探讨》2020年第6期。

[71]沈正赋:《社会风险视野中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及其信息治理——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信息的梳理与阐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72]张茂一、王洪树:《后疫情时代农村次生社会风险的深度治理探索》,《党政研究》2020年第6期。